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8-05-10张燕

关键词:协调

张燕

摘要: 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语文学科因其与生俱来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及容易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教学环境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现在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见解。

关键词:融洽;协调;因人而异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1、作为一名教师,应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婉转动听。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出现积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相反,如果教师在低沉郁闷的不良心境下授课,则思路阻塞,思维迟缓,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业务能力、水平难以正常发挥。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学生也变得不可愛、不顺眼。在教师的横眉冷目之下,学生情绪紧张,甚至恐惧,惊慌失措,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师生间出现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信息通道堵塞,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转变语文课堂教学观念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转变为让课堂或为师生的一种交流,一种对话。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就本质而言,教与学并不是只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而是一个交往、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中,特别是要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时,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和自己的地位放平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必须充分意识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辨证关系。应该把学生当作明星、主角来看待,必须学会启发学生,让学生去分析课文,感悟课文,甚至有时“故作不知”,让学生在答问中展现自己,在讨论中丰富自己,在比较中相信自己。我们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即让课堂由教师的绝对权威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理解和尊重,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老师的心理健康。

3、要因人而异、因“才”施教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所以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上等生的“求胜”心理,中等生的“随便”心理,后进生的“破罐子破摔”这种不良心理,”把好脉”进行因材施教。好生求胜心理强,对此,教师应给他们创设一个竞争的氛围,当某些人在竞争中遭遇挫折时,教师应帮他们分析原因,给他们以鼓励,扶他们走出心理失败的阴影,往往会收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以课文为范例开阔学生胸襟

教材中一篇篇课文便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例子参照得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把自己的读书目的与振兴中华联系起来的对祖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上《大禹治水》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大禹以身作则、公而忘家的精神;学习《小抄写员》,可引导学生学习叙利奥为家人分忧又不愿惊动家人的感人事迹;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让学生领会诚实的可贵,虚伪的可耻;学习《东施效颦》,让学生懂得胡乱模仿,效果会适得其反;学习《圆圆和方方》,让学生感受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注意尊重别人,学习别人长处;《鲁宾孙漂流记》体现了鲁宾孙挑战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利用这些文本中典型的形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从而内化为一一种人格品质。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使学生克服自卑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去年新接了一个班,提问时发现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不举手发言。对此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的同学按座位逐个顺着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训练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用以提高学生自我价值感。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入迷。”可见兴趣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兴趣一经被激起,就会使人聚精会神地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以及主动的意志去努力。首先,应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其次,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利用丰富多变的课堂教学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一般应该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共性与个性,与学生心理上沟通,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设计课堂发言的内容时要具有由浅入深的梯度,创造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话可说;对于发言者,以肯定、鼓励为主,克服心理障碍。

三、在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素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但由于学生阅历浅,接触生活实际不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不强,加之社会上潜流着一些低级庸俗、色情暴力等有害的东西,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从客观上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素质,提高识毒能力,主动抵制有害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主要以课本中的范文和经典名著为主,同时也经常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正面向学生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如在晨课中,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室开辟“文苑”,专门展出一些当代短篇名篇;在寒假和暑假,我都会给学生一张”推荐书目”,还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当然在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除了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它对学生有多大的潜在意义和实际意义,这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尊重他们的审美需求,否则,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就會对读物产生抵触情绪,当然也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了。

四、利用周记、日记、话题作文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思想上去了解学生。而作文、周记、日记都是了解学生思想的重要渠道。几年来,我坚持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与思想实际积极撰写周记或日记,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由于周记日记不受题目、体载、内容等限制,一篇篇文章仿佛就是一颗颗透明的心,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流露真情和思考生活的天地。我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其进步潜能,解决心理困扰和不适,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品德的良性发展。

话题作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与命题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更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也更大。作为语文教师,尽量多的给学创造写作的机会,出一些如环保、追星、校园文学、载人飞船升空、交友、上网等贴近现实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由于这些话题学生较为熟悉,所以往往能把真实感受说出来,我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趋向,发现问题及时疏导。比如写以“水”为话题时,我提示“水”在不同的容器中会有不同的形状,有些学生就能从积极的角度类比联想到人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有些学生从反面的角度类比联想到那些顺应别人,没有主见的人。还有一个学生更有新意,说道:水原本是纯净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如流入清澈的湖泊,它依然是纯净水 ,能为人类造福;如若流入污浊的小溪,那么原本纯净的本质就将消失,而变成污水。最后类比联想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并引用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语句,告诫自己尽可能给自己创造良好环境,远离不好的环境氛围,远离种种不良风气。这种话题能对学生如何正确对待逆境、恶劣环境起到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学生今后在把握正确人生方向上会有一定的启示。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活动对成长的学生知识、技能、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内外的和谐统一。

1.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健康教育

语文课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疗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主意,但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如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又如开展成语接龙,美文摘抄,书法比赛等,让大多数学生有获奖机会,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再如组织学生自编、白导、自演,创作小品、相声、舞蹈、课本剧等,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表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2.在课外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像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人们经常频繁用语调查等活动,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通过出版墙报、板报,自编小报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当今改革、开放、竞争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定的高度。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心理辅导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又可以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何乐而不为!

猜你喜欢

协调
谈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协调策略
浅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
教学秘书如何做好工作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谨慎性原则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