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我能行
2018-05-10周俞
周俞
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提高专注力、培养专注做事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本节心理健康课通过游戏使学生意识到专注的重要性、体验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学习让自己专注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小学低年级;专注;学习习惯
一、教学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设心理健康课《阳光讲堂》,希望从“彩虹校门”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成为一名阳光少年,永远乐观地面对人生[1]。
在学校里,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2]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3]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主要内容包括“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我校2017-2018学年度《心理观察员登记表》统计数据显示,在二年级中,需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班级,占总数的33%。在这部分班级中,对培养专注习惯有强烈需求的比例高达67%。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常常因为没有专注做事的习惯,导致听课跟不上进度、做事不能从一而终,影响了学习成绩和做事效率,甚至对自信心和人际关系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专注,即专心注意,精神贯注。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有意注意是非常必要的。儿童只有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集中自己的注意到必要的方面去,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需要在教学影响下才能逐步发展起来。[4]综上所述,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发展特点和我校二年级学生的情况,需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无意注意,积极发展有意注意,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并培养他们养成专注做事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还占有很重要地位。在教学影响下,具体、直观的事物在引起他们的注意上,仍起着重大的作用。[4]同时,又因视觉和听觉是注意两个重要通道,所以采用直观的视频故事、图片和声音等材料作为教学资源,从视觉注意和听觉注意两方面对专注力进行训练。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学龄初期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完全采取讲解的办法,而要采取讲解和实际相结合的办法。[4]故运用挑战游戏的趣味形式,让学生边学习边体验使自己专注的方法。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了解专注的重要性,知道专注力是可以提高的。通过故事引入来引出问题——做事要专注。之后分享自己觉得需要专注的事情,从而意识到“专注”很重要。在体验游戏中,了解自己是否专注,同时为最后的终极挑战埋下伏笔。为争取终极挑战的成功,要参与视觉专注训练和听觉专注训练,分别对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广度以及注意的分配进行训练。本节课多采用“前后对比”的形式进行训练。视觉专注力力、听觉专注力训练前后对比,能够让学生体验、学习如何让自己专注。游戏“玩转数字‘5”的前后对比,体验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这种成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提高自己专注力的动机。值得强调的是,专注力习惯的培养需要在课后以及之后的课程中反复练习与固化。
二、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专注的重要性,明白专注做事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2)学习让自己专注的方法。
2.行为目标:通过体验活动,掌握让自己专注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感受专注做事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教学资源
《小猫钓鱼》故事视频、活动要求PPT、装在信封里的连线图、《聪明人天天快乐》故事文档
五、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小猫钓鱼
(1)活动目的:通过故事明白做事要专注;了解“专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提高专注力、养成专注做事习惯的动机。
(2)教学资源:《小猫钓鱼》故事视频
(3)活动步骤:
1.教师播放视频《小猫钓鱼》,引导学生说看完《小猫钓鱼》的感受。
可引导思考:
为什么小猫刚开始钓不到鱼,后来就能钓到鱼了呢?(一心一意、专注……)
猫妈妈怎么就一直能钓到鱼呢?(猫妈妈一直很专注……)
2.請学生分享:你觉得什么时候需要专注呢?
3.教师小结并过渡:可见专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专注”我能行。(板书)你觉得自己做事专注吗?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吧!
(二)体验游戏:玩转数字“5”
(1)活动目的:在让学生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为训练后的终极挑战埋下伏笔。
(2)教学资源:活动要求PPT
(3)活动步骤:
1.教师结合PPT讲解活动规则
(1)全班同学在座位上,教师指定起点,按照“s”型顺序进行报数。
(2)所报的数字中含“5”或者是5的倍数的同学用拍手来代替报数;其他同学只报数。
(3)如出现错误,老师提示后继续报数。
2.学生进行游戏,教师记录学生游戏中出现错误的次数和完成游戏的时间。
3.教师小结并过渡:不难看出,每个人的专注水平是不同的,但是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专注力,培养专注做事的习惯。你们相信吗?通过训练,我们的成绩会更好!接下来我们就训练一下吧,下课前我们再来一次终极挑战,只要错误次数减少或者全班报完数的时间变短就算挑战成功。
(三)视觉专注训练:“眼看”我能行
(1)活动目的:对视觉追踪能力进行训练,明白专注需要眼看,还需要确定目标。
(2)教学资源:装在信封里的连线图、活动要求PPT
(3)活动步骤:
游戏一:小猫钓鱼
1.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只用眼睛看,找到小白猫和小花猫分别钓到什么颜色的鱼。
2.请成功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方法。
3.分享这个游戏对你的启示。
板书:眼看
4.将连线图放回信封。
游戏二:找圆
1.给学生看图形PPT3秒钟。问:你看见了几个圆?
2.再看一次图形PPT3秒钟。问:这次你看到了幾个圆?
3.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对的人数比第一次多呢?
板书:目标
4.请同学说说“‘眼看我能行”对自己的启示。
5.教师小结:专注需要用眼睛看、要确定目标。
(四)听觉专注训练:“耳听”我能行
(1)活动目的:对听觉专注力进行训练;体验眼、耳、手、脑并用在我们的目标上,可以让我们更专注。
(2)教学资源:《聪明人天天快乐》故事、活动要求PPT
(3)活动步骤:
1.在只用耳朵听的情况下,老师读完故事后,举手说你听到了几个“太”字,。
2.出示正确答案并与学生答案进行对比,请同学分享玩游戏的经验,(无论正确与否)。
3.再次听老师读故事,故事结束后举手回答听到了几个“天”,这次可以用纸、笔等工具。
4.出示正确答案并与学生答案进行对比。
5.分享:为何第二次的准确率高了?这个游戏对你有什么启示?
板书:耳听、手懂、脑
6.教师小结:眼看、耳听、手动、用脑在我们的目标上,会让我们专注。经常用这些“武器”在我们的目标上,会慢慢养成专注做事的习惯。
板书:专注做事的习惯。
(五)挑战游戏:终极挑战“玩转数字“5”
(1)活动目的:通过挑战游戏,与最初游戏的成绩对比,感受训练专注力的效果,体验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2)教学资源:活动要求PPT(同环节二)
(3)活动步骤:
1.教师引导:欢迎来到终极挑战——玩转数字“5”,刚才我们知道了如何专注,也进行了训练,同学们有信心挑战成功吗?
2.出示游戏活动规则PPT(同环节二)
3.学生进行游戏,教师记录学生游戏中出现错误的次数和完成游戏的时间。
4.对比第一次游戏报完的时间和错误次数,任一数据有减少就算终极挑战成功。
5.教师小结:恭喜大家挑战成功!你们看,专注力是不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呀?专注做事是个好习惯,需要我们在生活当中去培养。
(六)阳光日记
(1)活动目的:回顾本次活动的感受以及学到了什么。
(2)教学资源:阳光日记
(3)活动步骤:
1.请同学分享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明白了,脑、手、眼、耳齐并用在我们的目标上,能够让我们专注。接下来在阳光日记上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和心情吧。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通过终极挑战“玩转数字‘5”,考察专注训练的效果。
时长和错误次数都有所减少。
2.通过《阳光日记》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下图)
经统计,在上交的《阳光日记》中,100%的同学写或画出开心、高兴的心情。同时,100%的同学在专注的重要性、“专注做事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和专注的方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七、教学设计特色及反思
本节课以体验式游戏为主,故事为辅,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进行了专注力训练。“体验”是心理健康课最重要实施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喜欢的上课形式。
运用学生们喜欢挑战性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同一游戏玩两次的活动,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次玩之前,对学生们的专注力进行了训练。在学生们激动、紧张、兴奋、疑惑的心情中,完成了终极挑战。看到挑战的成绩明显提高后,学生们相信专注力真的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训练的同时也学习让自己专注的方法——脑、眼、耳、手共同作用在目标上。
为调动学生们多个感知器官参与活动,我选择“玩转数字‘5”这个游戏。包括了视注意、听注意、体感和动感注意。[5]
不足及待改进之处:“专注力”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进行提高;“专注做事”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并长期坚持。在“玩转数字‘5”游戏后过渡时,应将“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专注力水平”和“培养专注做事的好习惯”,这两方面分别表达清楚。
参考文献
[1]郑瑞芳. 做一件幸福的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林崇德, 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4]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第4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王和平.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