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良知,少些套路
2018-05-14刘延召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1期
刘延召
最近,愛人应邀去听了一场所谓“儿童教育讲座”,园方请来个师范学校教授。听罢归来,她详述了讲座内容,我细细品来总感觉不对味儿。
据说,此教授一上来就宣传一套理论,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应该进行天才式教育,比如在游乐场、电玩城赖着不走,不是贪玩而是专注力强,还煞有其事论证了一通,结论是必须进行统一管理,校服、被褥、吃穿用以及后续用品都必须由园方统一安排。在教授诱导下,大部分家长纷纷慷慨解囊,都希望自家孩子成为天才嘛!但账单却吓人一跳,一套被褥六七百元、一套校服两三百元……
如果想培养天才,家长们最好还是先去仔细看看天才人物的传记。接受学校教育是必要的,但与昂贵的校服、奢华的校园条件何干?以笔者来看,某些贵族学校的“族”字应该去掉。其教学指向(本质上)是奢侈、虚荣,所有的套路最终都是指向赚钱。值得注意的是,这似乎已经成为幼教行业的潜规则,大多数人会选择乖乖就范,即便个别家长不参与,园方当然也不勉强,但孩子在校园里很容易被孤立。园方口中的“集体意识”,最后往往引导成了集体消费和集体攀比,借此敛财,那就大有问题。
由此,联想到“儿童酱油”“儿童饺子”“儿童空调”等消费概念,不过是打着亲子牌做营销罢了。教育是什么?学校教育是什么?究竟要教孩子们什么东西?教育可以成为产业,教师可否成为商人?
前些时间媒体曝光不少学生校园裸贷现象,不能不让人心生警惕。通过营销手段来赚钱无可厚非,但如果营销策划者置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而不顾,编造概念、存心利用,就必须加以谴责、追责。教育应该像阳光空气一样纯净自然,多一些良知,少一些套路,让教育的归教育,赚钱的归赚钱。
若子荐自《北京日报》2017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