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内家拳技法技理中的和合思想

2018-05-12唐黎标

少林与太极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太极拳技法

文/唐黎标

“和”,在内家拳技法中就是强调不主动、不扩张、不侵占,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团结、融洽的关系。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后发制人、随屈就伸等,也反映了和合思想的谦和、和谐、礼让、包容等。“合”在内家拳技理中反映了“己”与“己”、“己”与“社会”、“己”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自身的外练内养、天人合一、融于一体的“合一”关系,重视自身道德品质、高尚人格的培养。对自然模仿的“天人合一”整体观体现了意识与动作的统一(知行合一),人与社会、自然的多样化的统一和合思想。和合思想贯穿内家拳整个体系,从思维模式到技法技理规范都深深融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和道德品质。“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影响着内家拳技法技理,使习练者在修炼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诸多的技术原理,更能感受到“文化拳”带来的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精神的愉悦。

一、“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体现了“尚巧”、“谦和”思想

“借力打力”是内家拳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击技法,即斗智不斗力、巧借别人的力为自己所用。太极拳论中所提到的“千钧之力而破万钧”即是这种借力打力、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太极拳技巧。“借力打力”作为内家拳的独特的技理技法,主要体现在“借”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而“借”字表现在内家拳贵于“化”的思想,“化”就是化解的意思。逊之先生说:“人力来,我以力化之,人力既化,我就逆化人之力向,反击之。”这是对化最好的解析。太极拳推手是检验功夫高深的直接方法,“技击上要求叫做‘懂劲’,懂劲的标志就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反应灵敏,因敌变化而变化”。“化”是推手的核心,在“较劲”中要懂得“听劲”、“化劲”;而在“较劲”的过程中,要让对手失去重心、不稳,或让对手不舒服,使对手处于不利地位,让他知难而退,这就是所谓的“点到为止”。

中国文化注重尚巧、谦和、和谐、不争、不抢,中国武术讲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点到为止,与传统文化重视“理”、讲“理”相符。武德是中华武术之“礼”,以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强调习武要把武德放在第一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仁”、“礼”、“德”等伦理思想,对习武者进行道德的引导。

“和”的思想反映在内家拳的技法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自身的“和”,即“谦和”,注重内外兼修、徳艺双修,追求内心的平和及对武德品质的重视。《太极拳谱》中对学拳者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其二是对外的“和”,即和谐,不主动、不争先,强调与他人和谐相处、友好相待,与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扩张、不主动侵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完全相符。

二、“后发制人”、“随曲就伸”体现了“礼争”、“贵和”思想

“后发制人”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内家拳在技战术上采取的是后发制人的防御性打法,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的反击。道家对内家拳的技法指导主要是后发制人的思想,以武扬道。《庄子·说剑篇》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于利,后之于发,先之以至。”俞大猷在《剑经》中提出了“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攻防制胜原则和方法,被后世拳家视为不传之秘。把握内家拳的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理论内涵,在对敌时心理上须制怒制躁,形不外露,因为“用技易,治心难,手足运用,莫不由心,心火不炽,四大自静”。

以上所述,都是对内家拳攻防格斗中体现“后发制人”的技战术特征的诠释。儒、道两家思想在内家拳“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原则中体现为“以武扬道”,重技巧不重力量,重智慧不重野蛮,服人而不压人的指导思想。内家拳在拳理技法上讲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后发制人”等,不提倡主动进攻,不争输赢高低,而是在不张狂中体现出高雅、谦和的精神,与道家的“无为”“无待”、“不争”“贵柔”的理念一脉相承。

“随曲就伸”从字意上讲,“随”是随从、跟随之意;“曲”在太极拳中为弧线运动,是在圆活中形成的曲线;“就”为“顺”,顺势之意;“伸”为向外伸开之意。“随曲就伸”也就是说:人向我进,我随之曲,紧跟着我就以伸反击之,使“人刚我柔谓之走”转化成“我顺人背谓之黏”。要做到“随曲就伸”,就要达到“空松圆活”的技法特点。太极拳处处求圆,柔和圆活,讲究顺乎自然;形意拳在进攻之前或同时会有防守的动作,非常重视“圆”的运动,“出拳要求滚出滚回,其意义便是圆中求灵巧”。内家拳在“圆”的运动中体会、感悟怎样能够随人,达到身端力稳、上下相随、连贯圆活。“活”即是身体的“活”和思想的“活”:身体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盘活中节;思想要灵活、积极、上进等。

“随曲就伸”之意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舍己从人”,即放弃个人的利益、主张,服从大众的意见。道家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与武术人的仗义行侠、匡扶正义的牺牲精神相符。“后发制人”“随曲就伸”的内家拳术,展示了“和合”文化主张被动反击,防止过度的矛盾冲击,发扬“礼争”“贵和”的思想。内家拳的“后发制人”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的体现,而“礼争”是“中庸之道”思想的重要体现,引导习武者崇尚礼仪、不主动争先,强调武德文化的内在培养和不战而和的谦让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者的习性都有一个共性,即武功愈高、品行愈深的人,都选择隐居深山、隐姓埋名,这种对于“名”与“利”的淡薄正可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妙不可言。“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正是这些观念对中国武术尤其是内家拳技法技理影响深远。内家拳讲究后发制人、随曲就伸,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含蓄、贵和、礼争的博大胸怀。也正因“和合”思想的影响,使中国武术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也因传统文化与中国武术的融合,才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三、和合思想对内家拳的积极影响

“止戈为武,止,和也”,“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武术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受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国武术也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文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习武术就是追求君子文化的过程。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君子所代表的精神——正义、谦和、宽容、礼仪、恭敬、至善等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怀,成为中华民族明德至上的集中体现。

练习太极拳时要不丢不顶、不偏不倚、立身中正,讲求中正安舒、刚柔并用、内外共养,这一点和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强调“中庸”、“中和”的思想相一致。练习形意拳时要头正、尾闾中正,身正气才顺,正如“身如牮柱,头如顶碗水,不外洒”,头端目正,一身正气,强调保持中正以维系内外的协调统一。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和合的文化,“和而不同”和“天人合一”是和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内家拳以阴阳、五行、八卦为技法技理,以刚柔、虚实、动静、开合为特点,在阴柔刚劲中追求和谐、统一。“和而不同”思想主要是对内家拳技法技理的影响,它追求和谐和中正,反对扩张和对抗,排斥偏执与私利,加强了各种关系的紧密联系和团结。同时“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内家拳不同门派之间、不同拳种之间和谐共存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天人合一”思想则主要是对习武者自身人格品质的影响,它追求协调统一、内外共养,反对贪婪和霸权,排斥功利与背叛。它更强调的是内外的统一,也就是知行合一、善美合一、德艺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是武技与武德的德艺双全,追求轻利尚义、诚实笃信、谦和辞让等更是蕴含着和合思想的理念。

当代社会高速、快捷地发展,而人们更应从“慢”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应更加注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更加注重文明、包容、礼仪、谦让、和谐的自然之道,回归淳朴传统的“和合”文化,追求健康的体质和健康的文化精神。和合思想已经融入中国文化,融入内家拳的技法技理,已经成为指导内家拳的指导思想。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太极拳技法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手绘技法表现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作品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秀秀台
42式太极拳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