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参与”成为学生的“助跑器”
2018-05-11赵媛媛
赵媛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这个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课堂设计好,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要同时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置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文作者谈谈自己在运用“学讲方式”进行教学时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初中 语文学习 主体 沟通 参与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61-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这个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课堂设计好,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设置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讲方式”从形式上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完完全全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以往的课堂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是无精打采,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默,学习效果很差。如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普遍认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担当起自己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和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激发参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思想感情。
1.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学生如何理解小主人公“我”从万芳家里出来,那种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后的那种懊悔和无奈?如何感受她这时候对父母的抱怨和对万芳的想念?如何感受当万芳追上来的时候的那种手足无措,那种悔不当初,那种如释重负而又怅然若失?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创设了一个几个学生参与的情景表演,让大多数同学能够在沉默的旁观中观察、体会,甚至于暗暗地想起自己所曾遇到过的这种类似的“尴尬情景”他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情感体验。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安慰、自我教育的过程,印象和效果会尤其得好。
2.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设置形象化的教学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知识。
(1)動作模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动物的声音、动作的词语,到了初中,这种大段的描写则不是太多见了,但是惟其如此,反而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不是为了起到特殊的效果,作者会在这里白费笔墨?那么,如果我们着重分析这些词语,我们将会得到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深意。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模仿这些语言和动作,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思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文表演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排表演,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还能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3)情境激发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教材中展示了《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一面》中的战友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情感来诱发学生心中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尽办法改变学生消极,无所事事的被动状态,教师课后要勤快起来,要积极主动的运用各种方法,设计探求知识的最佳境界;课堂上要“懒”起来,要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