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西亚:最后一个被分裂的首都
2018-05-10徐翔翔
徐翔翔
如果不是已经有所了解,想在世界地图上一下子找到塞浦路斯并不容易。作为地中海第三大岛屿,塞浦路斯远在海的东端,北有土耳其,南有埃及,东有中东,被三面“包围”让它实在不太起眼。
塞浦路斯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下三千余年,塞浦路斯的统治者从古代的希腊、亚述、埃及、波斯、罗马、拜占庭、十字军团、威尼斯……一直排到近现代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英帝国。单从这份名单就不难想象塞浦路斯在三洲交汇之处、东西方碰撞之间所经历的纠结与动荡。
二战结束后,塞浦路斯共和国的诞生并没有让纠结与动荡成为历史。国内信奉东正教的希腊族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族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直至1964年联合国向当地派遣维和部队。但平静仅仅维持了三年,之后一系列内外因素演变的结果就是1974年土耳其派兵长驱直入,控制了塞浦路斯岛的北部,并在那里扶持成立了所谓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尽管只有土耳其承认,塞浦路斯分裂已是既成事实,且一直延续至今。在曾经的“难兄难弟”柏林统一之后,塞浦路斯共和国首都尼科西亚无奈地成为了“最后一个被分裂的首都”。
尼科西亚在拜占庭时代已经十分繁荣,15世纪末期被威尼斯人所夺。大约一百年后,为了抵御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威尼斯人高筑城墙,便有了今天的老城。从平面图看,城墙围成一个规整的圆形,可惜的是中间有一条歪歪扭扭的分割线,像一道伤疤让它不再完整。1964年,维和部队的英国将军在地图上用绿色钢笔画了一道线,将尼科西亚分割成北部的土耳其族区和南部的希腊族区。后来,这条“绿线”便成了南北之间的“楚河汉界”的一部分。
分裂后的多年里,哪怕统一会谈时不时地举行,南北一直针锋相对。也许是大环境的影响,2003年北方突然宣布放宽过境限制。从此,两边往来越来越容易。尼科西亚老城不大,设有两个步行出入关口,从南到北,泾渭分明却一脉相承。
南尼科西亚的老城是时尚的。商店里琳琅满目,底气十足的国际品牌与自成风格的当地特色,矜持的高档精品与亲切的平价小物,让人眼花缭乱。餐厅鳞次栉比,欧式、美式、中式、日式,或大快朵颐,或浅饮小酌,尽可随心所欲。
老城也是文艺的。博物馆很多,有的是旧时大宅改造,在一门一户里讲一段故事;有的是私人基金会创办,网罗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诸如莫奈、雷诺阿等知名大师的画作;有的主题专一,或宗教圣像或民间工艺或历史文献;有的则题材广泛,展品丰富,民俗、艺术、历史、宗教……纵横八方,通达古今。
老城当然是历史的。三角形的法玛古斯塔门还装饰着当年威尼斯人的盾形徽章,倾斜的两边隐藏着通往城墙的隧道。塞利米耶清真寺的前身是14世纪竣工的教堂,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加装了一个宣礼塔,从此变成了清真寺。圣约翰教堂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恢弘的壁画讲述的不仅是圣经,还有基督教在塞浦路斯的足迹……
老城的周末十分热闹,友人相聚,游人逛街,不大的地方到处熙熙攘攘。丽德拉大街是老城的一条主街,自然不会例外。不同的是,即便两边店铺不断,沿着这条街越往北走人越少,街尽头一道关卡横亘,这就是“绿线”了。
出口是一栋黄色三层小楼,外墙上一高一低挂着两块一模一样的牌子,上面是三种文字书写着同一句话:“最后一个被分裂的首都”。办好手续,走过几十米的过渡带,就是北尼科西亞的入口。人少的时候,不到10分钟就可以跨越绿线,从南到北。
北城的时尚气息淡了不少。店铺虽多,货品看上去却有些廉价,也没什么国际品牌。另外,分裂时北方希腊族人被迫南迁,留下的空屋被人占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很多建筑缺少维护。这一“凑合”便难掩一丝颓唐。
好在,对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还算妥当。丽德拉街关口附近的“大旅舍”,是1572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尼科西亚不久后为土耳其商队修建的。两层楼68个房间围成一个方形的庭院,房间外走廊柱子之间形成连续对称的拱形,庭院中心是一个圆顶八边的祈祷室,和当时土耳其同类建筑形式相仿,是难得保留至今的历史遗迹。现在除了祈祷室以外,其他房间都改成了礼品店或是餐馆。晚上走廊里亮起橘黄的灯光,营造出几分迎接远行人的温暖。
再往前就是雄伟的塞利米耶清真寺,两座50米高的宣礼塔“混搭”在哥特式教堂之上,冲破了城市的地平线,在南城也可以看见。13世纪初,塞浦路斯卢西尼昂王朝的国王开始修建圣索菲亚教堂,历时118年才完成这座塞浦路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可是没多久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发生,直到16世纪土耳其人把它改成了清真寺——移除不合教规的图案、雕像,去掉内墙的装饰,改成四白落地,加建了三处祈祷壁龛和宣礼塔等等。然而,富丽堂皇的花窗,层层递进、纹饰繁复的大门,束柱支撑的高旷内殿……分明还是哥特风范,绮丽中透着一股锋厉。
两种迥异的宗教建筑被强扭在一起,纠纠缠缠了几百年。现在,外墙的牌子上写的是塞利米耶清真寺与圣索菲亚教堂两个名字,白底黑字,清清楚楚。每天,穆斯林到这里做礼拜,非穆斯林也会到这里参观,彼此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