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程序性尊重”
2018-05-14周云龙
周云龙
日常的人际关系里,有一种潜在的程序性尊重。程序正确,彼此和谐;程序不到位,双方就可能产生误解,原本融洽的关系甚至会产生颠覆性变化,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譬如,一帮老友相约小聚,张三其实有事不能到场,但是,如果发起者不即时邀请,张三心里可能会狐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事回避我?不过,如果发起者邀请了,他可以有各种理由不来,即所谓请不请是你的诚意,来不来是我的随意。人际交往中一般有着这样的潜规则,人们惯常的做法是礼多人不怪。
无独有偶,在高校工作的甲,邀请作家朋友乙到学校做励志演讲。甲在邀请函上措辞十分客气,看得乙诚惶诚恐,不过邀请函里一句“恕不支付演讲费”的话,让乙老大不快:怎么连客气一下都省略了?难道你要给演讲费,我会真要吗?甲的失误在于程序性尊重的缺失,其实大可试探性地问朋友一句:一般这种活动给多少报酬合适?我尽量申请酬金。可惜,他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留给对方。
朋友间如此,亲人间也不能缺了秩序性尊重。老母年近九旬,身体尚可,一个人独自在老家生活,带她来过城里两次,每次住进高楼,她都像服刑受罪,寝食不安,愁眉苦脸。老人大都对旧日的环境有依赖,故土难离,不过,如果不请她来,她心里会琢磨:儿子在城里工作,怎么都不带我看看逛逛,享享清福?邻居也会有想法的。所以,習惯不习惯是她的事,请不请是你的事。
如出一辙,一位年轻同事现在就在纠结要不要送独生子出国留学,她担心儿子出国留在那边后,自己不想出去将来怎么养老。她的核心观点是,自己要不要儿子养老看情况,而儿子想不想给自己养老是另一回事。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助现代技术程序联系沟通交往,方便快捷多了,不过,和谐而可持续的关系,还要建立在一套人文程序基础上。有没有进行程序性尊重,结果虽然没有差别,但过程和感受绝对两码事。
陈海蓉荐自《唐山晚报》2018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