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偏差的纠正
2018-05-10于志芹
于志芹
摘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在面他们时要注意运用适用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对于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切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这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会强化这种错误行为。这样,孩子会对老师所提出的行为要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使老师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无法让孩子理解,也就无法转化孩子内的行为动机,还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关键词:偏差;纠正;策略
一.案例研究对象
今天是周二,是每月交饭费的日子,怕孩子的饭费丢在哪,于是我早早来到学校,准备收饭费。“韩晓,先把饭费给我,一会去训练别丢了。”“好的,老师,这就给您”。“老师,我也要交,你待会吧,你又不训练”。“好的,老师”。我一边吃饭,一边和孩子们交流着。吃完饭,我就走进教室收饭费“季某某,你的饭费呢?”。“老师,我的饭费丢了”,“丢了,不可能,你再找找。”“老师。真没有,我找好几遍了。”“刚才你不是还要交给我吗?“对呀,我刚才放在桌子上了,就去做值日,回来一看就没有了”。“你们谁看见他的饭费了?”“没看见,老师”。“真是邪事了,这么一会就没有了”。我越想越纳闷,对了,学校不是有监控吗?走去看看去,一定要把饭费找到。
跑操回来,我直接去主任的办公室,说明缘由后,请求主任帮助。打开电脑,慢慢找到我们班级,又找到早上的时间段,钱袋子在季某某的桌子上。只见我班的一个小男孩温某某拿着笤帚在扫地,他左手拿着笤帚,右手拿着矬子,从后边往前走,走到季某某的桌子那时,只见右胳膊轻轻从季某某的桌边一碰,装钱的袋子就掉到了地上,只见小男孩用笤帚把钱袋子扫进了矬子里,我心想:准是倒进了垃圾桶,幸好垃圾桶还没倒。可是,这个小男孩温某某端着矬子没有往垃圾桶里倒,而是从讲台前往自己的座位走,只见钱袋子在矬子里放着,再回来时钱袋子没有了,我的心哄一下,怎么可能,这是一个非常英俊、老实的孩子,不会做这种事的,不可能,不可能……
回到教室里,我把这个小男孩温某某叫到我的面前,只见他面不改色,心理素质过硬。“老师,您找我干啥呀”“孩子,好好说,你干啥坏事了”,“老师,我没干坏事,真的不是我,老师我发誓不是我。”“那好吧,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走吧,去看监控。”“好的,去就去。”“我又一次来到主任办公室,打开监控,让他看个清清楚楚。”“老师,我没有想拿别人的钱,我就想看看那个纸里包的是什么,我不爱钱。老师,您相信我,我最胆小,我连找您背书都不敢,您相信我,我不是真的要拿钱……”。“好吧,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这件事不是小事,这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你先把钱拿来,必须让你的家长知道,我请你家长来一起解决这件事。”家长来了,我又请家长和我一起看了一遍录像,把他妈妈当时就给气哭了,孩子痛哭流涕,一再向老师承认错误。我和她妈妈又进行了交流,答应他不在全班面前揭露这件事,以后这种事情保证不再发生。
二.案例背景分析
我一直认为温某某这种行为与“偷窃”行为是有区别的,不能扣上“小偷”帽子,这主要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认识偏差造成的。只是一时糊涂,我认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1.家庭因素
温某某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每次用钱时都要和温某某的妈妈要,妈妈总是说家里没钱了,总是和我要钱。温某某以为家里真的没钱了,这点钱可能会给家里生活添点什么。
2.侥幸心理
他认为自己做得相当隐蔽,不会被别人发现的,他早有预谋,他把钱拿回去之后当老师问“谁看见季某某的钱时”,他的心里在七上八下,于是就把包着纸的钱扔到了别人的桌子底下。是他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拿别人东西是没有什么后果的。
三.矫正过程和策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更加关注这个孩子的行为,多次找他谈心,我亲切地向温某某提出老师希望他做一名诚实的孩子,并保证这件事永远不会和其他孩子说。这样做,使得他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也防止了同学乃至同学家长对他产生偏见,保护他,使他有一個正常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的交际环境。我对他的理解和亲切的态度,是他保存了尊严,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切更有利于进一步做好他的思想转变工作,防止了他在大众压力下,“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产生。
接着,我又主动找他单独谈心,表明我想帮助他的态度,用很和气的语气跟他交谈,我首先和他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老师希望他能改掉这个毛病,怎么改呢?我让他在每次想去拿别人东西的时候,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别人会看不起我的,而且拿别人东西迟早被发现的,我还让他熟背了两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后,我在晨会课上向全体同学进行了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虽然没点他的名字,大家也还没往他身上想,但他知道了现在全班同学都懂得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因而他有一点心理压力。这次教育效果很好,对温某某某触动很大,从此班级里没有再发生丢失东西的现象。
四.教育反思
1、首先要注意运用适用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对于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切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这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会强化这种错误行为。这样,孩子会对老师所提出的行为要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使老师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无法让孩子理解,也就无法转化孩子内的行为动机,还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儿童私拿别人物品的行为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应该更多地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产生的原因,真诚友善的帮助儿童改正这一不良行为。
2. 一般儿童在某方面取得进步时,教师往往会在集体面前给与表扬,但私拿别人物品这类问题的克服则不宜在集体中宣扬,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要有学生反复的准备,适当的控制外部条件,帮助他们避开某些直接诱因。并通过教育,使他们坚信与错误作斗争的信心与决心。当孩子有进步时,老师及时表扬、鼓励、赞赏。当学生的不良行为出现反复时,教师切不可急躁,既要批评,又要耐心说服。我对郑某进行心理帮助时注意到这一点,采取单独谈心,充分肯定的做法,看来是行之有效的。
3.、教育指导学生时不宜哪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轻少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为行为出现偏差的同学创设与其他同学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因为青少年是在发展中的,心里还不成熟的人,在充满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他的行为偏差,促使他的内心自省,使他向好的方向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