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享经济下的民族地区合作社发展研究
2018-05-14赵凯凯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分享经济理论的产生、演化及其影响和民族地区合作社问题,并通过国外合作社发展状况,得出合作社的发展应结合、利用分享经济模式的结论。
【关键词】 分享经济 合作社 民族地区
一、分享经济理论
1.分享经济理论的介绍
分享经济理论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威茨曼针对解决当时西方国家的滞胀问题而提出的理论,他认为造成滞胀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工资制度,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将工人的工资与企业的效益挂钩,也就是说在经济环境不佳时,工人工资自动下降,企业也就不需要通过解雇员工来解决问题了。他还对如何转向分享制提出一些建议:因为很多益处具有外生性,仅靠少数企业采取分享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微乎其微,所以需要政府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诱导企业转向分享经济。
2.分享经济的演化
随着供应链管理、协同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兴起,分享经济理论派生出了各种利润分享计划并侧重于微观角度的分配视角,意在调整企业内部的劳资及诸多要素之间的权益关系。之后分享经济的演变涉入了交换、生产、消费等领域,由侧重于交换视角即企业的外部联系转到了生产视角即价值分享和经济层面以外的层面及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后又转入侧重消费视角,即: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领域。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分享经济的思想和实践贯穿于整个改革阶段,尤其是创新分配与激励制度的实行,一是早期的奖金制度,二是将股份制植入公有经济,三是将员工持股那社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当中。现今我国企业制度中的股权激励的分享经济已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实施阶段。
3.分享经济的影响
分享经济模式在我国的推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方式的转变,但不可忽视的是它带来的破坏。因而需要为它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1)分享经济是通过把闲置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建立新的社会链接模式,从而使销售者和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更大的便利。但目前这种模式主要为城市的高收入人群服务,很少涉及到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农村甚至是边远地区。
(2)分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扩展到各类市场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但它会破坏原有的工作秩序,使一些传统产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冲击。
二、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1.国外农业合作社
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每个国家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农业合作社服务系统主要有3种,分别为农场合作社、合作农业信贷和基础设施服务合作社。这三种系统主要在农产品价格、提供农业贷款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三方面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系统的服务。
法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种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同时农业合作社为农业提供科研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援助,并在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农业服务产业链,从而促使法国农业更快的发展。
在德国,信用社合作服务是农业合作社最具特色的服务。基层合作社主要是专业化服务,为农业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并且解决经济纠纷,同时为提高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对农业合作社的管理者和社员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
在日本,农业合作社被称作“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农协在为农民提供经营指导、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服务的同时还为农民提供生活指导、生活资料采购和供应、医疗保健等较为全面的农业服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的农协还为农民提供更为广泛全面的信用服务、购销服务、指导服务、保险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
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了一系列覆盖较全的服务,促使农业服务业产业链更为健全,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服务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分享经济在“三农”方面的成功示范。
(2)国内民族地区农民合作社
在我国,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的农民合作社逐步发展起来,在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农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更为安全快捷。
我国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合作社、林业合作社、畜牧业合作社、服务业合作社等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建立在农牧民抵御市风险能力、加快农牧业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遵从自愿性、民主性、专业性和互利性原则,同时使广大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享受到了合作社为他们带来的经济实惠。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忍领办型、村干部领办型、营销大户领办型、农技专业人员领办型、市场利益导向型的六类发展模式。
因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未成熟,故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致使合作社的作用尚未完全挥发出来。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小。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分享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模式
分享经济是人们通过互联网把闲置资源分享给需要信息的人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进而为社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它其实是建立在人与人在物质资料基础上实现真正分享的一种社会经济模式。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程度较低,在农牧产品的加工、销售与市场需求方面尚未实现资源共享,也就是現在所说的分享经济,也是将来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方向、一种模式。
荷兰的农产品在国内消费的空间较小,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国内的需求都非常有限,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拓展,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农业出口大国。主要原因在于荷兰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产生的原因在于通过集体行动形成与其他市场主题相对均衡的实力,从而进入市场并参与谈判。它不仅能帮助农户提高经济效率,还能够通过一体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不至于产生滞销的情况。
根据荷兰合作社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合作社发展成功与分享经济的支持分不开。因此应把合作社与分享经济联系起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合作社应包括人与人、人与不同组织之间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过程中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分享。
四、结论与展望
分享经济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模式,该模式所带来社会效益目前还不太确定,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论,但从发展的态势来看,分享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在应对和管理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和经济模式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分享经济带来的共享资源、提高效率、节约能源的优势。
分享经济融入民族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促进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发展走向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使农牧产品的生产、销售步入全新的形式,即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分享农牧产品的生产、销售,建立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之间共享资源、信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科技推广、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的作用,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以来,我国各个地区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相关工作。在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中,更多的采用的产业扶贫的方式帮助农民脱贫,但遇到的问题是在农民们的农产品成熟后面临的是无法销售出去。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市场信息不灵通,造成农产品滞销。若是发挥合作社与分享经济联合起来的作用,就会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文明,吕福玉.《分享经济起源与是太考证》,区域发展新格局,2015年第12期.
[2] 吴小隽,沈嘉斌.《分享经济内涵及其引申》,区域发展新格局,2015年第十二期.
[3] 代明,姜寒,程磊.《分享经济理论发展动态-几年威茨曼<分享经济>出版30周年》,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7期.
[4] 徐世艳,郑丹《国外合作社在农业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启示》,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11月第25卷第4期.
[5] 王征兵,徐婕,孙浩杰.《国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借鉴-以美国、西班牙和日本为例》,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第11卷第2期.
[6] 胡偉斌,黄祖辉,梁巧.《合作社生命周期:荷兰案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农村经济,2015年第10期.
[7] 张文政.《西北民族地区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现实意义、影响因素和理性选择-基于甘肃藏区的调查》,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8] 李莉.《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考-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7期.
[9] 吴岩.《分享经济-合作应积极参与》,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年第4期.
作者简介:赵凯凯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5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