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角色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研究

2018-05-13孙迪

艺术评鉴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

孙迪

摘要:行文将《角色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放置于当下中国文化缺失的语境中,与传统授课方式及评价系统相联系。审视这种授课方式将如何解构当下中国的社会背景并加以改进,以及如果通过弥补学生所缺失的思维过程而实现角色设计的思维完整性,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角色设计》   中国动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141-02

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经历了20世纪中期的黄金时期后便再无较大起色,而往往成为众矢之的的便是中国动画的角色设计。前辈们设计的角色因为赋予了中国传统审美和文化而使其在风格上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标签作用,而今人设计的角色总是免不了受到美日动画角色的影响而显得没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动画中普遍存在,使得众多学者提出去美日化的方案以期回归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可惜,动画角色设计者总是矫枉过正,不是抄袭美日动画便是继续沿袭已远离当下观众审美趣味的传统中国造型,使得国产动画经典角色一直难产。

有学者对此现象做过研究,基本观点是因为社会变革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末加工片在南方盛行,原有人才流失,习惯于加工片中的美日动画造型方法继而将此种方法带入了后续国产动画的创作中。这个观点较为客观的评价了中国动画为什么自20世纪80年代后无论从画面风格还是角色造型都较以往有了很大不同的原因。但是,近30年过去了,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动画专业,理论上培养了众多的动画各阶段人才,为什么这种状况迟迟未能得到改变?是什么问题导致了我们的年轻设计师始终无法设计出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动画形象?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境又如何成为更大范围的文化危机的一种症候?这或许要从角色设计中的教学引导说起。

一、角色设计的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动画专业均开设有《角色设计》这门动画基础课,据不完全统计,这门课的基本授课方案也均为角色设计概念讲解,角色设计基本格式规范,角色的表情、服饰、性格等的注意问题逐一讲解,最后便是选择部分优秀角色设计进行临摹和修改。很显然,这里的优秀动画角色“非美即日”。每届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系统下进入动画行业,设计的自然是具有明显美国或者日本风格的动画。现在有些学者将此现象归类为为了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品位,可是殊不知天下角色千变万化,美学原理却是同一的。如果目前的设计形象完全符合观众的审美品位显然中国动画无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当前中国动画形象之所以无法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关键原因在于角色本身在当下中国社会情境上的缺失。在创作一部关于中国社会的动画作品时,设计者在设计角色形象时完全不顾该形象所依托的中国社会背景,贸然移植美日动画造型。从表面上看是无伤大雅的形象参考,可角色的形象关系到角色的性格和内在的反映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如果脱离了社会背景而凭空捏造的角色形象就无法根植于我们国人的内心,动画角色形象自然也就谈不上长久不衰了。

这种教学方法还导致了另一问题:学生创作思维过程的缺失。因为学生脑中印存了大量的国外动画形象,在创作一个角色时想当然的便可以快速的塑造出一个在视觉上赢得教师赞同的角色。这种设计思维一旦带入工作岗位,诸多似曾相识的美日动画的身影便顺理成章的霸占于我们的电影、电视屏幕,继而进一步侵蚀中国观众的审美品位,使得动画形象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习惯,周而复始的一直延续。

二、注重思维过程的角色设计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所谓“角色设计”核心便是充分了解角色的内在本身,通过娴熟的视觉形象技术将其可视化。如何让学生充分了解角色的内在本质——从自己的肖像开始。自画像中的微妙表情或许只有作者自己能够感受到,排除观察态度和绘画技法而言,作者本身是最能够将角色的内在精神表象化的因素。这种被表象化后的内在精神正是作者作为一名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的基本特点,这种特点不仅表现在黄皮肤、扁宽脸、黑眼睛上,更表现在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此环境给予的价值观上。比如一个来自浙江沿海渔村的学生,他在创作自己的肖像时自然而然的将其面部刻画的相当深沉,这是长年被海风吹打的最好表达。综合审美因素的考虑,作者将自画像中的眼睛有意变得更细长,似乎在表达经常出海捕鱼时刚好的躲避海风而眯起的双眼,干裂的嘴唇虽然夸张于现实的自己但同样可以表达海风的侵蚀。如果基于上述特点而组合的动画形象必然具有独具鲜明特点的中国青年形象。加之较强的绘画能力对特点的表达,一个鲜活的角色便可以呈现于纸面,前文所提到的中国动画角色非美日便古风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所以,在角色设计之前,从对自己的认识开始便是对当下中国人的认识,才能设计出属于中国人的角色。笔者无意于倾向民族或者民粹主义,对自我肖像的创作作为《角色设计》课程的起始阶段是具有锻炼学生思维过程的作用的。

按照上述思路,在仔细研磨自身肖像后便需要对全身的肢体语言进行研究。角色不仅需要表情传达信息,肢体语言同样重要。结合传统角色设计规范,让学生尝试创作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全身像在此阶段便显得必不可少。全身的肖像练习不仅符合上述锻炼目的,更在于考察学生对头身比例,四肢结构的把握程度,通过既有服饰和若干种姿势的仔细描绘可以补充在肖像創作阶段无法表达的更具体、更全面的特征信息。

但是以上的授课方案仅仅是对一个已存在的真实对象进行写生练习,并不能完整的呈现学生已有的创作能力。虽然动画电影早已面向全年龄段,但儿童仍旧是动画电影的主要观众,所以选择以动物全身肖像作为创作题材,将自己的特征融入在动画肖像中,形成一个像自己的动物肖像。这项练习要求学生对动物的形象做细致的研究,然后将其拟人化,改变头身比例及服饰结构,最后得到的动物形象必然是一个符合该动物基本特征并且加以拟人化的形象。贯穿这种拟人化其中的便是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基本气质。迪士尼、梦工厂中的动物角色无论是《疯狂动物城》中的兔子,还是《功夫熊猫》中的熊猫,不管动画出生于哪国——都透着浓浓的美国人的气息。而今中国动画电影缺失的正是浓浓的中国人的气息。

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社会文化生活经验融入到角色设计中去,在课程设計中强调角色融入场景的设计,即当动物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相遇于一个特点场景中的情景。这个特定的场景是需要作者认真审视其所生活的场景加以修饰而呈现的,场景的选择无需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只要是真实的存在即可。比如,有作者将自己与动物的自己(以下简称动物)在超市相遇,相遇的原因很简单:两个角色同时要拿一包薯片。也有在一个高架轻轨车厢内,自己坐在车里打盹,动物则穿上超人的制服在窗外飞去拯救世界。作者如何观察和利用身边习以为常的场景将决定未来的设计中有多少灵感源泉,而灵感源泉便可以觉得作品的基本属性。我们一再强调动画需要有本土特色,就必须从动画专业的学生入手将此观念加以强化。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总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中心,这样的评价系统适合于绝对标准的评判。但是在动画教学领域,尤其是角色设计的评判上,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件作品,所以采用大众评选的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学生会站立在学生自己的立场上对相关作品进行评判,他们有共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共同的价值观。虽然在视觉表达、意境传达等方面缺少教师的经验和知识,但是可以更为灵活的形成一套自我运行的评分标准——以直观感受和情景关怀为根基的标准。而动画形象示人时不可能让观众以美学家的审美来评判,更多的是凭借直观感受来评判,这套系统更接近与真实的动画反馈。笔者认为,我们如果要创作出一套符合当下大众审美的动画角色则必须让设计者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去感受最真实的美学原理,从而再反馈给自己的作品,以此加以完善和提高。

中国动画从20世纪80年进入加工片时代直至今天,迟迟没有再次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如果我们从动画教学的源头抓起,重点观照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中国动画必然会再次傲立于世界动画之林。

参考文献:

[1]张月音.《动画角色设计》教学中造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4,(01).

[2]候文辉.非物质文化传承视野下“动画角色设计”的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26).

[3]刘洪斌.高校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课程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分析[J].理论研究,2013,(05).

[4]李智伟.基于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动漫角色设计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

[5]赵晶晶.情景教学在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美术教育,2014,(08).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
融入数学语言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冠心病见习教学中应用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探索立体几何的教学方法
探索立体几何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应用数学模型发展生物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以Excel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