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2018-05-14

南都学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维度融合

诸 萍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 经济管理教研室,浙江 嘉兴 314001)

一、文献综述

(一) 社会融合理论

西方对于移民群体与主流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基本分成了三大流派,即“同化论”“多元文化论”和“区隔融合论”[1]。“同化论”认为,外国移民在迁入国的融合一般要经历定居(settlement)、适应(adapta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三个阶段。因此,该流派认为,同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两三代人来完成。在这期间,移民学习、适应、接受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抛弃原来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逐步实现同化和融合[2]。而“多元文化论”则认为,不同群体间享有保留“差异”的权利,当流入地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时,移民更倾向于保留自身原有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和价值观,并在流入地获得社会认同,重新塑造其生活的地方,从而促进社会格局向多元化发展[3]。“区隔融合论”认为,传统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流动人口的融合,并提出了不同群体会有不同融合结果的多向分层融合模式: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流动人口同主流社会的融合;拥有较少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流动人口同流入地贫困文化的融合;选择性融合,即只选择部分进行融合,而其他部分则保留自身的文化习惯[4]。以上理论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能较好地解释各时代移民社会融合的现状、过程和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大量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沿海城市,从小城镇转移到大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国内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也形成了“新二元关系说”“城市适应说”“融入说”等不少理论。国内相关实证和理论研究基本上也都是在上述三种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和延伸。当然,也结合了本国国情,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例如,“城市适应说”认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要依次经历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三个层次的适应,逐步形成现代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这同西方的“同化论”所持观点大同小异[5];任远、邬民乐认为社会融合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这一观点类似于“多元文化论”所强调的移民与迁入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6];季文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认为个人的社会行动受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越能融入城市社会,这正是基于“区隔融合论”的应用和延伸[7]。

(二) 社会融合的维度划分

要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重点还在于明确融合的显性指标有哪些,即社会融合的维度划分。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社会融合的维度划分,存在较多分歧,但基本都还是依据社会融合的定义以及研究需要而设定的。

Gordon最早将社会融合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提出了“七阶段论”, 即文化和行为的同化、社会结构的相互深入或融合、族群间通婚、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的融合、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失、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以及公共事务的融合[8]。比较全面和细致地概括了族群间的不同层次的关系,这七个阶段涉及文化、行为、经济、社会、政治、身份等维度。在社会融合研究领域,“七阶段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指导。由于社会融合针对的是同一概念,因此国内对社会融合的维度划分存在很多共性。例如,杨菊华认为,社会融合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经济整合、社会参与、文化交融和心理认同,认为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递进性,但又并非是完全的递归模式,而是存在作用和反作用性[9]。比如,当经济上立足后,流动人口会逐步拓展社会网络,从而更有信心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而社会网络产生的社会资本又会反过来推动经济整合。周海旺在考察以城市女性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的社会融入问题时,将社会融合划分为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三个维度,并且这三者是依次递进的关系[10]。其中,经济适应反映的是最基本的生存融入,社会适应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适应反映的是城市生活对流动人口人格的影响、塑造和提升以及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深度。田璞玉等人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合进行研究,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结构融合(分为社会交往和社会分层两方面)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维度之间存在非线性、互动、递进但次序不唯一的关系[11]。不难看出,社会融合的维度众多,但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这些维度基本可分为经济、社会关系、文化和心理四个方面,这也是本研究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构建基础。

二、分析框架、数据来源、测量指标及方法

(一) 分析框架

结合上述文献研究发现以及样本调查情况,本文拟从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社会关系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入手,对嘉兴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进行分析。采用这四个维度,显然无法囊括方方面面,但这几个维度是当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最基本、最重要的维度。

同时,本文认为:经济融合是流动人口立足流入地的前提和保障,是社会融合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融合是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融合的最高境界,是真正实现社会融合的标志;这四个维度间存在作用和反作用,但并不存在递进关系,各个维度可同时独立发展;经济融合可以推动社会关系融合,进而促进文化融合,最后实现心理融合,而心理融合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融合、社会关系融合和文化融合。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分析框架

(二)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国家卫计委所做的“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检测调查”中的嘉兴市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流动人口在嘉兴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本次调查于2014年5月开展,采用了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在嘉兴市居住一个月以上,年龄介于15周岁至59周岁的流动人口,样本总量为2000份,其中有效样本为1999份,无效样本1份。其中,男性流动人口占57.5%,女性流动人口占42.5%;他们中已婚的占77.1%,未婚、离异或丧偶的比重为22.9%;流动人口总体年龄结构较轻,平均年龄为32.9岁,其中,25岁以下流动人口占26.1%,26岁~35岁的占36.3%,35岁~45岁的占24.7%,46岁及以上的仅占12.9%;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近8成的人具有初高中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19.0%,而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5.0%。

(三) 测量指标及方法

按照经济融合、社会关系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对相应的测量指标进行了梳理。

1.经济融合的测量指标。相比于其他几个维度,经济融合较具客观性。因此,其测量指标也较为丰富,如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劳动时间、职业声望与稳定性、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12]。结合问卷内容,本研究将采用就业身份、月收入状况、社会保险、住房类型这四个变量来测量经济融合状况。

2.社会关系融合的测量指标。社会关系通常是指流动人口在生产、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并由此产生的关系网络。根据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中所构建社会融合综合指数,本研究选取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参与、主要邻居构成、与本地人相处情况四个指标来考察社会关系融合情况。

3.文化融合的测量指标。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周皓认为,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文化融合,主要体现在语言、居住时间、饮食、风俗习惯等指标上。因此,结合调查问卷的内容,选取了语言、居住时间、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这三个变量来度量文化融合水平[13]。

4.心理融合的测量指标。心理融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流动人口真正实现融入社会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参考宋国凯[14]等的相关研究,将利用流动人口主观融入意愿、客观融入感受、身份认同感、受尊重程度(与目前居住地的亲戚、朋友和同事相比)、定居意愿等指标来测量心理融合程度。表1中列出了本研究涉及的各维度测量指标及权重。

表1 各维度测量指标及权重

在上述选取的测量指标中,居住时间、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客观融入感受、主观融入意愿、受尊重程度均为数值型变量,其取值具有实际意义,故采用标准化公式进行去量纲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本研究的样本数据将利用统计软件SPSS 18.0及Excel软件来进行相关的分析。由于研究所关注的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是一个由经济融合、社会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共同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因此,就必须明确各维度内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模型进行测算。在确定权重下,再分别测算嘉兴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整体水平,以及分区域、分群体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嘉兴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现状

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KMO检验的统计量为0.720(大于0.7),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并且通过了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p<0.001)。进一步计算,得到了各测量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在确定指标的权重后,采用几何平均加权法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合成,并对流动人口各维度的融合指数及社会融合综合指数进行测量。

表2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各维度测量指标的

根据表2,我们可以发现以下情况。

1.嘉兴市流动人口总体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仅为0.337(总分为1),其中经济融合指数相对较高,超过了0.5,但由于社会关系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水平相对较低,从而拉低了整体的社会融合指数。可见,嘉兴市内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整体状况不佳。

2.对比各维度的融合指数,经济融合指数最高,心理融合得分其次,社会关系融合指数更次之,文化融合的分值是最低的,这四个维度并不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经济融合是流动人口融入社会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容易实现的融合状态。通过提升就业身份,提高收入水平,购买社会保险,改善住房条件,流动人口可以通过个人的拼搏在流入地实现同本地居民相同的生活水平,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相比之下,社会关系的融合则复杂得多,绝非仅凭个人的能力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互动、理解、信任等逐步建立起来的相对庞大的社交网络。特别是当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要与本地居民建立社会关系时,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而是要解决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交往问题。而影响人群之间相处的更为根本、更深层次的因素,则是群体间的文化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养成固定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行为举止、穿衣风格、用词用语等,甚至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以上这些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根深蒂固。所以,当流动人口在试图与当地居民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因文化的差异而出现意见的分歧、沟通的障碍、摩擦和争执。这也是表2中文化融合指数最低的原因所在。可见,文化融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较高层次、较难以实现的维度。通常情况下,心理融合被视为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融合的最高境界,较难以实现,但本研究中心理融合指数并不是最低的,原因在于多数研究都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而鲜有研究中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相较于大城市、特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由于其生活成本较低、生活压力较小,因而更能接纳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中小城市各种心理感受往往更佳,因而心理融合水平也相对较高。

3.观察四个维度内测量指标的均值,不难发现“就业身份、月收入水平、社会保险拥有量、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活动参与、主要邻居构成、本地话掌握程度、居住时间、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身份认同感、受尊重程度、定居选择”的分值均在0.6以下(低于0.6视为未达到融合的及格线),对这些变量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从社会保险拥有量来看,流动人口中没有任何社会保险项目的人占了13.0%,拥有1项社会保险的人占26.3%,拥有2项社会保险的人占44.5%,拥有3项社会保险的人占11.8%,拥有4项社会保险的人占4.2%,而拥有5项社会保险的人仅为0.3%。 从社会保险的类别来看,拥有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比重较高,达到了81.5%;拥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比重次之,为24.6%;拥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流动人口的比例均为15.9%;拥有公积金的流动人口比重最低,仅为3.8%。

(2)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普遍偏低。当前,嘉兴市流动人口的就业率较高,但主要就业身份为被雇佣的雇员。其中,雇主的比例为16.1%,雇员比例达到了76.4%,无工作的流动人口比例为7.1%。流动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公务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的比例极低,以上几项职业的累计比重仍不足5%,而绝大多数流动人口都在生产线上工作,仅从事生产类工作的就超过了50%。可见,流动人口大多数从事的是一些脏、累、差的低端体力工作,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都相对较差。尽管工作相对辛苦,但其工资待遇却并不高。流动人口的月收入均值为3620元。其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内的占比为18.2%,2000元~4000元的比例为62.1%,4000元~6000元的比例为15.4%,6000元以上的比重仅为4.3%。而2014年嘉兴市人均月收入约为4800元,远高于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水平。并且,超过80%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3)流动人口社会参与程度偏低。嘉兴市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和社区活动参与情况均不容乐观。由表3可见,流动人口中参与工会组织、志愿者协会、流动党(团)支部、同学会、家乡商会组织、本地党(团)支部、老乡会、其他组织的比重都偏低,有些甚至不足1%。仅参加老乡会组织的流动人口比重超过了10%。参加以上任意一项社会组织的比重也仅有20.6%。与社会组织参与情况相似,流动人口社区活动参与程度也相对较低,仅社区文体活动参加人数比重超过了10%,其余各项(包括社会公益活动、选举活动、评选活动、业主委员会活动、居委会管理活动和其他类)的参与率都偏低。参与以上任意一项社区活动的流动人口比重也仅为16.7%。

(4)流动人口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流动人口中,认为自己还不是本地人的比重极高,达到了85.1%,仅14.9%的人认为自己是本地人。这种身份认同上的绝对差异体现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归属感的严重缺失。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相对较弱,如表4所示。在本地文化范畴内,对当地风俗持非常反对观点(包括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流动人口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衣着打扮和习惯。对卫生习惯、家乡话和生活方式持反对观点的人也相对较多。相比之下,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教育理念或养老观念等的认同感相对较高。

表3 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社区活动参与情况

(二) 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

根据当前嘉兴行政区块的划分,分别对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海盐县、海宁市、平湖市和桐乡市进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总体来看,南湖区和秀洲区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综合指数高于全市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而嘉善县、海盐县、海宁市、平湖市和桐乡市的社会融合指数均低于全市水平。不同县(市、区)流动人口均在经济维度上表现出较好的融合状态,而普遍在文化维度上表现出较差的融合状态,但在社会关系和心理两个维度上,各区域的融合指数差异性则较大。

具体而言,南湖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最高,比全市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高出13.9%。同时,在经济、社会关系、文化和心理等维度上的融合指数均高于其他县(市、区),且指数间的方差最小,社会融合状态最为均衡。秀洲

区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略高于全市水平,但在社会关系上的融合水平是其四个维度中最低的。嘉善县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与全市水平最为接近,但同秀洲区一样,也在社会关系维度上表现为较差的融合状态。海盐县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是全市范围内最低的,并且,在任一维度上均是融合水平最低的。海宁市和平湖市的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关系、文化、心理四个维度上的融合指数分别依次递减,但平湖市各维度指数间的方差较小,更为均衡。桐乡市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为0.307,与海宁市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相近,且均在心理融合方面表现较差。

(三) 不同群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

按照人口学基本特征进行群体划分,分别就性别、户口性质、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总体而言,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比女性流动人口高;非农户口的流动人口比农业户口流动人口更能融入当地社会;在婚状态的流动人口比未婚、离异或丧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更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流动人口,其社会融合综合指数也越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与年龄之间大致呈倒“U”形关系,31岁~40岁年龄段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最高。

具体来看,男性流动人口不论是在经济维度、社会关系维度、文化维度还是心理维度,都比女性流动人口的融合水平高,尤其是在经济维度上两者差异最为明显。与农业户口流动人口相比,非农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各个维度上的融合状况更好。在婚状态的流动人口,相比于未婚、离异或丧偶状态的流动人口,在各维度上也表现出更高的融合水平。就受教育程度而言,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最高,高中文化水平、初中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综合指数依次递减。并且,在以上四个维度上,也大体呈现出随文化水平的降低而融合指数降低的现象。从流动人口的年龄分层来看,社会融合综合指数先是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提高,超过31岁~40岁年龄段后,又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降低,大体呈倒“U”形,且左侧开口低于右侧开口。这种现象同样出现于四个维度上。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到当前嘉兴市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合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就总体而言,嘉兴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文化维度和社会关系维度上;第二, 分区域来看,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桐乡市、海宁市、海盐县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依次递减,且仅南湖区和秀洲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第三, 分人群来看,男性、非农户口、在婚、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介于31岁~40岁的流动人口能更好地融入嘉兴本地的社会生活;第四, 嘉兴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就业质量较差、社会参与程度低下以及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解决城市社会治理问题,助推平安嘉兴建设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

表6 不同群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

(一) 完善流动人口就业扶持机制

就业是流动人口进入迁入地生活的重要问题,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融入社会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增强对流动人口就业指导。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或相关社会团体应定期举办各种招聘会,为流动人口提供最新、最及时的劳务信息、就业指导以及必要的法律援助,并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利用公众号、部门网站、宣传栏、报纸、电视等多种渠道进行前期的宣传。鼓励有能力的流动人口在本地投资创业,定期为流动人口举办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等方面的培训。针对流动人口中的高层次人才,政府可为其提供小额贷款以资助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流动人口结对联系,实行流动人口结对互助创业。在税收政策、金融服务、社会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为流动人口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和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提升流动人口自身素质。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应加强对我市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政府部门可联合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流动人口进行职业培训,并形成长效机制。对培训达到要求的流动人口颁发相应的合格证书,且与工资待遇相关联,从而提高其经济地位。

(二) 健全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提高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参保水平,充分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流动人口所在单位有义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流动人口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有关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用人规范的法制宣传与监督,做好日常劳动执法的检查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必要时可采取措施对侵害流动人口权利的雇主或用人单位进行严厉警告或处罚。对个体工商户、土地承包者、自由职业者等流动人口,要加强对其进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参保意识。同时,工会组织应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流动人口权益遭受侵害时,能够作为流动人口一方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涉和商讨,维护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此外,还应扩大城镇公共财政救助与支持的覆盖范围和力度,保证流动人口在特殊困难时期能够得到来自社会或政府的救济与帮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来维护流动人口的生存权益和发展权益,从而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三) 营造有利于社会融合的良好氛围

要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流动人口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层面,应努力打造多元化交流平台或对话平台,可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公益慈善等活动,增加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的沟通交流机会。相关社区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组织应充分发挥其宣传和组织功能。一方面,要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为流动人口提供帮助和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交流活动和文化活动,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及公益性社会组织,促进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和睦相处,提高流动人口对城市的适应、认同和融入;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倡导社会融合理念,教育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效化解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的心理隔阂和矛盾,推动包容式融入。

(四) 切实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政策

首先,各县(市、区)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应构建起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检测指标体系,从而实时了解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享受公共服务的情况、社会参与、自我身份认同等状况,从而更好地引导政府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其次,推进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建立分层、分类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使流动人口在嘉兴市获得同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健康教育、提供就业服务、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等方面,充分考虑长期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逐步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最后,市级部门应加强对各县(市、区)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监管力度,可将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作为考核各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参 考 文 献]

[1]许世存. 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吉林省为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48-50.

[2]PARK, ROBERT EZRA.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8(6):881-893.

[3]HURH WON MOO, KWANG CHUNG KIM. Adhesive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of Korean Immigrants in the U.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if Minority Adaption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84(2):188-216.

[4]PORTES,ALEJANDRO, MIN ZHOU.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Segmented Assimilation and Its Variants [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93 (1):74-96.

[5]朱力.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 江海学刊,2002(6):82-88.

[6]任远,邬民乐.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 人口研究,2006(3):87-94.

[7]季文.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以南京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8]GORDON, MILTON MYRON.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169.

[9]杨菊华. 论社会融合[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6): 64-72.

[10]周海旺. 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22.

[11]田璞玉,郑晶,张金华.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6(11): 509-512.

[12]杨菊华. 中国流动人口经济融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82-393.

[13]周皓.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 人口研究, 2012(3):27-37.

[14]宋国凯. 农民工分化视角下的城市社会融合阶段划分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45-151.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维度融合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融合》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