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化时间对Beta-KIT-6复合介微孔合成影响的研究
2018-05-11宋赛楠卢雯馨李宏铨吴华东张林锋
宋赛楠, 张 严, 卢雯馨, 李宏铨, 吴华东, 郭 嘉, 张林锋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工工艺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3)
引 言
分子筛是一种孔径小于2nm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筛选分子作用的无机硅铝盐材料,由于其具有规则的孔道、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择型性及水热稳定性,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用作吸附剂、催化剂或载体及各种添加剂等[1-3]。
但是,微孔分子筛孔径较小,使其难以适用于含有大分子的反应,而介孔材料能够弥补微孔孔径较小的缺点,其开阔的孔道利于大分子反应物的迅速扩散[4]。但是,纯介孔材料的酸性弱,水热稳定性差,也限制了纯介孔材料的工业应用。因此,介微孔复合材料能够结合两者所长,使它们成为非均相催化反应中重要的载体和催化剂[5]。Beta沸石是具有交叉十二元环通道结构的高硅沸石,KIT-6材料具有Ia3d立方结构、大孔径(大于7nm)的介孔材料[6-7]。因此,集 合 二 者 优 势 的 Beta-KIT-6 复 合 介微孔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晶化时间是该复合介微孔材料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8]。本文深入考察了该因素的影响,为复合介微孔材料的合成提供指导。
1 实验部分
1.1 Beta-KIT-6的制备
1.1.1 Beta微晶乳液的制备
将一定量的正硅酸四乙酯(TEOS)、偏铝酸钠(NaAlO2)、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氢氧化钠(NaOH)和去离子水按一定比例搅拌混合,形成均相溶胶,再转移到带聚四氟乙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140℃下晶化不同时间(8h、16h、24h、32h),考察Beta微晶晶化时间对合成过程的影响。
1.1.2 Beta-KIT-6(BK)复合材料的制备
1)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P123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正丁醇以及 HCl(2mol/L),35℃水浴下快速搅拌溶解(约4h);
2)将1.1.1所得的冷却后的Beta微晶乳液及一定质量的TEOS缓慢加入1)所制备溶液1),水浴35℃下快速搅拌,继续反应24h后转入晶化釜,100℃下晶化;
3)将得到的晶化产物过滤、洗涤、干燥、焙烧6h,得到BK样品。
1.2 样品表征
X射线衍射(XRD)采用德国Bruker D8Advance系列X射线衍射仪对所合成样品进行物相分析。小角扫描范围为1.3°~5.0°,大角扫描范围为5°~75°;红外(FTIR)表征仪器型号为:美国 Nicolet公司MAGNA-IR 560 型 红 外 光 谱 仪,扫 描 范 围4 000cm-1~400cm-1,分辨率为2cm-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采用荷兰FEI公司的Quanta200F型SEM进行样品形貌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采用荷兰FEI公司的JEO1JEM2100型TEM进行样品孔道结构及催化剂表面活性相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XRD表征
在复合材料的合成过程中,Beta沸石前躯体的晶化时间对介微孔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不同晶化时间下BK介微孔复合材料的XRD谱图见图1。所合成材料在广角区[图1(b)]的衍射峰逐渐增强,说明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越利于Beta晶核的生长。在小角XRD衍射中[图1(a)],2θ=0.88°处均具有较强的衍射峰,说明所合成材料具有有序的介孔结构,并且,随着晶化时间由8h增加到24h,小角衍射峰强度逐渐变强,然而,随着晶化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衍射峰强度减弱,说明所形成的微晶晶核较大,不利于介孔材料的组装。因此,最适宜的Beta晶化时间为24h[9]。
图1 不同晶化时间BK材料的小角(a)及广角(b)XRD谱图
2.2 FT-IR表征
图2为不同晶化时间BK介微孔复合材料的红外谱图。所有材料在波数为465、810、950、1 050cm-1出现了纯硅介孔材料的特征骨架红外吸收峰。Beta分子筛在波数为520cm-1和570cm-1处出现了归属于五元环和六元环的典型特征振动吸收峰[10]。介微孔复合材料BK在520cm-1和570cm-1处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振动峰强度逐渐增加,在晶化时间为24h时,其振动峰强度最大,表明该晶化时间下,所合成的Beta微晶的结构单元容易被介孔模板剂组装成介孔。
2.3 SEM表征
晶化时间为24h的BK材料的SEM照片如图3所示,所合成的BK材料形貌为无定形,表面较为光滑。这说明所合成的BK复合介微孔材料中Beta分子筛微晶已经进入KIT-6介孔的孔壁中,并没有单相的Beta分子筛存在,这证明所合成的复合材料BK为介微孔复合材料,其孔壁由Beta微晶搭建而成。
图2 不同晶化时间BK材料的FTIR谱图
图3 所合成BK材料的SEM图
2.4 TEM 表征
图4为BK材料的TEM图片。由TEM照片可以看出,所合成的介微孔复合材料BK具有典型的体心立方Ia3d介孔结构,且有序度较好,7nm左右较大尺寸的直孔道清晰可见,并未见Beta微晶团聚现象及独立相存在,表明所合成复合材料BK中纳米Beta分子筛微晶已经进入介孔孔壁中,能较好地进行介孔结构搭建,验证了上述XRD及FTIR的表征结果。
图4 所合成BK材料的TEM图
3 结论
本文研究了Beta微晶晶化时间对介微孔材料BK合成过程的影响,所合成复合材料在2θ=0.88°均出现了较强的小角XRD衍射峰,并随着晶化时间的增加强度逐渐增加,在晶化时间24h时,衍射峰强度最强。同时,在FT-IR表征中,五元环及六元环的特征振动峰也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强度逐渐增加,但晶化时间达32h后,Beta晶核较大,不利于介微孔复合材料的组装,晶化时间24h的BK材料其介孔孔道规则有序。该复合材料在精细化工、油品分析及环境工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月芹,徐龙伢,谢素娟,等.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液化石油气低温芳构化制取高辛烷值汽油[J].催化学报,2004,25(3):199-204.
[2] 范宝芸,陈真,吕永康.V-ZSM-5上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降解机理的 DFT 研究[J].山西化工,2016,165(5):1-5.
[3] 吴华东,樊慧丽,赵震,等.汽油和柴油中含硫化合物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1,1:1-6.
[4] Beck J,Vartuli J,Roth W,et al.A new family of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 prepared with liquid crystal templat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2,114(27):10834-10843.
[5] WU Huadong,DUAN Aijun,ZHAO Zhen,et al.Syn-thesis of NiMo hydrodesulfurization catalyst supported on a composite of nano-sized ZSM-5zeolite enwrapped with mesoporous KIT-6material and its high isomerization selectivity[J].Journal of Catalysis,2014,317:303-317.
[6] Yasuhiro S,Tae-Wan K,Ryong R,et al.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large-pore mesoporous cubic Ia3d Silica with complementary pores and its carbon replica by electron crystallography[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04,43(39):5231-5234.
[7] Kim T W,Kleitz F,Paul B,et al.MCM-48-like large mesoporous Silicas with tailored pore structure:facile synthesis domain in a ternary triblock copolymer-butanol-water system[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5,127(20):7601-7610.
[8] WU Huadong,DUAN Aijun,ZHAO hen,et al.Restricted diffusion of model sulfides over a NiMo/BK catalyst under hydrodesulfurization reaction conditions[J].RSC Advances,2017(7):44340-44347.
[9] Huo Q,Margolese D I,Stucky G D.Surfactant control of phases in the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ilica-bsed materials[J].Chemistry of Materials,1996,8(5):1147-1160.
[10] Umamaheswari V,Palanichamy M, Murugesan V.Isopropylation of cresol over mesoporous Al-MCM-41 molecular sieves[J].Journal of Catalysis,2002,210(2):3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