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能力培养看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的职业竞争力
2018-05-10汤云浈陈健辉
汤云浈 陈健辉
摘要:调查数据表明,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有待提高,生物类职业竞争力不足。面临着生物类用人单位对生物类人才需求量增加的情况,本文建议通过“加强实验课建设,提高师范生实验技能水平、拓展专业的适应性,改变单一师范性质,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等方式,提升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实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生物;实验能力;职业竞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06-03
在知识大爆炸和科学引领社会进步的今天,高等教育已不能单纯满足于课堂上或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必须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掌握并应用,对于像生物学等理科专业则是实验设计、操作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教育者们认为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教育者因材施教,在实验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广州大学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于师范类专业课程有学分限制,教师教育类专业对实践性环节有一定的要求。在有限修读学分的前提下,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侧重于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对与中学教学相吻合的核心实验技能的设置不足,使不少师范毕业生对专业的实验训练不够。另外,从当今生物师范毕业生的择业需求看,面临着“僧多粥少”的职业竞争,相对于省部属高校来说,地方高校师范生存在明显的短板,由于毕业学校的层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方高校的生物师范生只有在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相应的实验能力,才能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为此,笔者针对师范生实验技能的养成,对该专业的在校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发放问卷共288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73份。旨在了解地方高校师范生实验能力培养的现状,并结合生物类用人单位对招聘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地方高校师范生提高职业竞争能力的设想。
一、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培養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堂实验课的好坏并不是仅取决于实验成果是否正确或实验是否顺利进行,教师教得如何正确规范或进程安排妥善,还取决于在该堂课中学生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实验中。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学生会选择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验中充当辅助的帮手,而大约只有17%的同学会选择主动承担实验的主力部分,还有同学在实验中充当着“观望者”的角色而“袖手旁观”。
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中选择不同的角色的原因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自信心方面原因。在访谈中,部分学生表明在实验前会对该实验进行预习了解,由于他们对实验比其他不预习的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这部分学生有信心完成实验,因此大多数会成为实验的主力。其次,由于多数中学并不具备将实验交到学生手里让他们自主完成的条件,因此许多学生在大学是首次系统地接触到完整的实验过程,可能出于谨慎的态度,许多学生会选择作为辅助角色。此外,由于高考的分数限制和专业调剂,部分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其本身对生物学科并不感兴趣;另外,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更多比学习更有趣的诱惑,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他们自然会减少对实验课程和自身专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因此可能会在实验课上选择“观望者”的角色,甚至分散精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生物领域开拓一片天空,生物企业更是如此。现在生物类的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生物领域的基本能力除了通晓理论知识基础以外,还有很重要的能力则为生物实验技能。生物学作为理科学科,实验能力水平在衡量一个应聘者的学业成绩和基础能力中有很大的参考性。调查中发现,生物科学师范生中能够认为自己的实验技能水平优秀的同学并不多,大部分学生感觉水平良好或中等(表2)。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大四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独自设计并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这对于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实验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该校学生较谦虚,过分低估自己的实验能力,或是在实验操作方面缺乏信心;二是师范生的实验技能的确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与非师范专业不同的是,师范生在修读生物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修读教育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导致师范生会将时间和精力消耗在需要大量记忆的教育类专业课程上,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技能训练,导致修读专业实验的学时数不足,因此学生自身对实验能力方面的关注度会下降。对于毕业生来说,在与非师范专业的竞争岗位时,生物师范生要增加对专业实验基础技能的关注与训练,并有目的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要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校期间多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多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广泛阅读生物领域相关文献,为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生物企业对专业人才除了实验技能的要求外,还对其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许多研究者从企业的角度探讨生物人才培养的途径,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通常包括创新、应变、独立工作、沟通、组织、综合分析等方面,说明企业希望所招聘到的毕业生能够根据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创造性地独立完成工作,能够与他人有良好的沟通合作,全面妥善分析、解决问题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这种种方面都可以在高校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增强其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课无疑是会出现各种困难与疑惑。无论是刚刚开始全面、系统接触到生物实验的大一新生,还是有多次实验基础的大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是:问老师、问同学、自行解决及忽视。其中选择问老师、问同学和自行解决的同学比例相当,选择与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处理问题的学生会较多些;而约的学生选择忽视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表3),他们可能属于上述中的“观望者”,或者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完成实验的对生物专业并没有兴趣的学生。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每条路上经历不同的事会带来不同的成长。解决问题有每个人不同的方式,但相对于请教老师的方式,教育者们更希望学生通过生生合作或自己查资料解决的方式解决,教师只是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实验课不仅考查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应变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交给学生生物科学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注重把握人才质量内涵,各方面加强校企联合,给师范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职业发展方向,而不拘泥于中学生物教学。
近年来,中学教师的准入制度发生了变化,从教者不一定是源自师范专业。从2016年起,教师资格证的获得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使师范生的专业优势削弱,这直接影响了师范生的择业目标,使得越来越多的师范生转向生物类其他方面的技术型。由表4调查数据发现,大二、大三的学生对自己是否有意向从事生物类工作不确定的人数比大一的多,由于他们意识到了就业的严峻性,不少师范生保持观望的态度。但经过四年的学习及培养,不确定的人数减少。总体看来:有意向从事生物类专业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说明高校在對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说明生物类专业就业严峻。
另外,高中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不少是属于盲目跟风的,在不了解该专业的背景和前景下跟随主流选择专业;或听从家庭意见选择专业,也有不少学生也是因高考的调剂政策,被动选择了生物师范,他们本身可能对专业并没有学习兴趣。在访谈中了解到,只有1/3的大一师范生愿意在以后从事教师职业,更多的是不愿意从事生物师范(34.7%)和不确定职业方向(29.3%);而对大四学生进行访谈,发现95%被调查者认为大学三年的实验训练对其实验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因此,有许多生物师范生会选择转型,从事非师范专业:为了不浪费四年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要么选择科研、科技企业,继续从事专业工作;要么选择升学,进一步提升学历。近两年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生科师范生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比例为41.2%,选择到生物公司做技术人员和选择升学进修的人数均在15%左右。但无论是从师或从技,学校或企业都会关注毕业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养。因此学生需要更加关注生物类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要求,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个细致的规划,使得自己在职业选择上更有预见性,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二、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培养的策略
从近年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就业比例看,学生虽从师比例较高(41.2%),但也有学生选择进入生物公司从事技术工作(14.3%)或升学继续深造(14.3%)。无论学生选择哪种方向,学生会以在学校所学知识与技能作为参考来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因此,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成为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1.加强实验课建设,提高师范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在调查中发现,地方高校师范生的独立设计实验能力较差,且许多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会选择寻求老师帮助,说明他们在实验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即师范生的实验基础环节薄弱,缺少独立实验的意识。高校教师需在了解师范生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技能培训,培养其独立实验意识,巩固实验知识基础,发挥生生交流合作共同进步的有利条件,要求其在实验前进行预习,遇到问题要尽量自行解决或向同学求助来代替向教师咨询。其次,还可增加创新性或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每个人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减少“观望者”钻空子的机会,提高实验的人均参与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另外,还需要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以考核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代替以往看实验结果和批阅实验报告的考查模式,既要考核结果更要注重过程,通过考核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了解其对实验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标准化自己的实验技能,来代替得出一个好的实验结果为学习目的。
2.拓展专业的适应性,改变单一师范性质,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培养途径,如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如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地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能够激起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在无法改变高考调剂政策的情况下,高校需加强对调剂生的专业规划思想培养,向学生普及专业概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放宽转专业条件,让调剂生能够朝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努力,让兴趣带动学习,让其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
而有些报读专业的学生是喜欢生物学的,但害怕当老师,因此,专业可以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拓展方向,既可以选择教师行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生物科研技术型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多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广泛阅读生物科研相关文献,拓宽了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既有教师资格证也有科研经验,为以后选择中学教师方向或进生物科研企业提供了基础,提高了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近年来,校企结合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新型模式并得到了广泛高校教师和企业的认可,许多高校工程型和技术型本科生都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扩大了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的范围。高校可以针对生物师范生开展校企结合,根据地方条件和学生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改变师范生毕业实习统一去中学进行教学的实习方式,让师范生也能在企业中发挥一技之长,让学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重新规划高校课程配置,让师范生接触到更多的生物前沿技术,掌握贴近生产应用的科技,提高本科生的应用能力。这对选择从事教师行业的师范生无疑是一种提升,也给想从事生物技术型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向。
生物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生物各类产业逐渐增加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量,高校必须有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模式;高校生物师范生在拥有教师资格证和教学经历的优势下,通过各种渠道提升个人实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先文.加强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4):263-264.
[2]朱冰莲.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王素英,马妍,陈学军.生物产业对本科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体系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