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2018-05-10张翼飞于崧杨克军王玉凤郭伟郑雯苗兴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程体系

张翼飞 于崧 杨克军 王玉凤 郭伟 郑雯 苗兴芬

摘要:本研究从农业高等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剖析了面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前农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面临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试图从合理增设现代农业技术类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加课程涉及知识领域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求适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效率和针对性,为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和科学制定农学专业新的培养方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农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105-03

作为以“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和管理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了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然而,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如何快速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有力促进农业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科技致富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等一系列农业未来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宜国情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农业人才,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下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是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反映[1]。本研究基于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初步探讨对于适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调整,试图提出新方案,旨在为我国农学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方案参考。

一、现代化农业对于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

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和现代科技武装农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集约化使用,利用現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生产系统,进行科学化种植和管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从现代化农业的特点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若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卓越的农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较高,为此不断提高农业类人才的素质是快速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决定因素,而人才培养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

(一)高科技水平

全民皆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农业发展的前期基础。随着人们对于市场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如何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如何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如何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创新研发队伍,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为此,基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与实践指导,以更好地培养尖端技术人才为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二)高技能水平

如何快速地将科研成果尽早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如何将成熟的技术规程尽快地推广到实践中,如何推进产学研的快速融合,这就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有一定的技能和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农业人才培养时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支技能精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三)高管理水平

组建一支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它能帮助我国的农业发展顺应全球的趋势,快速融入国际化。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管理才能的人才,也是我国各农业高校需要完成的一项课题任务。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这种大背景下,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已对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意识,对课程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3]。

二、农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面临的问题

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是我国农业院校设置最早、最普遍,且发展最为完整的主体专业。几十年来,农学专业为我国农业科学、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大批优秀农业科学人才。为了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学专业始终不断地修订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在培养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措施。尽管原有的教学计划始终是体现计划经济规律和特性,培养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专门人才的模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因此,开展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办校以来,一直有着非常鲜明的办学特色,即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打造中华大粮仓的过程中做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作为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以及农学院最早和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几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农学专业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每年输送大量的人才到我省乃至全国的各类农业岗位。然而,随着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优势越发明显,农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相应调整,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应积极实施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使课程体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农学专业还是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经典的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及其相关的课程为主,很少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类的课程;实践教学以室内验证性实验和田间劳动课为主,很少涉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或实习;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和双语教学以及基于互联网自主性学习课程涉及较少。总体来看,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设置偏重学科化,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等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因此,根据高等教育21世纪的改革精神,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需求,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改革原则以及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重新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研究建立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农学本科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路

(一)增加现代农业技术类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在我校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我校对于农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作物栽培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主干课程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遗传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学科,并没有把农业生物技术这门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而是设置到专业选修模块中,这既不能保证学生的选课率,也不能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此外,依据现代化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增加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等需求迫切的新兴课程,除开设农业生物技术课程以外,也应该把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农业信息工程技术等课程放到培养计划中,并且要提升技术类课程在总课程学分中的比重,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以保证高科技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社会实践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现阶段我校农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34学分,占总学分的21.25%,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认识、专业劳动、普通劳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已经基本构成了由专业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缺乏综合性、全程性、独立性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环节。为顺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应培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熟练的专业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及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综合实习的课时和所占的学分,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学生送到农业基层单位进行综合锻炼,亲自参与现代化农业从种、管到收再到销的全部生产内容,还包括生产管理和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等工作。学生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是能够将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二是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让其充分体会现代化农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内容,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独立承担起所学专业的农业生产相关工作,这对于培养服务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现代化农业产业及社会的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三)拓宽课程涉及的层面,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升

发达国家许多农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与农业学科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是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未来的经济结构开设课程,这些课程范围广、门类多、适应性强,显示了极强的灵活性。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综合,因此课程的设置应顺应当代形式的发展,既要精心设置專业课程,科学合理地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调整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又要加强科学间的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以农为核心,辐射工、理、管理类的多门课程,打造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课堂。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适当减少课堂讲授课时,增加专家或企业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可以拓展研究性、探索性、讨论式和双语教学以及基于互联网的自主性学习课程。

分析现代化农业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课程内容,不是单纯地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和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能力直接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4]。

参考文献:

[1]张乃楠,钱宇光,徐伦.现代化农业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52):89-90.

[2]黄祖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吴锡冬,等.新形势下农学专业教学内容整合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2(10):5-7.

[4]覃广泉,梁红.与时俱进,改革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4(130):49-50.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