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关注让他会“笑”了
2018-05-10管丽敏
管丽敏
一、求助者的基本信息
姓名:明明
性别:男
年龄:8岁
年级:小学低学段
二、求助者的问题表现
学习问题:注意力涣散,考试焦虑,学习焦虑。
情绪问题:易激动,经常控制不住地大笑,管不住自己的情绪。
行为问题:总是爱追别人,动手打别人,而且力气很大,但自己认为是和别人玩。
人际关系问题:由于他总是爱追着别人打,班里很多同学都怕他,很少有人主动和他玩。
心理成长问题:心理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三、求助者的故事
明明的妈妈在二十多岁时生了明明,足月顺产。明明出生后,妈妈基本没有带过明明,直到现在亦如此。一直以来,都是父亲和姥姥带他。明明六岁上学前主要由姥姥照顾;父亲是技术行业从业者,工作比较忙,自从上学后父亲陪明明的时间才多了一点点。父亲平常情绪平稳,对孩子温和、有耐心。但有时也容易被一些事情激惹而控制不住情绪,在情绪状态下会暴打孩子和妻子。
明明的妈妈自认为自己管理不好情绪,带不好孩子,而且自己也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认为只要父亲和姥姥带孩子就可以了,自己无足轻重,于是一直以来在明明的生活中缺席;从小明明和妈妈的关系也很紧张。明明在学校的几年中从来不谈论妈妈,而妈妈也从未参加过家长会、没有和老师交流过,甚至当老师去家访时,还躲在房间里不愿意见老师。平时一家人也不在一起吃饭,妈妈自己单独吃;妈妈在家地位也比较低,奶奶、爸爸有点看不起她。
明明母亲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而且都组建了各自新的家庭,所以她从小在两个家庭中的夹缝中度过,十分不易;成年后性格、情绪等都不好,不愿与人交往,只愿待在自己的屋里。
明明在小学一年级时表现特别好,学习成绩中等以上,是班里的小干部。从二年级开始,他会在课堂上不自觉地发出“呃”、“呃”的怪声,但那时家长和老师都没太留意。直到三年级上学期,他开始经常不自主地使劲转头,经常控制不住地大笑;上课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后来严重到影响课堂秩序,表现为在课堂上大笑或控制不住大声说话引起别人注意,当看到别人笑,他就笑得更来劲、更大声。除此之外,他的椅子必须离桌子很远,他总是往前推桌子或者往后推椅子,一个人的空间相当于两个学生的空间,甚至有时把前后桌挤哭。课下,他还总爱追着别人跑,动手打别人,他认为这是和别人玩,但同学都表示他打的特别疼,曾经打哭过班里好几位同学。
这反常的表现终于引起了家长重视,家长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是神经性抽动症。为此,父亲带他看了很多医院,吃各种中药。他吃药的那段时间会好一些,但一停药又会发作得更厉害。
出现这些症状之后,明明学习态度明显下降,只要心情不好就不写作业;如果是自己会写的题,老师一说,他就会一把抓过去作业说“这个我会,这么简单!”但是大部分时候,他都不会写,遇到不会写的作业,他会一把拿过练习册或者试卷,把它们揉成团塞到桌子里,并说“这是什么题,这么难!”
每到考试,他就会特别激动,不停地抽动头,吸着鼻子。卷子发下后,他把会做的都做了(只有很少部分会做),剩下的他会说怎么这么难,即使老师过去提醒他:“慢慢想一想,你会做的!”他也仍然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只要认为自己不会做的便不会再做了,一个字也不写。然而,每次考试完总是很急切地问老师,他考得怎么样,好几次他都不及格。
在家里,明明也对作业没有兴趣,唯一有兴趣的就是打游戏,父親对此十分恼火,也对他越来越失望,经常对他大发脾气。
四、成因分析
由前文叙述可知,明明的心理行为问题非常严重,被医生诊断为“抽动症”。这种心理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通常与严重的家庭问题、充满创伤的个人成长史分不开。具体来说,明明的问题成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严重缺乏母爱
由上述的叙述,我们知道,明明的妈妈从小在父母的夹缝中长大,严重缺乏关爱,造成自我价值感极低,她认为自己对明明无足轻重,只要有姥姥和爸爸带他就可以。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屋里,从来不参与明明的生活——可以说,明明在生下之后就被妈妈抛弃了。在明明的世界里,妈妈“存而不在”,没有妈妈疼爱的孩子可谓十分悲惨,明明的内心严重缺乏母爱。
明明心里对妈妈又渴望、又愤怒,他和妈妈关系紧张,从来都不提自己的妈妈。一个孩子,生而被自己的母亲接纳,会使得他在出生之初就会产生一种价值感——我是被父母期待的,这是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来源。而生下来就被妈妈抛弃的孩子,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心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如此,孩子最初和妈妈的情感连结,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关注等也是孩子人格和其他基本心理能力得以健全发展的依托和基础。
明明认为自己打同学是“闹着玩”而现实是自己把对方打得很疼、打哭了的情况,可以判断明明在内心分不清楚想象和现实,说明他心理能力发展很滞后,停留在婴儿水平,这也是他后来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根源。
(二)扭曲的家庭人际环境
由上文可知,明明的原生家庭关系非常扭曲、糟糕。母亲抑郁、退缩,因此她作为母亲、妻子的功能是“缺位”的;姥姥部分代替了明明“母亲”的功能;爸爸从小又当爹又当妈,但是却缺乏“妻子”的关照。父母关系非常糟糕,爸爸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对明明还可以,但是被激怒之后,控制情绪能力非常差,会暴打孩子和妻子。
这一方面,明明会习得武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学校遇到问题就采取武力解决;另一方面,家庭系统中“功能”与“系统”的扭曲,糟糕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家庭的动力异常复杂、畸形、混乱,让人感到窒息和说不出的难受。
而明明不自主地抽动、各种混乱无序的问题行为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象征性的对这复杂、扭曲的家庭关系的表达,这其中有他对母亲的渴望、愤怒;对父亲的爱、反叛、愤怒;对求得父母关注的渴望;对想要拯救父母关系的渴望等等;而他经常往前或者往后推桌椅,想要更多的空间似乎也表明了他内心想要自我释放的空间——这畸形的家庭环境令人感到窒息,有说不出的难受,内心压抑的情感渴望释放。
五、辅导目标
由“成因分析”可知,明明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需要长期、稳定的专业的心理治疗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帮到他,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我希望尽可能帮到他。
我希望通过对他的个别辅导,能改善他课堂上大声说话、大笑的行为;能够让他主动学习,对知识重新产生求知欲。尽可能改善他的人际关系,减少他不良的人际交往方式,避免他再次伤害到其他同学,慢慢让他融入集体。
六、辅导过程
由上述成因分析可知,明明从出生伊始就严重缺乏母爱,作为他的老师,如果能够给予他温暖、接纳、包容;给予他用心的关注和陪伴,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孩子对母爱的渴望;明明自从三年级抽动症状明显以来,各种表现每况愈下,父亲对他很是失望,他自己因为成绩下滑也很是焦急、自卑,特别期待老师的肯定,所以对明明的肯定和鼓励十分重要,会增强明明的自信心。另外,由于明明产生这么严重心理问题受长期扭曲、冰冷的家庭关系影响很大,因此很有必要联合家长来共同解决。
因此,我辅导的主要方法是积极关注、单独陪伴、及时反馈、正向强化;同时与明明父亲积极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帮助孩子。辅导的节奏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定期进行,持续了一学期。
具体情况是:
(一)积极与家长沟通,行为正强化
经过和明明父亲长时间的微信、电话沟通和面谈,我们了解到孩子在家除了对游戏,什么都不感兴趣。为此我和父亲达成了一致意见:如果孩子在学校没有追打别人,上课能够安静认真的听课,老师会单独布置一些相对简单、量少,合适他的作业,如果孩子能够按时完成,在家的游戏时间就可以增加半个小时。同时我还告诉他,为了眼睛健康,建议他每天最多玩45分钟,中间还要休息一会,可以把游戏时间累积,周六日用也可以。孩子很高兴的答应了。
每天爸爸都会把他完成的作业发我,孩子也开始每天主动问我:我今天表现好吗?每当这时,我都会回答:“今天表现不错!继续努力!”慢慢地,我开始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天表现也非常好,如果你能按时完成今天的作业就更好了!”
在这样持续的关怀下,明明对自己渐渐地有信心了。
(二)积极关注
明明长期缺乏母爱,我就着重会对他有个别的、特殊的关心和陪伴,也即积极关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他缺失的母爱。明明受到了我的“特殊待遇”,感觉到自己是“特别的”,他的自信心很快就有提升,价值感、自尊心也提升了不少。
1.学习上一对一辅导,多鼓励
经过几次的尝试,我发现一对一的辅导对他是最适合的。
有时在我办公室,有时在旁边的小教室,我会让他先做几道简单的题,然后再给我讲一讲。他通常会说:“哎呀,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先这样……再……”讲讲头头是道。然后,我再让他做中等的题,他要是不会,我就让他耐心地想一想,给他一点点提示,他往往就能够做得出。后来《新目标中竞技搏击》他也能勇敢地接受了,做出来后,他别提多高兴了!——“原来陷阱在这!”看破出题人的意图之后,他做题就变得非常轻松。
在辅导中我及时给予他鼓励,有语言的鼓励,还有贴花,表扬信、抽奖等。在我的努力下,他完成了《新目标》的所有作业,甚至有一次在课堂上让他回答问题,他也回答对了,他非常开心!
2.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对行为明确指导
我还会在课下积极与他沟通,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对于他困惑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予以指导——对于一个缺乏父母关心、引导的孩子来说,来自老师等权威的引导对他们是非常需要的,这种行为,不仅能够让他们解惑,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片段记录:
上完操回来,明明又开始追着同学跑,还动手打了同学。我把他叫到跟前,拉着他的双手。
老师:明明,刚才上操比赛接力,你跑的真快啊!
明明:老师,他们跑步都比不过我!
老师:嗯。不过我看到你刚才在教室里追着别人跑,还动手打别人是么……
明明:(不好意思的笑了)不是,我没有打,那是我们一起玩呢。
老师:老师发现,你跟别人玩的方式好特殊啊,你认为打别人是和别人玩,不过你的力气有点大,一动手别人就很疼,所以同学们都感觉你是在打他们呢……这种方式是不是让别人误解?以后咱们换种方式和别人玩,好么?
明明:好。
通过不断和明明深入沟通,对他追打别人的行为进行指导,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追打别人的行为不适宜,别人不能接受的他的“游戏规则”,要想让别人喜欢和他玩,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
3.與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增强自信心
明明特别喜欢跑步,而且跑步特别快(班里的第一名),每次课间操结束后,我都邀请他和我一起跑步、竞赛。跑步竞赛既可以锻炼明明的身体,又能增强了他的自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他心理的压力。
片段记录:
老师:明明,老师发现你跑步特别快,课间操结束后我们一起比赛,看看谁快!
明明:好啊好啊!老师,我一定赢你!你不知道我每天晚上和我爸爸在我们小区跑步,我爸爸都跑不过我!
比赛完,他赢了。
明明:(特别开心地对我说)老师你跑的太慢啦!你看我跑的,他们谁都追不上我!
看着孩子这么自豪、这么自信的样子心里真的替他开心!此后跑步比赛成了我们班课间操后的一项必做运动。
为了减少课间他追跑的行为,我教他玩 “魔方”游戏。一听到我说“魔方”,他特别激动,“以前我玩过一点,让我先试试”,说着拿起我的魔方玩去了。之后我在班里上了两节魔方课,明明对魔方越来越痴迷。一下课再也不追跑打闹了,而是拿着魔方玩或者跟别人比赛玩魔方。经常骄傲的对我说,老师,昨天我爸教了我一晚上三层的,我今天用了半分钟就拼成了!我赢了啦!“你真厉害!”我也经常鼓励他。
(三)经常和父母沟通,对家庭进行指导
在我的再三邀请下,我们终于见到了明明的母亲,通过苦口婆心的交流,母亲终于意识到孩子需要她的爱,而且她的母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后来,母亲有意愿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经常反馈给我们。
七、辅导效果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辅导,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以及配合药物治疗,明明在课堂上基本上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会控制不住的大笑,作业也能基本完成,学习成绩有了进步;课间,他和同学间的追打也少了很多。家庭关系也有变化,现在明明一家人开始一起吃饭。家长也很信任我,有时家庭遇到问题也会及时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在明明母亲生日时,明明父亲还买了一条项链,让明明送给了母亲,父母的关系在变好,生日当天,一家人还把合影发给我看,合影上孩子开心的笑着,多么温馨的一幕!
看到这些变化,我非常替他们开心!
八、辅导感悟
每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是向上的,然而,由于无法选择的家庭环境,很多孩子只能被迫用“有问题”的行为来表达自己,作为老师,我对此十分痛心,也希望尽自己能做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孩子改善。
只要内心信任“每一个孩子都是向上的”,我就可以积极努力做一些事情。看到我的用心、努力被孩子接受,爱与关注让他会开心的笑了,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支持,并且通过帮助孩子而帮助了孩子的整个家庭时,我非常欣慰。真诚地希望,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承担自己的责任,有意愿主动改变自己、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也真诚地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看到孩子痛苦行为背后的呼喊,不要轻易放弃孩子,始终愿意相信孩子,尽最大能力去爱孩子!
参考文献
[1]苑媛(2014).做温暖的父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皮亚杰等.吴福源译(1986).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3]维吉尼亚·萨提亚,米凯莱·鲍德温著.章晓云,聂晶译(2006).萨提亚治疗实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