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机制
——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

2018-05-10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统战部党派主委

张 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而各民主党派则是具体体现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平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同盟者,各民主党派通过自身的组织建设,为中国的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现和培养新的党外政治盟友。因此,中共中央一向高度重视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工作,先后于1996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并通过座谈会纪要的形式,对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工作重点等做了安排①。其中1999年 《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还专门提及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提出 “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建设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丰富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采取生动多样的活动形式,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使提高成员总体素质的任务落到实处”。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而高校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则是凝聚高校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合理有序地参政议政的重要组织基础。中央统战部与国家教育委员会 (教育部)于1995年和2004年两次下发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意见,强调要 “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协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做好组织发展工作”②。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第二次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于2015年相继召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明确各级党委应该 “支持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高校的统战工作尤其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统战部门对此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张淑娣基于对黑龙江省5所高校的调研,从加入民主党派的动机、参政热情、民主党派活动与本职工作的关系、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组织生活、活动经费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1]。扬州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韩寿祥则具体分析了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中存在的 “拉郎配”“来者不拒”“近亲繁殖”和 “先斩后奏”等问题,提出在组织发展中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即质量和数量,巩固和发展,重点和非重点,骨干成员和一般成员[2]。重庆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干部袁小于具体分析了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培养问题,包括理论素养、参政能力、组织管理、理想信念等方面[3]。这些研究或者基于扎实的统计数据和调研资料,或者基于研究者长期的工作经验和体会,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但是在系统的理论和机制分析方面还略显欠缺。

海外学者对中国的统战工作同样保持高度的关注,但是他们的研究往往较为宏观,并未涉及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这一具体问题。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ames Seymour提出,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是在具有统合主义 (corporatism)色彩的统一战线框架内,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提供政治合法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利益集团的功能[4]。而美国哈佛大学的Tony Saich则认为,新时期民主党派重新被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专家治国理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人的需求[5]。这些研究长于总体的宏观理论视野,但是对中国统战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往往把握的较为有限和片面。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采用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基于2016年3-9月在北京和上海6所高校所作的访谈工作以及对各高校统战制度文件的梳理和研究,尝试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总体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③。

二、结构功能主义视阈中的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

研究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机制,需要具体分析两个问题。其一,影响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总体结构及其对基层组织建设成效的影响作用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把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现象,放入高校统战工作的整体框架中理解。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存在于这一结构系统中,其组织建立、成员发展、活动开展等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是在与这一结构系统中其他组织,比如高校党委的互动中实现的。而要分析高校统战工作系统的整体状况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所处的位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能够提供很多启发。

在现代社会科学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学较早地进行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建构。孔德、斯宾塞和涂尔干等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最先开创了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流派,其共同的目标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结构相对稳定、各部分分工有序、整体功能有效发挥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探究社会良好运行的机制。而二战后的结构功能主义集大成者帕森斯,则以其AGIL模型尝试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总体解释,强调结构就是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他认为,在结构中,处于不同 “地位”,即结构位置上的社会行动者,按照各自的 “角色”,即结构赋予他们的行为期望来互动,这就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基础。那么为什么社会行动者会按照各自的 “角色”来行动呢?帕森斯认为,在结构中存在的共同价值系统,将社会行动者整合在一起并建立众人认同的规范系统,从而有效规范行动者[6]。

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建构,对二战后比较政治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作为比较政治学的奠基人,阿尔蒙德提出的 “政治系统”概念,使得政治学研究超越了政治制度的狭窄范围而关注社会中广泛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分析各种重要的政治行动者在政治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强调政治子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相互依存以及政治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关系。在此基础上,阿尔蒙德对各国的政治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7]。

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系统研究的整体思维和结构-功能的具体分析方法,特别适合于对稳定社会中制度化、常规化的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从这一视角出发,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现象处于高校统战工作子系统中,该子系统内部有不同的政治行动者,他们处于不同的结构位置,即 “地位”,在子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与外部环境中的重要政治行动者进行持续互动,从而共同构成了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机制。而整个子系统的稳定有序,则需要子系统内外各行动者按照子系统中的共同价值来行动。

具体来说,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即高校统战工作子系统内外的政治行动者有9个,又可以分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内部微观因素、高校内部微观因素、地方中观因素和全国性宏观因素4个层次。其中前两个层次处于高校统战工作子系统,后两个层次处于该子系统的外部环境中 (表1和图1,图中箭头代表直接互动关系)。整个子系统稳定有序的基础,是各行动者都对中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共同的认同,特别是对充分发挥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作用、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实现积极有序的参政议政保持高度一致的认识。下文将具体分析每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

表1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因素

图1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机制

(一)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内部微观因素:组织整合与运行

如同中共一样,各民主党派也有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组织。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最基本组织单元,是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组织作用的基础。民主党派要进行组织建设,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基层组织。对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来说,其自身的整合和运行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其中,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主委需要发挥组织整合的功能,而委员和一般成员则具体负责组织运行。

1.主委

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内部,主委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其学术声望和组织领导能力对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整合至关重要。主委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主党派成员发展。学术声望高的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在校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广泛的人脉关系。他们担任主委,可以在本院系乃至全校形成较高的号召力,吸引本校的一些党外知识分子向其靠拢。此时无论是党外知识分子主动提出加入,还是主委动员他们加入本党派,都顺理成章。此外,如果主委担任高校中层以上行政职务,由于其工作性质而需要与高校内部各部门负责人和教职工频繁接触,因此他们能够在更大范围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也有助于他们发现和吸收党外知识分子加入本党派。

第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日常活动安排。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在遵循民主党派传统和上级要求的前提下,主要由主委提出活动构想,由委员和其他成员负责具体落实。如果主委的活动构想能够吸引成员的共同参与并引起校内外统战部门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比如设计和组织形式新颖、参与性强、与本职教学科研工作有结合点的活动,则有助于基层组织内部的凝聚以及对外部的宣传,进而促进本党派成员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取各级统战部门更大力度的支持,并吸引其他党外知识分子加入。

第三,带头参政议政、服务社会。参政议政和服务社会是民主党派履职以体现社会价值的基本形式,而主委则因其在基层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以及经常在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中担任的职务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果主委能在日常的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地方挂职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获得党政机关和群众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则有助于提升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社会声望,进而获得本党派地方乃至中央组织以及各级统战部门更大力度的工作支持。这些都有助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吸收新的成员加入,并激励成员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第四,与高校党委及其统战部以及二级单位党政一把手的沟通联系。这部分内容将在 “高校内部微观因素”中阐述。

第五,与本党派地方组织沟通联系。这部分内容将在 “地方中观因素”中阐述。

2.委员和一般成员

围绕主委开展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的委员和普通成员,负责基层组织的具体运行,其整体组织凝聚力和工作执行力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委员和普通成员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而言,无论职称和职务高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对本党派的组织认同是基层组织运行的根本前提。选择加入民主党派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希望在本党派内找到一种组织归属感,找到同道中人;而在加入民主党派之后,民主党派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对本党派的组织认同。对民主党派的组织认同支撑民主党派成员参与民主党派活动。发展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基层组织委员职务,对内凝聚民主党派基层力量并参与制定和执行基层组织的工作计划;对外维护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形象和利益。

第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委员班子的分工合作机制,直接决定其工作执行力。在主委的统一领导下,如果各委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则有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反之,如果各委员仅仅把自己的委员身份当作一种荣誉,而不愿为基层组织从事实质性的组织工作,那委员就成了 “花瓶”。具体的基层组织工作要么由主委一人承担,要么由不在委员班子里但热心组织工作的民主党派成员承担,这都不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班子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开展。

第三,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通过自身的学术成就、道德修养和社会服务活动,可以促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发展。具有较高学术成就和地位的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比如两院院士等,或者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的民主党派成员,能够对身边的党外知识分子产生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他们加入本党派,并带动身边的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参与民主党派工作和加强本职工作。而一些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经常参与各种公益类社会活动或专业咨询活动,他们在校外参与此类社会服务活动的时候,如果注意宣传自己的民主党派成员身份,也能够提升本党派及所在高校统战部门的彰显度,从而间接促进本党派基层组织的发展。

第四,担任高校中层以上行政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的数量和职位,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本校统战系统中的话语权有重要影响。如果某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有较多成员担任高校中层以上行政职务,则说明该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的行政工作能力较强,因此高校党委及其统战部一般都会很重视该党派基层组织,这有助于该党派基层组织在校内吸收成员和开展活动。

(二)高校内部微观因素:组织适应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首先是身处高校这一微观环境中。为了实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必须努力适应这一微观环境,处理好与高校内部各种重要行动者的关系,特别是主管统战工作的部门和领导,以获得组织发展所需的政治认可和经费等重要资源。因此,高校内部微观因素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建构了一个必须加以适应的微观环境,其功能是使得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获得适应性。而在其中,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是高强度适应关系,对高校二级单位 (比如教学、科研单位和职能部门)党政一把手是低强度适应关系。

1.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

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一方面通过制定指导本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方针而影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与本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产生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与其形成高强度适应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发展与组织建立。党外知识分子申请加入民主党派时,需要经过高校党委统战部的审查。如果高校党委统战部对此类申请表示理解和支持,则有助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成员发展。反之,如果高校党委统战部对此不能正确认识,甚至基于不合理的原因而阻碍此类申请,则会打击党外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也给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成员发展造成很大障碍。此外,一些高校的民主党派有成员但是没有独立的基层组织,如果他们在各项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希望建立独立的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高校党委统战部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包括与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沟通、民主党派成员组织关系的转接以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委员的选任等。

第二,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建设与经费落实。相比于中共,各民主党派自身的制度建设工作相对缺乏,尤其在基层,主要依靠基层党委统战部门的工作进行规范。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负责制定出台校级统战工作制度文件,这使得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在成员发展、参政议政等方面走上制度化的道路。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也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其落实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日常活动经费以及主委参照系主任 (主管)待遇等问题,有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激励其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第三,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如果能秉持包容的心态,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进行回应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则会激励民主党派成员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也有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成员、凝聚力量。反之,如果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一味喜欢听赞歌,对民主党派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束之高阁甚至表示反感,则会打击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第四,党外干部选任。如果高校党委书记直接分管统战工作,一方面显示对统战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党委书记主抓干部工作,也可以把统战工作与干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民主党派成员更多地以现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身份进入书记的视野。高校党委统战部积极向高校党委组织部推荐优秀民主党派成员作为校内干部人选和校外挂职干部人选,并向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推荐民主党派地方组织职务人选等,有助于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在校内外行政岗位和本党派领导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增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社会声望和话语权。

第五,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或其他代表人士。高校党委如果建立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或其他代表人士交朋友的制度,定期与其进行沟通,随时发现和解决涉及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全校统战工作的问题,则有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提高话语权,在校内外统战工作中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而高校党委统战部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或其他代表人士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这也直接影响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资源配置。

第六,联系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地方党委统战部门。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门可以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与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地方党委统战部门联系沟通,请求其对本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予以支持,并在校外民主党派成员培训、民主党派成员社会职务安排、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和参与等方面提供机会。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社会声望和增加参政议政的机会。

2.高校二级单位党政一把手

高校二级单位 (比如教学、科研单位和职能部门)党政一把手可以影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成员基础,但并没有很高的强制力。高校二级单位党政一把手也可能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有个人沟通联系,民主党派成员也可能直接担任二级单位行政一把手,但这些都不是普遍现象。因此,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与其形成低强度适应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发展和活动开展。各二级单位一般都有党组织书记负责党务工作和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外知识分子申请加入民主党派时的基层部门考察,以及平时的二级单位统战工作,一般也由党组织书记负责。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二级单位统战工作的成效以及党外知识分子对本校乃至全国统战工作的认识和评价。基层党组织书记如能在掌握党的统战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对申请加入民主党派的本部门教职工进行必要的肯定和指导,积极开展与本部门民主党派成员交朋友工作,平时注意征求民主党派成员对本部门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积极支持本部门的民主党派成员参与民主党派工作和统战活动,则有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发展,特别是有助于增强民主党派成员对统战工作的信心和热情。

第二,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的个人沟通联系。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作为高校教职工身处高校二级单位中,日常接受二级单位党政一把手的管理。如果二级单位党政一把手能够理解和肯定主委所作的民主党派工作,使其在本部门统战工作中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其民主党派工作给予必要的协助,则有助于主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第三,一些民主党派成员直接担任二级单位行政一把手。随着高校党外干部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已经在高校担任二级单位的行政一把手。对于他们来说,其特殊的任务是处理民主党派工作与自身行政工作的关系,以及与本部门党组织的关系。如前所述,民主党派成员担任高校中层以上行政职务,有助于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高校内的话语权。但是对于担任行政一把手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来说,其行政工作和民主党派工作任务都比较重,加之还有本职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处于 “多任务管理”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如何有效分配和利用时间,在行政工作和民主党派工作中对班子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这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在另一方面,身为民主党派成员的二级单位行政一把手需要处理与本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关系。身为民主党派成员的二级单位行政一把手无法参加本部门的党组织活动,但是仍需要与本部门党组织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与本部门党组织书记进行合理分工,才能把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做好,从而赢得高校党委对本党派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三)地方中观因素:组织规训与支持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也身处所属地方(区县、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一中观环境中。相比于高校内部微观因素,地方中观因素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影响频率较低,但涉及面较广,起到了重要的组织规训与支持功能。其中,地方党委统战部门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规训与支持主要采取间接的形式,而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规训与支持主要采取直接的形式。

1.地方党委及党委统战部门

与高校统战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是中共地方党委以及地方党委统战部、地方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地方党委统战部主管本地的各类统战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及中央统战部的精神和文件,制定符合本地的具体实施意见,其中一部分内容涉及本地高校统战工作。地方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则主管本地教育系统中的统战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及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党组、中共地方党委以及地方党委统战部的精神和文件,制定符合本地教育系统的具体实施意见,其中一部分涉及本地高校。地方党委及党委统战部门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主要是联系本地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高校党委统战部,与本地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一般没有直接的组织联系,因此其采取间接的形式发挥功能。具体体现在规训与支持两个方面。

第一,规训。地方党委及党委统战部门与本地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合作,开展各类面向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的培训班,传达中央统战工作精神,讲解本地的统战工作制度规范,引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积极参与本地高校统战工作,立足本职工作服务高校、服务社会。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必须服从地方党委及党委统战部门的政治规训,按照其制定的具体制度规范进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第二,支持。地方党委及党委统战部门联系本地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高校党委统战部,了解高校统战工作情况和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在人员与经费安排、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支持有助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成员发展、班子建设和校内外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

2.民主党派地方组织

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主要是指民主党派的地方(工作)委员会及其具体工作部门和专门委员会等机构。作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上级领导,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与其有直接的组织联系,包括指导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动员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参与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活动,吸收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进入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工作,因此其采取直接的形式发挥功能。具体也体现在规训与支持两个方面。

第一,规训。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会组织本党派内部的各种培训班,包括新成员培训、中青年骨干培训、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培训等,讲解本党派的历史传统、地方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社会履职情况等,引导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了解本党派的组织定位和任务,以及开展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活动的途径方法,从而有助于其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必须服从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政治规训,按照其制定的具体制度规范进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第二,支持。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会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联系高校党委统战部和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及其主委,了解高校统战工作情况和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请求高校党委统战部在人员与经费安排、活动开展等方面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参与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活动和在地方民主党派组织中任职锻炼提供机会。这些支持有助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成员发展、班子建设和校内外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

(四)全国性宏观因素:确立组织使命感与基本制度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也身处全国性统战工作系统和民主党派全国性组织系统这些宏观环境中。全国性宏观因素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影响频率更低,但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确立自身的使命感与基本制度,即提供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所称的 “共同价值系统”。其中,中共中央及中央统战部主要是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整体框架下发挥作用,而民主党派中央则在本党派内部范围发挥作用。

1.中共中央及中央统战部

中共中央及中央统战部负责领导全国性的统战工作,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整体范围内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有路线指引功能。具体体现在确立组织使命感和确立基本制度两个方面。

第一,确立组织使命感。中共中央及中央统战部对中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进行全面领导,界定该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关系以及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这可以帮助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确立使命感,引导其认可和接受中共的领导地位,摆正自身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位置,积极发挥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在本职工作和民主党派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确立基本制度。中共中央及中央统战部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进行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各项基本制度文件,对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作出原则性的制度引导。这些制度是适用于全国性统战工作的,适用于各民主党派的,因此必须是原则性的制度,比如规定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发展方向和速度等。根据这些原则性的制度,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结合本党派自身的传统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进而规范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民主党派中央

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全面领导本党派的工作,在本党派内部范围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有精神引领功能。具体也体现在确立组织使命感和确立基本制度两个方面。

第一,确立组织使命感。各民主党派在其创立早期 (1920-1940年代)均提出过明确的政治主张,并且均产生了重要的领导人,从而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政治组织。各民主党派及其领导人的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构成了各民主党派的历史传统,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各民主党派的特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选择加入某个民主党派,经常是因为认同本党派的历史传统,钦佩本党派早期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而在解放战争后期,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中共的号召和接受中共的政治路线,团结在中共周围,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并肩战斗,这段历史构成了各民主党派另外一个历史传统。这两种历史传统作为无形资源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各民主党派的组织使命感,即与中共合作共事、民主建国。此外,各民主党派中央制定的本党派的章程,是指导本党派工作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民主党派章程对本党派的性质、目标和成员基础进行了界定,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确立使命感的有形资源。

第二,确立基本制度。民主党派章程对本党派基层组织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性说明,成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日常工作的最主要制度依据。

三、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整体视野和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功能分析的具体研究方法。根据这一理论视野和本研究中具体的发现,笔者进而提出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统战工作和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是其他各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基层组织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使其他各类影响因素作用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发挥功能,为自己所用。

高校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应该把基层组织主委的选任工作当作头等大事,选好任好主委。选任主委时应该把专业成就和个人领导力两个标准结合起来。主委除了做好本职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必须带头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为基层组织成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主委也需要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基层组织活动,吸引基层组织成员参与。主委还应与高校党委及其统战部、高校二级单位党政一把手以及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保持常规化的沟通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选择担任高校中层以上行政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主委,以增强主委在高校党政系统中的话语权。

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民主党派成员对本党派的组织认同。在主委的统一领导下,基层组织委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要通过自身的学术成就、道德修养和社会服务活动,多渠道彰显本党派基层组织的能力和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基层组织成员承担合适的高校行政职务。

(二)改善高校内部微观统战工作环境

高校内部的微观因素,是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影响最为直接的外部因素。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微观环境是否有利。

在符合中央和地方统战工作精神和原则的情况下,高校党委及党委统战部应该积极支持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成员,鼓励和支持尚未建立基层组织的民主党派在合适的条件下建立组织。积极制定高校统战工作制度文件,规范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积极落实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经费。积极提供多种渠道和形式,推动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与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选任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高校行政职务,对在任民主党派干部进行必要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以便于其开展工作。积极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或其他代表人士,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联系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地方党委统战部门,为高校党派成员争取到更多参与民主党派工作和地方统战活动的机会。

高校二级单位党政一把手应该积极支持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成员和开展活动,积极开展与本部门民主党派成员交朋友工作。本部门如果有教职工担任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委,部门党政一把手应注意定期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本职工作和民主党派工作的情况。如果本部门是由民主党派成员担任行政一把手,基层党组织书记应该注意加强与行政一把手的工作协调,领导行政一把手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在部门日常工作中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三)改善地方中观统战工作环境

地方中观因素,也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地方党委及党委统战部门应该与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积极合作,开展各类面向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的培训班,传达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讲解本地的统战工作制度规范,引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积极参与本地高校统战工作。地方党委及党委统战部门也应积极联系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高校党委统战部,了解高校统战工作情况和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在人员与经费安排、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应该积极组织本党派内部的各种培训班,讲解本党派的历史传统、地方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社会履职情况等,引导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在本党派中发挥积极作用。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应该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积极联系高校党委统战部和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及其主委,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争取到必要的支持,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参与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活动和在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中任职提供机会。

(四)进一步加强国家政党制度建设

全国性宏观因素,在最高层次上发挥着整体的功能,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共同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建设,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

中共中央及中央统战部应该不断完善对中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的领导并加强宣传,帮助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确立使命感,引导其认可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积极发挥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进行协商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制度文件以规范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工作。

民主党派中央应该积极研究本党派的历史传统,并加强对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的培训力度,帮助其建立对本党派的组织认同,增强组织使命感。不断修订完善本党派章程,更有力地表述本党派的性质、目标和各项基本制度。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学习本党派章程的力度,要求基层组织以本党派章程为依据,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注释:

①分别是1996年 《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1999年 《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和200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

②分别是1995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和2004年《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

③访谈对象具体包括高校党委书记1人,高校学院分党委书记1人,高校党委统战部工作人员3人,高校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1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28人(其中民主党派成员24人,无党派人士3人,群众1人)。

[参考文献]

[1]张淑娣.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18-21.

[2]韩寿祥.当前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3):53-54.

[3]袁小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领导能力培养初探[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1):26-28.

[4]Seymour,James D.,China’s Satellite Parties,M.E.Sharpe,1987.

[5]Saich,Tony,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Basingstoke,Hampshire [UK];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6]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03):57-68.

[7]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系统、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28.

猜你喜欢

统战部党派主委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省委统战部第十三党支部争先举措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党派我来的
大乱斗
履行职责当好“四员”
三大特别政党
我党派代表祭黄帝陵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