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全球化能力提升途径
2018-05-14周辉赵栋栋
周辉 赵栋栋
摘 要: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拥有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能力是当今大学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对于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在大学层面,应通过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推进“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在学生层面,应帮助学生树立“全球化人才”的身份意识,并通过展开一系列全球化文化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全球化经历。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全球化能力 文化交流
“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改革的热点,而教育供给侧改革同样备受关注。所谓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通过教育供给,提升效率,促进教育发展。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1.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含义。供给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已经由“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但目前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是改善教育供给结构、完善高等教育系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发展优势学科,突出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大学不仅担负着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使命,而且肩负着应对全球化挑战和人才资源开发及科技创新的重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一直秉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从最初单纯的学习外语、阅读外国文献发展到现在的出国留学和合作办学,并且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最突出的是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大转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没有人能够独立于全球化浪潮之外,更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立于其外。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象,并且已经开始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
2.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给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已经达到37.5%,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然而,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供给端存在高校结构失衡、人才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低等问题。引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概念,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强调提高供给质量、完善供给结构、紧跟时代步伐。并且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为主体带动政治、文化全方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社会生活中任何方面发生的较大波动和变化都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较大的波动。这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时必须有更独特的“全球”、“世界”的眼光,要有全球的视野,站在全球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全球意识表现为面向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全球化視野,主动关注世界性问题,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历史与特点,认识不同文化共存的合理性。
二、全球化能力的定位
全球化能力是国际视野的一个重要内涵。国际视野中的全球化能力具体指的是与外国交往、合作、认识外来文化的行为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1.沟通能力。指以综合认知为前提要素的沟通能力,包括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在正确认知、理解异域文化的基础上,使我们在国际交流中既能尊重对方立场,又能妥善表达、传播自己的观点,在理解他人的同时又能让他人理解。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往往是影响国际视野的主要障碍。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实现理解与被理解的统一:不但自己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而且自己能够被他人理解。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跨文化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技能。其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即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正确态度和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从而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自身文化和其文化的理解。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将这种交流意识进一步转化为交流能力。
2.信息获取能力。指以积极主动为关键要素的信息获取能力,包括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敏锐的信息意识有利于及时了解实时政事,与世界同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具有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大学生能够在鱼龙混杂的众多信息中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学生在听课、读书及实习、劳动等环节接受知识和教育后,对知识和事物的理解仍然具有一定的印象性、模糊性、表面性,必须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推导、抽象、判断,最后形成结论,通过记忆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和经验。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对学生处理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侧重,理工类院校应偏重于记忆持久性、思维逻辑性的培养,人文财经类院校应侧重于学生分析力的透彻性、思维力的抽象性等培养。培养引导学生善于谋划、掌握全局,善于分析、细致入微,善于抽象、抓住本质,善于推导、环环入扣,善于判断,一针见血。
3.创新能力。指对接触到的异域文化对其全部或部分因素进行保留或剔除。文化总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有它的发源地。创新的关键是对不同文化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它的优点与缺点。我们要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恰当比较,对不同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取舍。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大学生将面临更多的选择,选择既是一种机会,又是一个挑战。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变革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学生只学到一些死知识,不注意知识的活化,不善于创造性的运用,不善于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激烈竞争的环境。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学方法和内容、课堂讲授上习惯于“填鸭式”、“满堂灌”;考试阅卷上习惯于以讲义和教师的思路为标准打分,对学生的评语规规矩矩,“听老师话”的学生是“好学生”,这些传统的观念和办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外部环境发展格格不入,束缚了学生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限制人才发展。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在发现中去创造。创新能力使当代大学生在多元的国际化背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独特的个性。
4.自学能力。其不仅是全球化能力的一部分,更是一项综合性能力,包含了主动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而这些都是全球化能力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自学外语,了解当下实时政事和基本政策,从而做到对实时政事的准确把握。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全球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自学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育全球化重要体现。“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学能力既是把金钥匙,又是一块敲门砖。
三、全球化能力的分析
当前及今后,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国际视野教育的内涵,努力克服盲目性的国际视野教育,力求避免国际视野教育陷入误区。全球化能力根本上是一种软实力,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会改变我们对新事物的看法,会提升我们的思维领域,增加我们的自信心。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领域都在加强中联系与交流,各国在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着对本国相关方面的提升与强化。目前,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迈向世界发展潮流,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充分重视全球化能力。开放战略要求国人在坚持国家观念、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增强国际化意识,努力具备国际视野。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全球化能力提升更是势在必行,增强自身软实力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开展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际意识,让大学生在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推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
2.充分理解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参加国外著名学者的宣讲会,使得对全球化能力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因为语言是重中之重,它既是突破口,又是拦路虎。并且通过参加国内著名专家教授的讲座,领略到大师的风采,开阔眼界,提升思想境界,因此使得对全球化能力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避免将全球视野教育等同于外语教育。加强外语教育是培育全球化视野教的前提,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全球化时代,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一个人的外语能力是决定其能否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标志。利用外语技能,可以增强其国际信息获取能力、国际沟通交流能力,为培育全球化视野打下坚实基础。但我们不能据此就将两者相等同。从属性看,外语能力属于一项技能,全球化视野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能力集合,包括获取国际知识的能力、应用所获取的知识的能力、全球化交流沟通能力、全球化思维能力等。
4.避免学校跨文化教育取向不明确。不同的国家由于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所选择和确定的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是不同的,都隐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跨文化教育应采取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态度,这样可以使我们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安全地享受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益处。
四、全球化能力的提升途径
跨文化交流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不仅需要高校老师在课堂上的有意识的介绍,更需要环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跨文化交流。
1.丰富全球化经历教育。高校应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创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条件和氛围。同国外高校开展夏令营、合作项目、线上线下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开展交换生和双学位等联合培养项目,开设双语、外语课程,让学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朋友,增进感情、提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深化全球化视野教育。培养新一代使之拥有全球化能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责任与使命,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大学生承担着更加艰巨的社会责任,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开阔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全球化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并通过多种途径使他们在国际范围内得到锻炼和提高,加大开放力度,拓宽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3.深化跨文化对比教育。全球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只有熟悉相关文化,才能避免误会,从而更加顺畅地培养他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视角及具备的交际技能。
4.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开设跨文化的课程。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习俗,是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学校应该通过开设国外文化教育课程,通过对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介绍,使学生全面深入认识与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使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考虑别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人群相处,学会欣赏异质文化,接受异质文化下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世界。跨文化交流范围越来越大,交流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致力于跨文化交流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既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又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交流的信心,把握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最终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5.提升跨文化合作能力。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比如清华大学提出建设“全球视野”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是长时间基于对校情、国情的深入考察,对大学办学规律和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内涵的准确把握,为适应社会发展、世界变革趋势等外部形势环境变化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当下社会,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高校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强对学生全球化视野的培养势在必行。所以“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更是很有必要的一点。这需要首先要明确学校跨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国家因为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选择和确定的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同,要尊重文化差异并且积极接受和借鉴。
6.提升跨文化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作为全球化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当前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当前供给侧教育改革下,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的扩大,无疑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新的形势下拥有快速学习,把握当前的教育政策,在信息时代丰富提升自己,锻炼各方面的不同能力,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鲜萍.全球化时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思考[M].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2]黄慧心.全球化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与启示[M].香港:香港学术发展与质量保障中心,2015.
[3]丁琳.当代大学生能力构建与培养[M].西安:陕西财经学院,1999.
[4]肖红缨,姜胜耀.全球化视野下的清华大学发展战略[M].北京:教育研究院,2015(01).
[5]李秋芸.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GLD009江苏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2017 SJBFDY361服务“两聚一高”江苏战略的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研究。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7JSJG129强化专业认知和人文素养的大一新生教学体系构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