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大结构 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2018-05-14毛文坤
毛文坤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即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农业领域看,虽然我国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粮食连年丰收,“菜篮子”产品琳琅满目,供给质量得到提升。但也应该看到,农产品供给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特别是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服务)供给跟不上,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需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农业结构,首要的是调整好种植业结构。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应紧紧围绕增加绿色特色优势优质“双色双优”农产品,着力在产品、布局、要素、经营、产业五大结构上下功夫,实现农产品供给数量宽裕、结构合理、质量可靠,更好满足人民需要。
一、做好“加减法”,调适产品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农产品供求现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在筑牢稻谷、小麦口粮生产绝对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口粮供给有效性;合理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饲用型、加工型、食用型品种,拓展玉米的多种功能;稳步提高大豆种植面积,重点发展食用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经济作物要优。保持棉油糖等大宗经济作物现有自给水平不降低,着力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做优果菜茶等劳动密集型作物,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做强菌药花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突出特、土等特点,将小品种做成大产业。饲草作物要扩。立足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合理扩大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等种植面积,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恢复生态涵养区、生态脆弱区林草种植。
二、打好“组合拳”,调优布局结构
立足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布局结构,确保在最适合的地方生产最适合的产品,提高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匹配度,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建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指导各地在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稻谷小麦玉米主产区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大豆、棉花、糖料蔗、橡胶主产区划定2.38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等综合生产能力条件建设,构建有力度、有约束的政策体系,实施精准化、动态化管理,将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区域,将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打造成棉油糖胶等战略性农产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利用区域。建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完善特色农产品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落实设施农业用地用电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引导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农业品牌,将该区域打造成体现我国农业资源优势、区域特色、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区。其他区域应统筹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
三、打好“绿色牌”,调准投入结构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优化要素投入组合,全面推进减量化、清洁化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提高农业发展的绿色化水平。用好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強东北黑土地保护,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稳步提高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管好水。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加快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发展旱作雨养农业;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调动农民节水主动性和积极性。种好种。建好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继续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联合攻关,培育多抗广适、节本降耗的绿色优质品种。施好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依托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逐步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提高农户使用有机肥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户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减少化肥使用。打好药。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推广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
四、育好“领头雁”,调强经营结构
着力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户。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实现连片耕种,逐步培育一批种植大户、种田能手;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推动涉农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灾农业保险等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相衔接配套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制度,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鼓励其采取“半农半读”等方式就近就地接受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文件,围绕市场信息服务、生产资料供给、生产技术推广、废弃物利用、农机作业、初加工服务、农产品营销等核心环节,加快发展一批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程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此外,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参与现代农业发展。
五、念好“融合经”,调顺产业结构
立足“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推动种养加销一体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统筹布局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支持完善农产品产后冷藏存储、分等分级、包装物流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产地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实施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重点支持产地预冷和集配中心、销地低温配送中心、冷链物流平台建设及冷藏运输和冷藏配送设施。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打造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进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为农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农村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条件,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充分发挥农业的教育、康养、体验等多种功能,拓展增值空间。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一方面,要发挥好市场的 “导航灯”、价格形成机制的“调节器”和资源配置的“方向标”作用,让市场在调什么、供多少、值多少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护航灯”、经营主体的“服务器”和市场环境的“监管员”作用,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补充作用,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