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骗局坏了过年好心情

2018-05-14齐志明

科学导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骗局扫码个人信息

齐志明

春节期间,迎来又一波消费热潮。本来该是供需双方皆大欢喜,无奈一些消费骗局伺机出笼,坏了不少人过节心情。据媒体报道,日前有多地消费者中了“扫码送礼”的圈套。某些不法分子瞅準了这里头的“商机”,在店门口摆起两张放满“礼品”的桌子,旁边立起印有二维码的易拉宝,声称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填写家庭住址、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或者录制个点头视频,就能领走一袋米或者一桶油。但这一扫,就沾上大麻烦了。原来是二维码被做了“手脚”,一旦扫描,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程序,面临个人信息泄露、银行卡被盗刷等风险。

扫码扫出风险,已不是新鲜事。共享单车开锁码、私家车交通罚单等都曾出现过类似情况。碰上春节消费旺季,人流大、交易密、金额多、百姓花钱图个热闹,求个新奇好玩,就更容易“上套”。

消费者得多长心眼。一方面,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切莫贪小失大。另一方面,多了解一些常见的消费骗局,练就一双识假辨骗的火眼金睛,更要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越来越丰富,生动绘制出每个人的“肖像”,在各个场景中广泛应用,骗术的手段也在升级,欺骗性更强,消费者要时时提高警惕,像看紧钱包一样看紧自己的信息。

监管机构须高悬利剑。比如,对于“假促销真涨价”的商家,有关部门要加大价格动态监测力度,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将价格严重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查阅。再如,对于潜在的消费诈骗,工商机构可协同公安、网信等部门,实现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依托大数据提前做出评判,及时发挥预警功能,精准出击、重拳出击,建立起不法分子不敢、不愿、不想侵权的监管威慑体系,真正打中搅局者的“七寸”。

猜你喜欢

骗局扫码个人信息
揭秘全国各地的骗局
保护死者个人信息 维权要不留死角
欺世骗局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浙江海宁“云证通”开启“码上生活”新方式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浅论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那些永不过时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