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大学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模式初探

2018-05-14吴筱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吴筱君

摘 要:清华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是清华大学开展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促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力尝试。实践证明,中外混合住宿模式能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力,促进中外学生缔结深厚的跨国友谊。结合实践,提出了改进的全过程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理念,阐释了其内涵、关键,提出了做好两个引导的建议。

关键词:住宿模式;混合住宿;中外交流;研究生培养

近年来,清华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在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数量和深度、国际学生的规模和质量上均有很大提高。目前,清华大学在中外学生的教学、培养等环节上的趋同和融合情况较好,但是课外融合不足,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外学生分开住宿的模式。学生宿舍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清华大学从2014年开始尝试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成立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亚青中心”),加强中外研究生的课外融合,营造校园多元文化氛围,促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高校住宿模式的演进

1.高校传统住宿模式。受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与前苏联办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的住宿绝大多数采取集中住宿、统一管理的模式[1-2]。这种住宿模式便于统一管理,但弊端也很明显:宿舍成员间缺少学科交叉,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宿舍的育人功能亟须发掘与提高。

2.学院制住宿模式。部分国外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实行的住宿学院制[3]主要用于本科生的住宿管理。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参考学生的意愿,将不同国籍、专业、年级的学生分配进不同的住宿学院[4]。住宿学院制旨在提供多元化的成才环境,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與个性教育结合,打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4]。

为发掘宿舍的育人功能,国内部分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学院制住宿的尝试。复旦大学从2012年开始在本科生教育中全面执行四年制书院:打破住宿分配的专业限制,强调通识教育,建设书院特色文化;构建书院导师队伍,强化课堂外的育人职能[5]。

3.中外混合住宿模式。随着国内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部分高校开始尝试中外学生混合住宿。复旦大学从2013年开始试点“外国留学生住宿体验”项目,当年有7名国际新生入住中国学生宿舍楼。上海纽约大学采用基于学院制的中外混合住宿模式。每年300余名新生入住7个宿舍文化区域,通过设计主题楼层、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构建课堂外重要的社群空间[6]。

香港著名企业家曹其镛先生于2010年捐资,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五所高校分别创办“亚洲青年交流中心”(Asia Youth Center),旨在搭建一个促进年轻人深层次跨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推动亚洲友好的重要力量。五所高校在项目设计上各有不同。浙江大学将其落实为“亚洲未来领袖公共管理硕士项目”,每年招收中外研究生各15名,实行中外混合住宿[7]。上海交通大学将项目定位为校园国际化的中外学生交流平台,选拔少量的中国学生入住国际学生公寓,并承担具体的活动组织工作。

清华大学亚青中心运行机制

清华大学亚青中心于2014年9月落成启用,楼内采用中外学生混合住宿的模式。落成至今,累计已有494位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参与中外混合住宿。在建设和运行方面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按国际学生公寓标准新建独栋的六层建筑作为开展中外混合住宿的专门场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住宿条件,可以有效避免国际学生入住中国学生宿舍产生的不能适应生活设施等问题,而且能容纳较大规模的、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外学生参与中外混合住宿,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开展深度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二是中外学生“一比一”参与混合住宿。中国研究生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以下简称“研究生部”)根据学生的素养、性格、语言能力、主动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愿等进行选拔;国际研究生主要由获得“百贤奖学金”的亚洲国际学生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优秀国际学生、交换生组成。三是本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针自主运行。亚青中心的各项活动主要由学生志愿工作组(简称“工作组”)牵头负责,下设内联组、体育组、文化组等五个职能组,通过联络楼内中外学生,组织各类活动,实现中外学生的全方位、深层次交流。每位中国学生自愿选择一个职能组加入,并有义务在入住亚青中心期间参与职能组的工作。

清华大学亚青中心的运行成效

2017年5月,研究生部面向亚青中心第一期至第三期学员开展问卷调研,共回收中国学生有效问卷(中文版)118份,国际学生有效问卷(英文版)68份。

1.广受中外学生欢迎。中外学生对亚青中心的整体评价较高。有98.3%的中国学生和97.1%的国际学生表示自己喜欢亚青中心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室友在一个AB套间住宿的模式。中国学生对住宿、管理、物业人员等的满意率均达到97.0%以上,且整体评价的均值为4.6分(满分为5分);国际学生对住宿、管理、物业人员和整体评价的满意率为80%~90%,且整体评价的均值为4.1分;在各维度上,中国学生的评价均略高于国际学生。

2.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参与中外混合住宿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个人能力。调研采集了学生对个人能力提升的评价。中外学生均对自己在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文化差异的包容等维度上的提升表示满意,满意率达到或超过了80%;在外国文化理解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满意率也均超过70%。但领导力的提升不明显,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满意率分别仅为56.0%和41.0%。中国学生在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力上提升最明显(满意率达87%),国际学生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能力上的提升最明显(满意率为81%)。

3.促进中外学生缔结深厚跨国友谊。中外学生与室友的相处情况较好、友谊较深。分别有84.5%的中国学生和57.4%的国际学生表示自己与室友“结下深厚友谊”或“关系较好”;仅有7.4%的国际学生表示自己与室友的关系较差。此外,分别有77.6%的中国学生和61.8%的国际学生表示自己在离开亚青中心后,还将与室友保持联系。

4.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亚青中心开展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文化育人的效果,如中秋DIY月饼、包饺子、中文角、书法研习等活动的开展,在对外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三期的张同学表示,经常与不同国家的同学讨论政治、历史、文化等话题,不仅加深了她对世界的了解,而且也增强了她对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建立全过程中外混合住宿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调研也反映出亚青中心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虽然工作组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但由于研究生有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目前各项活动的开展仍依赖于少数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在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容易在宿舍生活中出现摩擦,要在入住前期做好培训与引导。三是亚青中心的活动主要局限于楼内,对外影响力不够,跨期交流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清华大学亚青中心的中外混合住宿模式,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1.关于建立全过程中外混合住宿模式的思考。中外混合住宿模式的提出,超越了传统的中外学生分开住宿的限制,是对学生成长社区环境的一次创新,寓教育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之中,发挥了宿舍的育人功能。实践证明,清华大学亚青中心的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探索是成功的、有积极意义的。这种混合住宿模式得到了中外学生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切实提高了學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力。亚青中心的成员自行策划和组织的各类活动,不仅实现了中外学生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缔结了深厚的跨国友谊,而且也拓展了国际视野、培养了文化自信。

结合上述运行实效和调研反馈,我们认为,应建立一种“全过程中外混合住宿模式”。所谓全过程中外混合住宿模式,是指依托动员选拔、入住启动、培养交流、结业离宿、跨期交流等环节设计,通过研究生部事务办、国际学生学者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三个部门的指导与资源匹配,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具体而言:一是在动员选拔环节,应加强前期宣传,并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室友匹配;二是入住启动环节,应明确住宿纪律,签订室友公约;三是培养交流环节,应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匹配与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相关的讲座与社会实践资源,并在自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辅以考评、淘汰、反馈机制;四是结业离宿环节,可通过制作纪念册、纪念视频等方式留下美好回忆,并对表现优秀的学员进行奖励表彰;五是应积极开展跨期交流,营造亚青文化。

2.全过程中外混合住宿模式的推广建议。在推广全过程中外混合住宿模式的过程中,要做好两个引导:一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在中外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要注重文化类活动的组织,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对不同文化的开放与尊重,培养知华、认华、亲华的本土化国际学生。二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走向世界做好准备。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树立共同利益观与合作共赢的意识。通过一段时间共同的学习、生活、交流,使得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并在未来能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基于宗教、饮食、个人卫生等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的考虑,目前我国高校中外混合住宿模式难以像国外学院制住宿模式一样进行大规模推广。但是本文提出的以国际学生公寓为切入点,在适当范围内开展全过程中外混合住宿的尝试,在具有一定国际学生规模的高校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操作空间。

中外混合住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尝试,是促进中外学生课堂外融合的有力举措。亚青中心不仅是清华大学全球化发展战略和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且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杰出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下一阶段,要进一步落实全过程中外混合住宿模式,让更多国家的学生通过共同学习生活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切实提高其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力,优势互补、互谅互助、增进友谊,为未来更好地携手解决可能面对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奠定深远的共识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宏.高校学生住宿体制的改革探索[D].杭州:浙江大学, 2003.

[2]桑丹,孙玉芳,刘双霞.大学生住宿模式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7):222-223.

[3]国兆亮.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48-51.

[4]徐波,苍玉权.美国高校宿舍教育的历史分析:宿舍与人才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91-96.

[5]崔海浪,李昆峰.我国高校“书院制”探索概述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11):81-87.

[6]王郦玉,张莹,王佳宁.上海纽约大学宿舍管理模式的启示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197-199.

[7]“亚洲未来领袖奖学金计划”落户浙大[EB/OL].(2014-03-05) [2018-01-23].http://www.gx211.com/news/201435/n2513178862.html.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张岂之先生教育研究纪事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