APP下载

关于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思考

2018-05-14鲁声安洁张杰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鲁声 安洁 张杰

摘 要:发展农业“新六产”,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山东为例,对“新六产”的内涵及提出背景进行解读,总结探索发展“新六产”的主要模式,包括农业产加销主导型、休闲体验主导型、生态循环主导型、文化创意主导型、信息智能主导型,并针对如何发展农业“新六产”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 键 词: “新六产”;内涵;发展模式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比较效益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1]。2015年我国39家知名高校,在陕西杨凌成立了新农村研究院发展创新联盟,起草了《杨凌共识》,突破性地提出了六次产业划分,要求农业除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外,还应具有生态、休闲、游憩、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2016年,山东省省长龚正同志根据2015年、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总结分析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及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在全国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六产”的理念,旨在实现一二三产业全环节升级、拉伸农业产业链条、融合农业多业态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多种经营主体形成长效提质增效机制,实现山东农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

本文对“新六产”的内涵及提出背景进行解读,总结了发展“新六产”的几种主要模式,并针对如何发展农业“新六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新六产”的内涵解读

(一)“新六产”定义

“新六产”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第二产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第三产业接二连一、向前延伸,产生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的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从而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二)“新六产”解读

农业“新六产”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必然选择,是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大环境的必然结果。农业“新六产”是源于农业并依托农业、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农业的新产业;是对传统农业的集成、再造、创新、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相比农业产业化,“新六产”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可以是农业的内部融合,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也可以是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实现“互联网+”“智慧+”“旅游+”“生态+”“文化+”等多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其产业链更长、融合程度更深、覆盖范围更广。

农业“新六产”主要特征,就是龚正省长所说的以“四新”促进“四化”实现“四提”,表现为: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业智慧化、智慧农业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从而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型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

(三)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义

现代农业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释放的传统动能,向依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生的新动能转换,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之举。发展农业“新六产”,能够有力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够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的新动能转换;对落实国家“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对提升农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发展“新六產”,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培育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新六产”提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研究发现,日本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未经加工的农产品产值比重从 1960 年的 41% 下降到 1990 年的21%[2],乃至 2005 年的 13.5%[3]。农民收入仅源于农产品种养收益,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收益未能留在农业生产者手中。因此,今村奈良臣提出“第六产业”的概念,意在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截至2011年,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典型事例近200多例[4],民众对“六次产业化优缺点”的调查见图1。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成功,引发国内多位学者对其提出背景、发展方式、成功经验以及特色亮点等方面的研究及探讨[5-7]。

2016年,山东省龚正省长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发展农业“新六产”的理念,并写入2017年山东省委1号文件[8]和发表在《求是》[9]上。应当说,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顺应发展的英明决策。笔者完全赞同,并认为该理念的提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

(一) 农业多种功能凸显,自身发展新要求。

农业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解决人们吃饭穿衣的基础产业,而是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水青山的基础产业。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对现代农业的要求不再止步于满足温饱、提供高端高质的农产品,而是能够提供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的多功能产品。目前,山东全省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示范区、示范点等8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这些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既满足社会多元需求,也对农业自身的发展模式提出新要求。

(二)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城乡一体化需要。

在农村生活、生产、生态环境远不及城市的情况下,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圈、优势产业、强势部门快速转移。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还不足200万,20世纪90年代后增加至6000多万,2008年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2.2542亿人[10]。农村成为城市的人才输出地,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发展所需的人才得不到补充,导致农地弃耕和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加剧了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要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一短板。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创业、创新意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此背景下,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受到重视,这与后来推进农业“新六产”,在逻辑上具有连贯性。

(三)农业产业化已有基础,产业深度融合可借鉴、可复制模式多。

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初,在农产品市场周边地区,一些农户开始按照市场要求进行标准化的种养殖,形成了“市场+基地”、“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的最初模式。近两年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三园一体”等新型载体不断涌现,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户”等组织带动模式[11],据山东农业厅统计,目前山东省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6.5万家,其中认定省级示范社321家,登记社员482万个。山东全省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达到166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县达16个。初步形成三次产业互促并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为发展农业“新六产”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智慧化农业方兴未艾。

围绕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光伏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通过与种养有机结合,有效嫁接改造,实现了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得以应用,水肥一体化及温湿度智能控制、畜牧业自动饲喂、粪污自动清洁、产品自动收集等智能技术普遍使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大增加,对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商资本依靠其充裕的财力,积极涌入农业新领域,广泛采用“互联网+新技术”等模式,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新六产”的基本形式

发展“新六产”,应当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的发展路径。

发展“新六产”,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服务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几年,山东各地以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为契机,探索总结了农业“新六产”的典型模式,包括农业产加销主导型、休闲体验主导型、生态循环主导型、文化创意主导型、信息智能主导型等,各种发展模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交织共存,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

(一)农业产加销主导型

农业产加销主导型,是指以优势特色农业为基础,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将流到农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农业生产者获得更多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附加值,借此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以莱芜市“三辣一麻”为例,生姜、白皮蒜、鸡腿葱和花椒是莱芜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约60万亩,为做大做强“三辣一麻”,莱芜规划建设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集聚了山东万兴食品等140余家农产品加工冷藏企业,年储藏加工姜蒜能力达到50万吨,开发出姜片、姜粉、姜茶等精深加工产品100多个品种,远销美国、欧盟、日韩、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全省一村一品、地标产品、公用品牌产品也遵循了这样一条发展路径,如兰陵蔬菜、金乡大蒜等优势特色产业。

(二)休闲体验主导型

休闲体验主导型,是指依托优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景观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采摘体验、花卉观赏等休闲农业,实现“旅游+”现代农业。

以淄博市中郝峪村为例,自2003年开始,该村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开拓思路,以普通农家院为基础,建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項目,并先后开发了蔬菜劳作园、桂花赏花园、真人CS对战、漂流、休闲养生宿营等休闲体验项目。2011年,成立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全村旅游项目开发和运营,“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成为典型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十年间,中郝峪大变样,全村113户364口人,年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发展到28000元,提高了14倍,村民人头股由最初的90元升至4000元。截至目前,该村现有农家乐96户,25家农家乐被省旅游局评为5星级或4星级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7万人次,总资产7000万元,年营业额1700多万元,旅游直接收入900多万元。

以青岛宝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员工多为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每年3-8月,该公司通过暖棚、冷棚、露地栽培,开发蓝莓、草莓、圣女果等采摘园,园内还开设自然教育、亲子教育课堂,将教育理念、文化理念融入户外活动课程中,打造了一个融入自然的亲子农庄。园内可采、可游、可采食,处处皆自然,既可以让城里人常有一份难得的恬静与喜悦,又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三)生态循环主导型

生态循环主导型是指农业各相关产业间,一二三产业间建立起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最终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生态循环产业链,形成“循环+新六产”发展模式。

以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为例,依托科技和资源优势,投资建设果胶加工项目,将果汁生产的大量皮渣“变废为宝”,年产果胶4000吨,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果胶公司提胶后的废渣制成生物燃料提供给热电厂,既保证了果汁公司、果胶公司的电、汽供应,又避免了果渣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从果汁饮料、皮渣提胶,到生物燃料、供热发电、建筑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公司的原料收购辐射全国200多万亩果树,带动200多万户农民,年增收10亿多。

以东阿阿胶为例,阿胶是中华医药瑰宝,也是东阿的城市名片。东阿阿胶集团在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后,逐渐形成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见图2),即:上游发展毛驴养殖、交易、加工三大产业;中游聚焦阿胶主业,培育多种产品、多个品牌;下游发展健康服务业、养生旅游业。目前,东阿阿胶建立了我国首个驴肉屠宰质量管理体系,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毛驴交易市场和首个线上毛驴交易平台——中国驴交易所,预计今年在线交易25万头,销售额18亿元;建立了全球唯一的黑毛驴冻精生产中心,实施了毛驴活体循环开发;研制出“阿胶+叶酸”保健品、阿胶燕麦奶、小分子阿胶等20余种新产品、新剂型;初步形成黑毛驴主题乐园、阿胶生物科技产业园、东阿阿胶城、中国阿胶博物馆、毛驴博物馆“三园二馆”框架。2016年,东阿阿胶实现营业收入63.17亿元,同比增长15.92%;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18.52亿元,同比增长14%,成为山东省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典范样本。

(四)文化创意主导型

文化创意主导型是指依托特殊的景观资源和乡村文化,对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以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文化传承与农业融合的“新六产”发展模式。

以聊城东昌工艺葫芦为例,葫芦作为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深受人们喜爱,东昌工艺葫芦更是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自2007年开始,东昌府区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葫芦文化艺术节、葫芦文化研讨会、葫芦精品展和葫芦产品交易会等活动,集结葫芦种植户、葫芦加工户、葫芦工艺美术大师、葫芦文化研究学者、葫芦产业发展相关企业等多种主体,形成包括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东昌府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目前,东昌葫芦种植总面积已达8000多亩,约占全国份额的65%;葫芦加工企业千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生产、加工、销售葫芦6000万个,约占全国的60%以上。

(五)信息智能主导型

信息智能主导型是指吸纳跨界、融合、创新、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运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强化应用、引领发展的推进策略,对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主体、客体以及生产方式、农产品资源与市场、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生态链进行改造,将互联网与六次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互联网+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作用机制见图3。

互联网与“新六产”的有机融合,目前已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采取“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莱芜特色山楂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公司产品10类、50余种,带动周边山楂种植面积4000余亩,入社农户6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累计带动1万余人就业;浩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的浩丰农业大数据中心,做到了内部管理“可视、可控、可追溯”,让消费者实时直观了解相关过程,实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威海市打造的“互联网+现代果园”销售模式,买家通过平台选购认养自己满意的果树,既可亲自为果树松土、施肥、疏花、清果、采摘,也可以由专业公司代为照看、采摘并配送,截至目前,全国客户认领果树6100棵,销售收入3500余万元。

四、如何加快发展“新六产”

发展农业“新六产”,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姓农为前提,要以农业为基础和母体,把农村作为发展的重点区域。二是坚持富农为根本,发展农业“新六产”的目的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让老百姓更多地参与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坚持融合为关键,通过产业的融合打造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在具体措施上,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传统的小农户缺乏发展“新六产”的冲动和激情,也不具备发展“新六产”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因此新型农民、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成为发展“新六产”的主力军。落实《山东省整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方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新六产”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

1. 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精选培育对象,立足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培育专业大户、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人和科技带头人;分类开展培育,根据产业类型、发展水平和培育对象特点,开展精准培育,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精品课程,建立省市县三级师资库,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打造一批网络精品課程,借助互联网渠道,实现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左右,为发展“新六产”提供人才支撑。

2. 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家庭农场是伴随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而涌现的一种新型经营主体。据了解,截至2016年山东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4.8万家,较上年增长17.1%,未来家庭农场数量将继续扩大。引导家庭农场规范发展,首先是健全登记备案名录,监测家庭农场发展动态。对已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进行调查摸底和信息采集,完善家庭农场名录,落实《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办法》,强化农业部门的备案管理和服务职能,开展家庭农场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发展动态。其次是创建省级示范农场,落实家庭农场三项地方标准,加强已认定的300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标准化建设、监测、评估,保障家庭农场在发展“新六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3. 推进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调整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认定、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系统总结龙头企业带动“新六产”发展的模式、机制、经验。整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度统计、季度监测和景气调查,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日常调度与管理。建立龙头企业信用体系,以农业部门开展的年度统计、季度监测和主要财务数据为基础,创设企业发展潜力指数;以科技部门研发机构认定及拥有专利情况为基础,创设企业创新能力指数;以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基地认证、产品认证、出口备案等第三方认证数据为基础,创设企业质量信用指数,探索服务企业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支持龙头企业领军“新六产”发展。

(二)推进“新六产”发展载体建设

1.强化示范引领,加快“五区一园”建设

各相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培育功能定位准确、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补短板、创模式”行动,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引领方式,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三产融合、现代要素集聚的功能园区,为发展“新六产”提供农业母体。

2.加强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

建立现代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形成适于当地实际的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基本框架。按照种养加复合型、秸秆综合利用型、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型、“种-养-菌”一体型、农林结合型、种养结合型、生态休闲型等七大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编制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方案。通过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推广深耕深松、农机农艺结合、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以及绿色控害、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实现节本增效和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为农业内部循环发展“新六产”奠定基础。

3.强化规划落实,完善推进措施

《山东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对园区建设作了很好的规划。应着力做优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业园区“三类载体”,支持各类载体建立标准化试点、基地,为发展“新六产”提供以农业产业为主体,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健全、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科学化、标准化建设的天然载体;技术密集、各类资源要素集聚的多功能现代园区。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1.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县级农业部门应当按照中央“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的总要求,部署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探索改革模式,推进县、乡两级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为农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支持并规范农村集体“三资”托管服务。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发展农业“新六产”提供用地保障。

2. 积极推进多种合作方式并进

建立连接农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社示范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各新型经营主体间的联动性,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和经营,做大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两个重点”,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活动、产品变商品”,为多种“新六产”发展模式提供基础支撑。

3.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以保障农民收益为根本,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带农促农作用,通过溢价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引导农户产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合作社;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契约意识。

(四)增强“新六产”科技政策支撑

1. 提高农产品质量,强化“新六产”发展基础

发展“新六产”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品牌高端化,一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建设农业标准体系,制定农业地方标准,细化制定一批农民看得懂、用得上、易操作、真管用的简明技术规程;二是加快实现农产品发展绿色化、质量追溯化、监测规范化、监管法制化,提高农产质量;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训,建立品牌营销体系,完善高端优质的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努力打造高端品牌,为发展“新六产”提供基础物质保障。

2.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强化“新六产”技术支撑

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积极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新途径,努力实现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为农业“新六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开展科企对接系列活动,探索促进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做好与省内外知名院校的对接,依托有关网络平台和专家技术成果,广泛收集整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并做好与有关科研院所的有效互动。将科企对接作为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深入探索促进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和服务模式。

着力强化创新团队支撑能力。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熟悉生产实际的优势,深化“创新团队+农技推广体系”服务模式,在核心技术指导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真正为农业 “新六产”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突出信息化應用,着力整合农科教资源。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建立山东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吸引农科教单位、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构建上下贯通、数据共享、高效互动、服务快捷的农科教综合服务体。加快实施农技推广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探索信息化应用的多种实现形式,搭建专家与农技人员、农技人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推进以“四新”促进“四化”实现“四提”,助力发展农业“新六产”。

3. 强化基础支撑,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认真研究把握国家各类农业规划和资金投向,分行业、分地区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加强与农业部门、发改、财政部门沟通、衔接,争取尽可能多的PPP项目落地实施,为农业“新六产”提供资金支持。

4. 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增强政策支持

建立发展农业“新六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政策创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加强组织领导,将推进农业“新六产”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农业“新六产”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秋颖, 王秀东. “互联网+”对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及推进策略[J]. 农业展望, 2016, 12(10): 48-52.

[2] 今村奈良臣. 把第六次产业的创造作为21世纪农业花形产业[J]. 月刊地域制作,1996 (1): 1-6.

[3] 崔寅. “第六产业”激发农业活力[N]. 人民日报, 2010-08-26 (022).

[4] 王娟娟. 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分析[D]. 吉林大学,2014.

[5] 朱富云, 柯福艳. 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逆社会分工视角下的主要特征——日本案例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 浙江农业学报, 2015, 27(12): 2234-2239.

[6] 姜长云. 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03): 5-10.

[7] 崔振东. 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及启示[J]. 农业经济, 2010, (12): 6-8.

[8] 山东省委. 山东省委1号文件. 2017.1.9.

[9] 王兆斌, 吴晓迪.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来自四个省的实践经验.求是,2017(4).

[10] 刘雯. 我国农村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 人才资源开发, 2015 (10): 253.

[11] 吕娜. 产业融合催生农村新业态[N]. 莱芜日报, 2016-12-27 (004).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