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博物馆公共服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018-05-14陈大军
陈大军
摘 要:近10年来我们一直提倡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和战略不但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一致的共识,而且已扩展到了对社会文化生态的思考和探索。作为博物馆人,我们应该思索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事业之中,融入到博物馆的发展之中。文章从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体系入手,从作者所在单位——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实际工作出发,把我们自身好的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希望在探寻的路上对大家有所裨益。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理念的不断演进,人们不再单纯地向自然界索取,而是意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做到循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样未来才能有希望。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具有超前意识的博物馆人同样在思考,思考如何实现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如既往片面地将文化精髓展现出来,静静地等着游客,还是寻求突破自身找出一条特色之路?
从笔者调研的实际和经验来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管理体制、展陈模式、文化本身、服务理念四个方面的跨越。只有实现这种跨越,“博物馆事业才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推动力”[1]。
1 面临困境
我国国有博物馆目前采用的是馆长负责制的行政管理模式,抑制了博物馆自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诸多的滞后性与不协调性,特别是导致人才匮乏与资源的短缺。目前展览模式的形式化、套路化较为严重,内容和形式的空洞,是对观众的一种不负责任。传统实物加文字的表现手法也不适应“互联网+”的新时代要求,与其存在的目的也是有所背离——“博物馆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是手段,唯有对民众产生积极影响、能改变社会的教育是博物馆存在的目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外来文化和文明的直接涌入,对于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精髓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博物馆不能转变服务的理念和形式,将与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少年越来越远。最后一点即是博物馆服务理念的缺失,笔者相信绝大多数博物馆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我们以为改造了无障碍设施对于残障人士就万事大吉了,那听力、视力有障碍的人群呢?他们参观的需求如何去满足,似乎这些被我们无限制地予以了忽视。
“博物馆应根据自己目标和环境状况确定自己的行动战略”[2],管理体制、展陈模式、外来文化乃至服务理念,这些都已成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而只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
2 解决之道
2.1 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顶层设计者本身,我们需要怎样的场馆、怎样的展览、怎样的服务,都是其考虑和最终目标所在。将现有体制变革的同时,打破人才和资源的流动限制,才能真正地调动博物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江苏的尝试显然走在了安徽的前面,南京市博物馆总馆的建立和运行,作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尝试,走在了行业前列。南京市博物馆总馆的设立,打破了原有的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九家文博单位互不交流,自我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一整套的流通机制。
2.2 转变展陳模式
“博物馆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是手段,唯有对民众产生积极影响、能改变社会的教育是博物馆存在的目的”[3]。在策划展陈时,展陈的中心应该是观众,展陈的主要目的也应该由宣教转变为传播。将展陈模式转换为公众潜移默化中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例如促进展览从图解知识转变为整合和解释知识等标准[4]。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可谓是走出一条自己的独特之路。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展陈中突出的是讲故事,借鉴讲故事的手法,如贯穿事件、主要人物、排除妨碍、节外生枝等,将渡江战役的信息改编为有因果关系、趣味情节和生动表达的故事。同时使展陈内容和视觉形象环环相扣、曲折迂回、生动有趣,使展陈与观众之间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2.3 提升服务理念
“我们不仅要关注博物馆声明的东西,即外在的,而且要关注博物馆不曾声明的东西,即内在的”[5]。博物馆看似是关于物的,实质是关乎人的。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博物馆必须用多样化的形式、均等化的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渡江战役纪念馆举办几届的“小小讲解员”“文博精髓进校园”活动也都获得了一致好评。针对各个年龄段以及不同身体情况的游客,对展览硬件以及软件进行改造,来提高均等化的服务。
2.4 提高观众认知度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曾表示,“观众期望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殿堂,而是以其日益增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成为越来越公众的精神家园”。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精髓,将这些历史文化更好地予以宣扬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博物馆将不再扮演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我们不仅要关注博物馆声明的东西,即外在的,而且要关注博物馆不曾声明的东西,即内在的”,博物馆不仅要将研究结果体现在展览中,还要融入到讲解和服务中,让观众真正做到“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
当然文物“走出去”仅仅是馆际交流其中的一种形式,加强馆际间的展陈和史料的交流,也是增强辐射力的重要方式。安徽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和江苏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在史料研究、文创产品开发上的合作,显然是开启了安徽和江苏博物馆行业馆际交流的新篇章,为行业内做出了表率。
3 综述
“博物馆永久性存在的根据在于博物馆物的永久存在及物的持续发展的需要”[6],博物馆只有通过多方面阵痛式的改革、提升,才能在自我突破中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无数博物馆人不懈努力的道路也正是博物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谢颖.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公布[N].中国文化报,2014-12-02(7).
[2]曹兵武.博物馆热·博物馆学·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是博物馆人[J].中国博物馆,2008(03):15.
[3]施波文.公共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历史嬗变[J].科普教育,2014(10):66-73.
[4]宋向光.博物馆展览的评估和达标[N].中国文化报,2011-10-26(7).
[5](美)珍尼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钱春霞,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27.
[6]苏东海.博物馆物论[J].中国博物馆,20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