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联合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2018-05-11孙靖若
孙靖若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医康复科,广东 中山 5284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dyspepsia,FD)罗马Ⅲ标准定义为存在一种或者多种起源于胃及十二指肠范围内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有力证据完整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症状主要包括早饱、腹胀,呕吐和上腹烧灼感甚至腹痛等[1]。笔者用耳穴贴压联合艾灸治疗FD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中医科门诊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耳穴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1~58岁,平均(32.34±7.15)岁;病程6~36个月,平均(15.45±6.12)个月。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9~58岁,平均(31.49±8.52)岁;病程6~40个月,平均(13.37±8.23)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2]。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的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1条或多条。②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以胃食管反流病、肠应激综合征;②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肺、肾、造血系统、糖尿病、严重精神病等;③近1个月内服用影响胃动力和排空功能等类似相关作用的药物;④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和腹部手术史;⑤妊娠、哺乳期;⑥过敏体质。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莫沙必利(国药准字H19990317)10mg,每日3次,饭前30min口服。
耳穴组耳穴取脾、胃、小肠、交感、肝,用耳穴探棒寻找压痛点,压痛最明显的为耳穴治疗点。取穴后用75%乙醇局部皮肤消毒,取王不留行按压在穴位上,胶布固定,拇指、食指对捏按压王不留行,以有疼痛或发热胀痛感、能耐受为度,每天按压3~4次,每次每个穴位持续2min,以局部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度。敷贴耳穴时将内置2枚艾柱的艾灸盒,分别覆盖中脘穴及天枢、关元、气海,每次持续15min以上。耳穴结合艾灸均1周2次,共4周。
3 观察指标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3]消化系症状评分。0级为0分,没有症状;I级为1分,有轻度症状,需要提醒才能够意识到症状的存在;II级为2分,症状稍重,能够意识到症状的存在,不影响生活和工作;III级为3分,症状较重,能够意识到症状的存在,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4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以上。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90%。有效:主要症状减轻,疗效指数30%~60%。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疗效指数小于30%。
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FD属中医“痞满”、“胃脘痛”、“呃逆”、“呕吐”等范畴。病因与寒气,饮食等有关。外邪侵袭,包括风、寒、暑、湿之邪等,侵犯胃腑导致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而发病;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伤胃滞脾,导致饮食停而不化;情志不畅,恼怒伤肝,肝失调达,肝气郁滞伤脾,脾失健运,导致食停难化胃失和降;脾胃虚弱,劳倦太过,耗伤正气或久病中阳不足,脾胃不能承受、化生水谷。有研究证实,耳穴贴压治疗FD,可通过神经通路反射而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2]。耳穴选用脾胃穴以达到健脾和胃,化滞降逆的作用;选用肝穴以达到疏肝和胃,理气降逆的功效;选用小肠穴以达到加强胃肠动力的功效;选用交感穴以达到调节神经功能紊乱的功效,辅助调节胃肠神经功能。耳穴治疗的同时结合具有温通作用的艾灸盒,通过局部温热刺激中脘、关元、气海、天枢穴位。中脘穴属任脉穴,具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的功效;关元穴也属任脉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中下焦的作用;气海同属任脉穴主要作用为扶固正气,补气健脾;天枢穴主要起到调中和胃,健脾理气的作用。诸穴配合以共同达到健脾和胃疏肝的功效,同时艾灸还能温通经络,调节气血,进一步促进胃肠功能的作用,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参考文献]
[1] 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22-725.
[3] 潘庆华.耳穴贴压联合西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胃肠激素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10):1463-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