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德难为官

2018-05-14刘鹏飞

杂文月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五德唐伯虎做官

刘鹏飞

无德难为官,自古都是这个理。别的不说,就拿大家都熟悉的明代文士唐伯虎来说吧,不少人都以为他是不想做官,其实他是没有资格做官了。不想做官,怎么能以江南乡试第一名的成绩名重天下。原来他在会试时被人诬告有偷漏试题的行为,这个“失德”的表现,让他失去了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所以唐伯虎才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以书画自娱,以风流闻名。

何为“德”,按照司马光的说法,“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不但阐明了有德者应以才为用,有才者应以德为本的德、才辩证关系,还进一步细化了“才德兼备者是‘圣人,德胜才者是‘君子,才胜德者是‘小人,才德皆无者是‘愚人”的独立见解,可谓用心良苦矣。

其实,古人在造“德”这个字的时候,就把“德”解释得淋漓尽致了。从“德”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左边是“彳(读chi)”,古文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这是一个会意字,二者结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金文的“德”形与甲骨文基本相似,只是在右边的眼睛下面又加了“一颗心”,也就是让“德”的含义又多了一条标准,除了“行正、目正”外,还要“心正”。所以,“德”字字形真正形成的时候,其标准也基本定了下来。

“德”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周人认为“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或者国家有德了,才能得到上天的垂顾。他们认为殷商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无德的缘故。后来,周代的“德”,又在孔子和孟子那里发展成了王道原则和民本思想。

《广韵·德韵》里说:“德,德行。”这就是“德”的本义———“道德和品行”。《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知道就要向别人请教,不会干就要学习,即使知道了、会干了,也一定要谦虚,这样才算一个有德之人。

在“德”为“德行”的前提下,古代各家也对“德”字赋予了不同含义,例如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兵家则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这说明,为文也好,为武也罢,都离不开一個“德”字。人若无德,其识不远,没有利国利民的道德操守,不可能有为国为民考虑长远得失的判断能力,也就不可能做一个好官。

猜你喜欢

五德唐伯虎做官
“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立心守正——做官不可“厚黑”
唐伯虎装傻避灾祸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