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主导因素和主体因素

2018-05-14曹水群

文教资料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实践教学

摘 要: 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力对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是主导性的。学生是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主体要素,有效激发这一主体力量應在设计实践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地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后提交的作业形式多样化;用课题招标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学生要有代表性,总结宣传工作要做好。

关键词: 思政课 实践教学 实效性

随着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日益普遍化和多样化,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呈井喷式发展。笔者于2018年元月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键词,搜出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各类期刊、报纸发表的论文及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等)共计75980项。从年度的研究成果数量看,2014年至今的5年,是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潮期,每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都在8000项以上。从成果的数量看,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确实让人欣慰,说明大家都意识到其重要性,都有提高其实效性的意愿。从另一个角度说,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出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热,是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开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发展现状还需要改进。

在众多研究成果当中,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占了大约1/9的比例。学者们普遍认为,实效性差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实践基地利用不到位;无充足的经费保障;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笔者认为,这些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因素——人,学者们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劳动者是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应从人的角度分析[1]。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力对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是主导性的;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和主体力量,学生努力的方向和程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一、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主导因素——教师

(一)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周密的计划,又需要创新性的设计。若教师没有积极性,就不可能把此工作干扎实。

笔者曾对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00位思政课教师做调研,题目是:你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态度是?答案选项分别是:A.特别有积极性;B.有积极性;C.没有积极性;D.不知道。结果是:选择A和B的教师总共有21个。也就是说,多数教师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是不高的。

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积极性,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教师肩负的安全责任大。“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个性强,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及集体意识稍有欠缺,外出实践教学时,带队教师管理的难度大,肩负的安全责任重。

2.学校政策不倾斜。有以下表现:对于带学生外出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不管几天,不算课时量;实践教学不能占用平时的上课时间,只能利用周末或假期,教师就要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外出实践教学没有补贴。

3.实践教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相对于课堂理论讲授来说,实践教学涉及的环节多,麻烦。如:活动前要制订详细的计划、组建实践活动组织、申请经费、联系车辆等;活动中要指导、管理、督促学生,确保学生安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活动后要进行总结、批阅学生实践报告、举办讨论会等。

4.实践教学实效性如何,跟教师的授课效果评价、职称评定关系不大。学生网络评教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的课堂理论讲授情况,并没有与组织实践教学的次数、效果挂钩;职称评定主要看课题、论文及著作的数量和层级,教学的量和质是次要的,实践教学的量和质在职称评定中几乎不体现。

(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成功,不仅要与思政课的基本理论联系起来,还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设计出能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深入探索、自主思考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要成功,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对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以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紧紧围绕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展开,而不是离题万里或漫无目的。

2.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确保活动的设计遵循学生心理接受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民族、性别、年级、专业等),便于因材施教,制订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

4.掌握管理学相关知识。实践教学活动的决策计划、组织实施、人员的协调整合、各环节的控制纠偏等,都需要管理学知识予以解决。

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例,有学生讨论、辩论、学生上台讲课等方式。这几种方式看起来简单,但取得实效还是不容易的,这跟教师的科学设计、有效组织有绝大关系,这些都取决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综合水平。如:设计什么样的讨论题?讨论题出得深了,学生无从下手;出得浅了,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没有探究的动力和欲望。讨论怎样组织?组织得好,学生参与面广泛且气氛热烈;组织得不好,可能会导致启而不发、冷场的局面,不仅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挫伤学生对讨论活动的积极性。

以上提及的教师应具备的四种知识、能力素养,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仅对“全面、深入掌握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理论”这一点作分析。近年来,国家就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量在不断扩张,质在逐步提升。但毋容置疑的是,相当多的学校思政课教师还是缺,师生比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350—400(被调查的思政课教师中,有43%的教师声称:自己学校的思政课师生比超过了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教师课时压力大(有人甚至周课时达到25以上),疲于应付,他们又有多少时间了解学生特点?又有多少精力可投入到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中?

因为思政课教师缺,课程安排困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些学校会让不具有思政课相关知识、学历背景的人拉来上课。这些人以完成课时工作量、应付课堂理论教学为要务,怎么能谈及“全面、深刻掌握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理论”?

二、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主体因素——学生

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如何?参与程度和范围如何?自主探究的方向和能动性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结讨论会,此次实践教学的地点是延安革命圣地,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学习延安精神。在此次会议上,某些学生对于参观过的革命旧址和博物馆完全没有了印象,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过的13年辉煌历史和延安精神只字未提,却对延安的风味小吃大加赞赏、念念不忘。显而易见,此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没有达到,实践教学效果不好。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没有设计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吸引、激发、引导、督促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观察学习、参与体验、思考探索。

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是:只要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一个看似有教育价值和学习意义的地方,让学生走走看看,回来再让学生写一份实践报告,就是实践教学。这种认识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一样的,也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就无所适从,就会出现实践教学目标偏离的现象。那么,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地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

可以根据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地点,也可以根据现有的实践教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要把教学内容与实践地的文化资源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实践地的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笔者所在的西藏民族大学,所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有一个袁家村非常有特色。袁家村在历史上就是先进村,近几年更以“关中文化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而远近闻名。该村之所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是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他们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们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该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课程的契合点至少有以下几处:一是第六章第三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结合该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明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第二章的第三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可结合该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文化资源、旅游区位等优势及人均土地面积少等劣势,说明该村选择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是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结合该村的历任领导班子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事迹,使学生明白:只有一切为了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创新活力;只有一切依靠群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成功。四是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该村的乡村旅游以“体验关中文化”为主题,可让学生观察、体验独具特色的关中文化,引导学生对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等等[2]。

(二)实践教学后提交的作业形式应该多样化。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结束后,对学生最常见的要求是:撰写一篇实践报告或调研报告。这种形式对梳理、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好处的。但唯此一种形式未免过于单调,既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又不利于学生发挥所长。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作业是用来检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不重要,关键是要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要是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歌曲、漫画、相声、小品、话剧、小说、诗歌、摄影作品等作业形式就应该得到鼓励和提倡。

(三)用课题招标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凡是到校外实践教学的,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一般都很高。但这种热情不全是对于知识探究和思考的热情,更多的是外出游逛的热情。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知识目标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热情呢?笔者认为,采取课题招标的方式较为有效。具体做法是: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拟定课题范围,所有符合实践教学条件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实践教学课题,鼓励学生组团申请并填写申请书,依据申请书填写和团队组建的情况择优立项。

采取这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至少有以下好处:

1.学生在填写课题申请书时,基本上对于自己要干什么事,出什么成果,都有一定的设想。这些设想是建立在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及对实践地文化资源的了解基础上的,这就避免了实践教学的无目的性和盲目性。

2.学生在申报、完成课题时,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这对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团队之间进行竞赛和评比,可增强团队成员的荣誉意识,使他们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更高质地完成课题。

4.课题范围是教师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拟定的,这就保证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自主探索有明确的方向感,就不会出现“应学内容一概忽略,唯有美食印象深刻”的现象。

5.培养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消费的能力。既然是招标课题,就必须做到所花经费账目清楚,票据齐全,该花的钱谨慎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这对提高学生的统筹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参与学生要有代表性,总结宣传工作要做好。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们困惑的一点是“学生的规模大,在校外组织的实践教学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那么,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的校外实践教学是否有普遍的意义呢?笔者认为,此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下两个原则,就可实现以点带面、强力辐射的作用。一是要优中选优,选择有代表性的(最好是每个专业都有学生参加。在民族院校,若能考虑到各个民族的代表性则会更好)、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二是做好实践教学后的总结宣传工作。把实践教学成果组织、整理出来,让实地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面向其他学生汇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功能,汇报使人身临其境[3]。在此过程中,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分享给同学、同伴,可以有效感染他们、激励他们,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结语

学生是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主体因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关键看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是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導因素,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力如何,关键在于学校的政策。政策就是指挥棒,只要政策真正重视了、倾斜了,从根子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没有不成功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张大卫.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6):118.

[2]曹水群.问题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中的运用[J].林区教学,2016(8):61.

[3]王晶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师生的心理契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86.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16JDSZK120)和2016年西藏民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6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受到西藏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资助。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效性实践教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