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分数应用题分析能力的提高方法
2018-05-14
摘要: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学生在解题和应用中较易出错的题型。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隐蔽,学习和解答分数应用题,不仅能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对其今后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生分数应用题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数应用题 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是学科考试时的考察重点,而分数应用题是应用题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解一些思路较复杂、稍难的题时,经常做错,甚至是无从着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分数应用题结构相似,容易混淆。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单位“1”和找出量、率的对应关系,导致列式错误。如何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分数应用题的题意并快速掌握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的答题要领,是小学数学老师需要关注的重点。这就要教师针对实际问题的不同结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从怎样指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如何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等方面加以指导,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提高分数应用问题分析能力的前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大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在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比较之下,分数概念比整数概念更加抽象,更加难于理解和掌握。从心理学的角度、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对分数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还缺乏知识经验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分数的实例几乎找不到。二是智力活动必须经过先分配后结合的双重智力操作。如这个分数,学生要先在头脑中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然后结合其中的3份,这样才得到 。因此,我们在教学分数的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为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题目,认真审题并掌握问题的侧重点是使题目快速有效被解答的关键。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让其养成拿到题目就开始认真审题的习惯。一般情况下,应用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已知条件部分,二是问题部分。只有弄清了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要求的,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由于语文知识较少,观察能力差,因此在审题时,经常出现审错题的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一般可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1.掌握审题的步骤
理解一道应用题的题意,需要从粗到细、从整体到部分的认识过程。根据这个认识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地读题。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句逐字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术语和句的实际含意;第三遍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可运用提问方式帮助他们熟悉这个审题步骤。
2.借助线段图,揭示题意中的数量关系
线段图能较直观地体现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题的方法。如何逐步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完整连贯地理解线段图的图意,由静到动,由抽象到具体,由局部到整体引导学生审题,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三、明确题中“分率”的含义,正确判定单位“1”的量
在分数应用题中,分律是联系两个相比较量的纽带,试分析数量关系的突破口。因此,正确理解分率的含义,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环。阶梯式,要求学生首先要从分率入手。抓关键词语,搞清楚是哪两个量相比较,以“谁”作为比较的标准,那么这个“谁”就是单位“1”的量,准确地判定单位“1”的量既是解题的关键又是难点,必须认真进行这方面的专项训练。例如,加工一批零件,已经生产了3/5。学生对分率的含义做下面回答:已经生产了3/5,这段话补充完整就是已经生产的占加工总数的3/5,这里把这批零件看作是单位“1”。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规范地解释分率的含义,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四、加强一题多变的分析训练
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变题的方法,要经常让学生进行扩题、缩题和改编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量关系的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多少”或“比一个数少多少”的应用题时,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例如“鸡有27只,鸭比鸡多12只,鸡比鹅少5只”等条件,让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练习题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它会因条件、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总之,提高学生分数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学生才能准确的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化难为易,使学生理出解题的正确思路。但是分析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做到结合实际并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小学生都能在学习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友珍.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教育革新.2008(03).
[2]李小娟.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分析能力的培养[D].西南大学.2012.(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黑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