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色
2018-05-10黄煌华
黄煌华
摘要: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属于意识、思想层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任务。其培育路径必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校园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工匠精神,以高效管理支撑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高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45-02
“工匠精神”是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表现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属于意识、思想层面的内容。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高职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重要方向,必然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需要。“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的专业精神和职业追求,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工匠的专业精神和职业追求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到,“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而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正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时代使命。一方面,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需要有创新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术。在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钻研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除了看重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外,更重视学生是否有爱岗敬业、专注专一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促使学生把远大理想抱负落实到个人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使他们从心里认知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技能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为了满足新时期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这是国家意识的培育、爱国情操的培养。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弘扬优良传统及民族精神的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增强“中国自信”。其次,从社会层面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和氛围也发生了变化,在一些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着问题和矛盾。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表现在高职学生身上则是在校期间的专业认同,专心、认真地学习专业技能及知识以及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培育,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鼓励劳动者通过认真学好专业技能,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贡献。再次,从个人层面看,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学生个体专业技能的提升、职业认同感的加强以及职业道德的提升。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任务是相符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方面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精心培养,是“智”的发展;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培育中对职业精神及职业态度的重视,是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面对实际顶岗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要的是要内化为学生思想层面稳定的职业态度。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内心中接受、认可、内化工匠精神,并把它外化为一种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同时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被主体所操作。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載体,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如下。
第一,依托文化载体,以校园文化涵养工匠精神。
文化载体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文化建设之中。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可以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的强烈渗透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有利于凝聚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培育工匠精神,要充分利用这三种校园文化形式,如在校园中进行某个具体行业能手的事迹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校园学风建设,营造务实认真的学习工作氛围,以扎实的专业技能推进工匠精神的养成。通过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为工匠精神提供培育基础。
第二,创新活动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范畴,要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培育,首先必须得到高职学生的认同,并将它内化为职业态度,才能外化为相应的职业行为。依托活动载体的高度实践性,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将工匠精神寓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活动载体的创新方面,可以将相关行业特色融入其中。例如,在专业教育方面,可以以院系或专业的单位开展专业技能比武大赛,邀请相关行业能手担任评委,使学生通过专业技能比武认识到自身在技能上的欠缺,激发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专业技能的动机,营造精益求精的氛围。或者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定期举办高职学生岗位体验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就能接触一线行业,通过观察、体验及与行业师傅的交流沟通,能够更好地认同行业价值,进而树立相应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第三,运用管理载体,以高效管理支撑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的学制只有三年,第三年基本上是在一线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因此,顶岗实习这一年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一年。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是,顶岗实习这一年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这也给工匠精神的培育设置了瓶颈。因此,必须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设置相关的管理制度,以高效的管理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例如,建立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定期考核制度,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奖励支持等。所有这些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依靠高职院校与学生实习单位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及规章制度等,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规范和协调。通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将学校及实习单位的外在强制力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内化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7-141,171-190.
[2]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3]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
[4]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