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为何难信

2018-05-14严阳

杂文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弃子史官孝悌

严阳

明人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卷之十八》“史难信”一章,为了说明为什么有些“历史”很难让人相信,举到了“伯道无儿”的例子。“伯道无儿”的故事是这样的:晋代邓攸(字伯道)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儿子和侄儿一起逃难,在危难关头,舍弃自己的儿子,保全了侄儿。后来他终身没有孩子,当时很多人为之感动,抱憾地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对于这个故事,朱国祯表达了他的严重质疑:邓攸在子侄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念兄无后弃子抱侄或许可以理解;但是,既然儿子能够挣脱他的束缚,到傍晚的时候终于追上了他,那么,為什么他不能带上儿子一起离开呢?至于他再次将儿子捆缚抛弃,那么,他身上作为人的天性可以说完全灭绝了。所以,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他本来就该没有儿子———当然,在朱国祯看来,伯道绝不应该如此残忍。

毫无疑问的是,相关史官在这里犯下了“描写太过”的错误。为什么会这样?朱国祯没有说,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去认识:儒家文化非常强调“孝悌”,认为它们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什么是“孝”?即孝敬父母;什么是“悌”?即友爱兄弟。故此,在史官眼中,邓攸“弃子抱侄”乃是极好的,弘扬儒家“孝悌”文化的典型事例。而为了将宣传效果最大化,史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了夸张的手法。

类似于这样的“历史”,“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说,说某人用兵如神,那么,就忽视其它相关因素,也忽视其他人在此过程中的贡献———三国之时,我们非常熟悉的“智多星”诸葛亮,在孙刘联军击败曹魏大军的战役中所起的作用,就被严重高估了;反之,东吴少帅周瑜的作用则被有意无意地削弱了。而在后来的历史上,是不是也还存在不少类似的情况,即因为某种强烈的感情倾向,或者是出于某种特别之需要,对某些历史人物“描写太过”呢?

故此,朱国祯得出的“史难信”的结论,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的,那就是不要对史官们笔下的历史过于当真,而应不迷信、不盲从,开动我们的脑筋努力去伪存真。

猜你喜欢

弃子史官孝悌
遣怀(通韵)
病榻侍母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苹果“弃子”股票暴跌69%
统一“弃子”健力宝
近三十年《国语》与史官文化研究综述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