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2018-05-10刘海连
刘海连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学生屡教不改行为的原因,寻求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利用冰山理论和萨提亚沟通理论从沟通策略,团体活动,课程设计给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心理学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师生;沟通;屡教不改
一、问题提出
初一年级学生普遍年龄为12岁,在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中处于少年期(11、12岁-14、15岁),又称青春期。少年期是生理发育加速期,具有敏感的身体自我。同时社会生活的变迁常常使他们无所适从,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主要矛盾包括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其认知过程中的批判性成分增强,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幼稚。自我意识也进一步觉醒,渴望独立,追求独特,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都使少年期面临更多的情绪困扰和自我同一性,人际关系等问题。在我校初一年级的教育教学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经常犯同一错误,老师批评教育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学生不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自主调整自己的问题行为。在本报告中简单对学生以上行为称为屡教不改行为。为此,我对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在本调查报告中提供了相关的分析和对策。
二、调查目的
探究学生屡教不改行为的原因,寻求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希望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调查经过
(一)调查对象
初一年级全体学生
(二)调查方法
问卷法
(三)调查问卷设计
学生调查问卷
指导语:此问卷不记名,不公开,仅仅用于学术问题研究,请务必真实作答,尽量详细作答,感谢你的配合!
1. 你受到过老师的批评或教育吗? □没有 □很少 □经常
2. 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意?□满意 □不满意
3. 你对自己在校表现满意吗?□满意 □不满意
4. 你想做出改变吗? □想 □ 不想
5. 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你通常如何想?如何做?
6. 你从内心认为老师说的对吗?通常你是怎么想的?
7. 对于老师批评的问题你想改正吗?你能做到改正吗?
8. 如果你并没有改正之前被老师批评的行为,你认为可能是原因造成的?
9. 如果你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你希望老师怎么做你才会改正?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统计
1.你受到过老师的批评或教育吗? □没有 □很少 □经常
根据问题设置,大致可以判断选择“经常”选项的学生属于具有屡教不改行为的问题学生。确定为具体研究对象。根据图表一显示,年级总人数229人,问题人数55人,占总人数的24%。各班情况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知道屡教不改行为确实应当引起老师们的充分重视。
2.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意吗?□满意 □不满意
调查显示有18%的问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表示满意,另外82%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显然不满,在调查中, 有同学对自己经常在学习方面遭受批评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能够给充足的时间慢慢改正,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相应的学习能力,或者希望得到老师或他人更多的帮助。教师不仅应该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给予帮助,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我们还应该考虑筛查是否具有学习障碍。此外,我们还看到了学业成绩与行为表现的关联性。可以从中思索可能的原因和办法。
3.你对自己在校表现满意吗?□满意 □不满意
调查中49%的问题学生对自己的在校表现表示满意。这可能说明他们在学校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说明他们的是非观还不够明确。或者,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不接受班级当中的管理制度,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对于这类学生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沟通理解老师的做法,看到事件的重要性,了解规则的意义。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在行为上做出根本的改变。
4.你想做出改变吗? □想 □ 不想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不到1%的学生已经开始安于现状。经调查,原因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自暴自弃,另外一种是意识不到改变的价值。而99%的学生依然有想要改变的意愿,这充分证明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提供相应的帮助,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力量将积极的信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那么我们相信问题回逐步得到解决。
(二)问题原因
调查问卷第五题至第八题为半开放题,目的在于调查问题学生的行为原因。通过总结,我们将屡教不改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
1.第一种最为普遍,学生并不认同老师的看法,被批评教育的过程当中默默忍受,事后依旧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深刻挖掘我们发现学生不认同老师的看法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不能忽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思维中体现更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见解甚至有过度怀疑和批评了态度,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事物,但由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思考觉悟程度较低,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犯错误,需要老师及时引导。在教育方式上,初中生虽然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但仍然处于经验型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教育当中运用案例故事可能比单纯讲大道理效果更好。
从事件上分析,表五中學生的一些观点证明他们认为受到了老师误会没有将事件调查清楚,很有可能是学生自我意识高涨,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指责他人而不能反思自我。这说明老师在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有学生认为老师不公平别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为什么只有自己受到批评和惩罚。这确实应该引起老师的思考,毕竟这是现实中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抄作业,上课说话,等等。我们可以在制度上,在方法上寻求公平。在沟通上还应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老师的观点,自己主动改正,甚至去帮助他人改正。还有的同学认为老师管的过于的宽泛,比如交友问题。对于此种类型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沟通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意识到老师的关爱,保护,而不是管教。
2.屡教不改行为原因第二种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认同老师的观点,自己也愿意改正。或者就是意志力差,头脑冲动,不能自控。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明显。
3.屡教不改行为原因第三种就是认同老师的观点也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一部分同学可能是根据以往经历,对老师已有一些消极的刻板印象。心理防御程度较强。即使对真正的关爱也有所戒备,更何况在犯错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游戏,沙盘,艺术治疗等方法先让学生打开内心世界,再逐渐重新取得信任。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还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只是偶然犯了这样的错误,而事实上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事件的重要性。还有的就是自暴自弃,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发掘其积极品质,创造成功的经验,逐渐培养自信。另一种是认为自己即使改正了错误,也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依旧会用原有的眼光看待自己,甚至会遭受误解。有可能他们没有认识到改变带给自己真正的意义。
总而言之,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很复杂,自我意识高涨,不能接受他人意见。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责任感不强,自我期待较低等,而这些问题又有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性格有%50来源于遗传,后天由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成长经历,和在学校当中的固有经验,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认知偏差,行为问题。而老师能做的就是沟通,通过有效的,有技巧的沟通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让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改正,自我管理和目的,这不就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三)学生建议
调查问卷第九题为开放式题目,充分调查了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以下从三方面进行总结。
五、参考措施
(一)沟通策略
心理学著名的冰山理论证明,任何外显的行为都有纷繁复杂的心理原因,如果把每一个学生比喻成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而要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教师要从庞大的内因冰山中寻求办法。以下我们将逐层分析,寻求相应的沟通策略。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有很多也许不是教师能够改变的事。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也许我们不能觉察学生的冰山涌动,甚至连自己的冰山也觉察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调整我们的沟通状态。掌握一些沟通的方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技术来帮助自己进而帮助学生。
沟通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必要手段,基于冰山理论之上的有效沟通才能够帮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勇气和力量改正错误。正常的师生沟通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按照要求执行,满足了老师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做到倾听,而问题学生与老师发生沟通障碍往往是因为他们需要双向的沟通,也就是不仅考虑到老师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只有彼此满足,学生才能执行老师的要求。否则将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冰山理论阐述了这些行为的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原因。以下将通过分析冰山各个层次的内容来寻求相应的沟通策略。有效的沟通是心与心的联结。沟通双方都能够很好的与自我的内心连结,也能与他人的内心连结。我们不仅仅要寻求教师与学生的连结方式。还要帮助学生做好自我的内心连结,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连结,教师就要考虑首先与自己的内在做好连结,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下将从听什么,怎么听,怎么说三个方面和冰山理论的五个层次分别来阐述如何与问题学生进行沟通。
1.听什么?
第一层:应对姿态
根据萨提亚沟通理论,将沟通分为五种生存姿态,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电脑型,打岔型,一致型。每个人的沟通模式都不同。通过倾听和观察我们可以首先判断学生的沟通模式,进而了解不同模式可利用资源。详细内容参考表七。
第二层:感受。每个人都具有感受,它源自内心真实的自我。包括气愤、委屈、压抑、无奈、担心、自责、焦虑、害怕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往往能够从关注到改变,逐渐将学生向积极的情绪感受引导。也能更好的与学生发生共情。
第三层: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可能和老师的想法更是大相径庭。比如老师也许会理所当然的有以下观点:上学就应该好好学习;学生就应该听老师话;学生就应该遵守纪律,尊重长辈;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好的前程;老师就应该负责任,但也许这些固有的观点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因为学生也许并不这么认为。我们要换位思考,去体会学生的感受,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问题。
第四层:期待。也就是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包括爱、安全、接纳、欣赏、认同、自由、尊重、有价值感、有成就感。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知道学生要什么,发生了什么。我们才能够理解学生行为的原因,并找出症结所在,寻求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五层:自我,我是谁,我要什么。在每个人心中,对自我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认知,我们才有相应的行为。而学生在青春期中极易被自卑心理,自我意识困扰,帮助他们认清自己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2. 如何听?
好的倾听者是把耳朵放在心上的,沟通时做到情緒稳定,态度真诚,平等。对于教师来说,做到这三点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面临一些问题生和糟糕的教学状况下更应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通过理智的思考控制事件的发展。而真诚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教师无私的为学生付出爱,而有的时候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反思自己的沟通模式,调整自己的态度,做到平等的与学生交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3. 怎么说?
总体上来说把握三个维度,自我,他人和环境。了解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自己的希望。
以下提供一些相关探索沟通中自我和他人的相关问句。如:
TA是如何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感受的?你是如何表达和管理自己 的感的?
TA更多时候的正面感受、负面感受是什么?你更多时候正面感受、负面感受是什么?
TA是怎么看自己的?你是怎么看自己的?TA是怎么看你的?你是怎么看TA的?
TA对自己的期待?TA对你的期待?你对TA的期待是什么?你对自己的期待?
TA多数时候用什么应对姿态?你多数时候用什么应对姿态?
TA的观点、想法是什么?你的观点、想法是什么?
TA是如何满足自己的渴望的?TA是如何满足你的渴望的?
你是如何满足自己的渴望的?你是如何满足TA的渴望的?
总而言之,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也不是一日之功。我们要温柔而坚持,遵循沟通的规律,不断揣摩与每位学生沟通的方式,还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简单的心理技术,如理性情绪疗法,积极心理疗法,叙事疗法。而对于一些心理阻抗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先运用简单的艺术疗法,映射疗法,如房树人心理映射疗法,箱庭疗法,等等帮助学生降低防御,解除阻抗,逐渐进入有效的沟通过程。
(二)相关团体活动
与本调查报告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心理活动主要有三个主题。详细活动方案见附件一。
主题一是人际沟通。只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其性格品德,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使自己在教学和班级工作工作当中得心应手。而掌握相关的沟通策略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况且这些技巧仅仅用语言是很难让人记住的,而心理团体活动,游戏却能弥补这些不足。比如活动一“变形虫”,能让学生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活动二“最佳配图”让学生反思自我,接受他人建议。
主题二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显现,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是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稳定,因而自我意识呈现出两重性特点:独立性和幼稚性相联;自尊心与自卑感同在;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认识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切实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如活动三“我的自画像”让学生更好的觉察自我。活动四“背后的留言”通过他人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调整自我认知及行为。
主题三是意志责任。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和执行的心理过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成长为坚强、独立、自制、有韧劲的人,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都需要耐心与始终如一的努力。一个坏毛病的改正,一个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处理好与某同学的交往,以及养成从未有过的一个好习惯,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品质。逃避、倒退、怯懦是坚强意志的对立面。只有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才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之旅,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他们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才能真正感受和理解意志的价值。活动五“举手仪式”让学生体验到坚持到最后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活动六“突出重围”则让学生感受到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是最终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活动七“护蛋行动”培养了学生的耐心,意志和责任感。活动八“学会负责”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错误也能够学会对自己负责。
心理团体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参考经典游戏,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主创新。
(三)相关课程设计
根据本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自主设计相关内容的心理主题班会课,心理活动课。通过教学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普及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总体上课程应遵循以下要求。在活动主题上。依据充分,主题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在情境创设上,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活动过程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素养上,注重科學性、人文性,有表现力。在活动效果上,内容有相应的深度,学生有实际收获。
六、调查总结
本报告通过问卷调查,问卷分析,探索了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并介绍了相关理论和操作办法,提供了相关参考资料。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在实践中去尝试验证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姚计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维吉尼亚萨提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