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诊疗思路
2018-05-12杨春艳柳研李艳张剑杨文信姚丽萍
杨春艳 柳研 李艳 张剑 杨文信 姚丽萍
【摘要】 杨文信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 擅长于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 总结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本人有幸跟随杨教授, 现将其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思路进行简单总结。
【关键词】 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诊疗;思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3.117
损容性皮肤病即影响容貌的皮肤病。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 较常见的有痤疮、黄褐斑、雀斑、白癜风、扁平疣等[1-7], 运用中医诊疗治疗面部常见损容性皮肤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而全面的诊疗思路是治疗的关键, 如何进行诊疗现总结如下。
1 先辨病
首先应全面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结合临床症状、皮损特点、辅助检查、医生自己的临床经验, 综合分析和鉴别, 对疾病做出初步的诊断;从整体上对病情进行把握, 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传变过程及预后。
2 再辨证
辨病后需准确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抓住疾病发展的现阶段特点和患者的全身内环境状态, 以便达到准确的“靶点”治疗。皮肤病是一门象形思维的学科, 需注重形态学观察,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主要有皮损辨证、部位辨证、自觉症状辨证、体质辨證等, 其中临床中容易忽视的是皮损辨证, 临床中部分患者出现舌脉辨证与皮损辨证不符, 皮损为鲜红斑瘙痒剧烈辨为血热蕴肤, 予以清热解毒凉血药物, 可患者舌淡苔薄白, 脉濡数为脾虚湿蕴部分化热的表现, 如果单用清热药物, 可能会导致苦寒伤脾胃加重疾病, 故临床一定要多方辨证。
3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 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的病史、患者的要求, 在临床用药的经验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案应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在三因制宜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治疗方案应具备及时、合理、廉价、高效、安全的特征。常见方案如西医发病原因明确, 中医辨证准确辨证论治与病因治疗并举, 如中医辨证准确西医发病原因不清楚或无特效疗法, 则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 配合西医对症治疗, 白癜风发病机制不清楚故临床常采用西医对症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4 疾病举例
现以痤疮为例对损容性皮肤病的中医诊疗思路进行详细论述。痤疮, 中医称“粉刺”, 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 好发于青春期, 常发于颜面及胸背部, 形成粉刺、丘疹、脓疱、节结、囊肿等损害, 部分甚至形成凹陷或增生的瘢痕。其发病率高达45.6%。痤疮损容性影响痤疮本身不会危害生命, 但却极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或瘢痕损害, 影响美容, 严重者毁容。故痤疮为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之一。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 发病原因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2], 因病因明确故在治疗病因的同时需要结合辨证制定优化方案。
4. 1 谨从病机, 辨证论治 痤疮病因病机归纳为热、郁和痰三方面。热:风热、湿热、血热;郁:毒郁、血郁、肝郁;痰:痰浊。治疗方法主要为:清泻肺胃、解毒散结、调理冲任、疏肝解郁清泻肺胃常用泻黄散合批把清肺饮;调理冲任常用归脾汤;疏肝清解多用丹桅逍遥散;活血散瘀多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4. 2 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 青春前期及青春期痤疮以热证为主, 皮损以脓疱、囊肿、粉刺、丘疹为主, 治疗特予以清热解毒, 可佐以凉血滋阴之品。青春后期痤疮以脾虚肝郁、阴虚肝郁为主, 皮损主要以粉刺、丘疹、结节为主, 称为持续性痤疮。主要是因为此人群社会生活压力大, 易精神压抑, 俗称“十人九郁, 郁久伤脾”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滋补肝肾、清热养阴为主。
4. 3 司外揣内, 分期外治 外治是痤疮治疗的特色之一, 内外合治提高临床疗效, 但仍需分期论治。本病早期可见囊肿、丘疹、粉刺、脓疱, 外治主要以火针治疗“开门驱邪, 以热引热”[8, 9], 中药湿敷治疗, 使面部血管收缩, 促进炎症吸收, 粉刺祛除术彻底有效清除粉刺;配合物理疗法红蓝光等。痤疮中期可见丘疹、粉刺、色素沉着斑, 外治以中药面膜治疗为主, 配合粉刺祛除术、穴位注射法、物理疗法;后期主要是色素沉着、瘢痕(增生性和凹陷性瘢痕)、面部油脂分泌调节, 外治以中药面膜综合治疗为主, 阿是穴(瘢痕)封闭治疗、艾灸、点阵激光治疗、微晶磨削治疗(萎缩性瘢痕)、光子嫩肤治疗等[8]。
4. 4 体质与痤疮 瘀血体质是容易滋生痤疮的土壤, 更是导致痤疮不易治愈、遗留色素沉着、容易复发的根本。瘀血体质作为一种生理性体质, 是痤疮产生与发病的内在基础;强调对瘀血体质的调理是防治痤疮的重要措施 。瘀血体质常基于气虚、气郁、阳虚、痰湿体质而发, 与年龄、性格或长期受冷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方药注重补气、理气、温阳、化痰是改善瘀血体质的重要基础 。
4. 5 因地制宜 在门诊痤疮患者诊疗观察发现皮肤皮脂油腻的占就诊患者的70%之多 , 中医认为此血热湿盛为主的特点。湿热之邪对于本病的发生在泸州地区(主要是泸州地区的气候和饮食结构影响)有着主导作用, 所以选方用药以内清湿热为主, 方选泻黄散加减 。
4. 6 治心 痤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身心疾病, 因此在治疗时, 除注意本身疾病外还应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 解除患者心理负担, 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对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应采用相应的心理疏导。
4. 7 预防调护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外同治, 从中医养生学角度协助调治痤疮[10], 既按五脏在其相应时令所主不同进行辨证治疗, 又改变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和疏导心理压力, 使皮损尽快消退, 以便尽快改善容貌, 防止瘢痕形成, 预防或减少复发。
5 小结
在辨病与个体化辨证的基础上, 针对损容性皮肤病患者制定出适合的内外合治方案, 方案遵循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特点, 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何黎.美容皮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02-157.
[2] 魏彬, 陈阳美, 刘瑜,等. 果酸的面部年轻化机制及其在损容性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美容医学, 2017, 26(1):40- 43.
[3] 赵月, 田静. 调肺理脾法治疗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辨治.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 38(3):33-34.
[4] 李燕红, 尹丹, 谢美庆,等. 滚针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6, 22(4):251-252.
[5] 李晓侠. 心理干预在脉冲激光治疗损容性皮肤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心理医生, 2017, 23(4):84-85.
[6] 李墨灵, 张晗, 夏庆梅,等. 桂枝汤加减在损容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西部中医药, 2017(10):131-133.
[7] 江弘婧, 徐颖, 何黎. 痤疮的治疗进展. 皮肤病与性病, 2016, 38(1):30-32.
[8]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164-1165.
[9] 吴珮玮, 黄蜀. 火针治疗痤疮的机理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10):13-15.
[10]吴敏. 中医养生学在痤疮防治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7(11):71-72.
[收稿日期: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