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阈下英汉花园小径幽默跨语体对比研究
2018-05-10陈磊
陈磊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 奥克兰 1023)
1.0 研究背景
花园小径现象指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局部的、暂时的歧义现象,该现象最先由Bever(1970)提出。Bever给出了经典的花园小径例句: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他认为,初读到该句raced一词时,读者很有可能将其误认为是整个句子的过去时态动词,但再经分析,最终会判断出fell才是整句话的动词,raced past the barn只是horse的后置定语。换言之,从局部来讲,raced一词的误解造成了暂时的歧义,但从整句话来看,该句又是没有结构错误和语义歧义的。这个花园小径句的理解过程,犹如一个人行走在花园里错综复杂的小径上寻觅出口,起初误入歧途,觉醒后再折回,历经一番曲折后,终得以脱身。也就是说,花园小径句的理解需要付出额外努力进行信息再加工,即第二次解码。Bever(1970)将花园小径现象定义为:对一个句子先按照常规方式理解,读到后半部分时却发现之前的理解行不通,于是回到分叉点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最终采用非常规的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
花园小径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后,一直受到国外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初期的研究者(如Bever,1970;Kimball,1973;Frazier & Ford,1978)从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花园小径句的机制和策略。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该领域的学者(如Pritchett,1988;Weinberg,1993;Frazier & Clifton,1997)开始对语言自身的结构进行分析,或者从成分分析与功能结构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研究(蒋祖康,2000)。21世纪以来,学者们(如Townsend & Bever,2001)更倾向于摒弃之前的单维度研究,而采取综合策略来剖析花园小径现象;同时,计算机科学、脑科学与神经科学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对花园小径现象的解读。伴随着国外研究的热潮,花园小径现象在国内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如蒋祖康(2000)翻译并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花园小径现象的研究成果;冯志伟(2003)采用Earley算法来分析花园小径句,从而避免了分析过程中易出现的回溯;刘国辉、石锡书(2005)就花园小径句进行语言本体的描述, 提出了特殊思维激活图式;顾琦一、程秀苹(2010)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花园小径句理解的最终表征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和语言水平在这种特定句型理解中的作用。
对于花园小径现象,研究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其负面效应,如造成的歧义、引起的不快、导致的额外努力等,但对其正面效应的研究较少。花园小径幽默(garden path humor)就是花园小径正面效应的集中体现。国外学者Hockett(1972)从修辞角度对花园小径幽默进行过研究;Yamaguchi(1988)以实例呈现的方式,试图总结出花园小径笑话的共性;Yus(2003)以关联理论来解释人们对幽默话语的理解过程;Dynel(2009)从语义和认知角度探析了花园小径幽默;Hirsch(2017)研究了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幽默(尤其是花园小径幽默)的理解机制。国内也有少数学者研究了花园小径幽默,如石锡书(2005)辩证地看待花园小径效应,特别研究了花园小径现象的幽默效果;黄碧蓉(2007)从关联理论和幽默的心理机制出发,诠释了幽默话语的花园小径现象。
目前,跨语种、跨语体的花园小径幽默对比研究比较匮乏。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结合以小品、情景喜剧为代表的口语语料,以及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书面语语料,进行典型例证分析,对比研究英汉花园小径句的幽默效应及其实现方式,以期展现不同语言、不同语体在花园小径幽默方面的异同。
2.0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Sperber & Wilson,1986)认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该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语境的假设、思辨或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晰,因此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良好的语境效果,从而获得交际的成功。后来,Sperber和Wilson (1995)对关联原则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关联的第一(或认知)原则,即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关联的第二(或交际)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过程中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的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性是指话语理解过程中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因而,交际只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何自然、冉永平,1998)。
由于花园小径句会造成局部歧义,其幽默效应的生成正是利用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将会话参与者引入精心设计的圈套(无须太多努力而取得的最大关联),而真实的结果却以大相径庭的方式呈现(付出有效的努力后所获得的最佳关联)。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会话参与者经历不解、额外努力、顿悟,最终收获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3.0 英汉花园小径幽默跨语体对比研究
3.1 口语中的花园小径幽默
花园小径幽默多存在于口语体中,如相声、小品、喜剧等。笔者以赵本山小品和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Friends)为例,对比研究汉英口语体中的花园小径幽默现象。
赵本山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小品演员,其作品幽默风趣、贴近现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由美国广播公司(NBC)于1994年9月22日首播,至2004年5月6日落幕,全剧共10季236集。故事设定在纽约曼哈顿的一个朋友圈子中,描述了六个性格迥异的普通青年的情感起伏、事业波折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
结合诸多实例进行例证分析,笔者总结了口语中花园小径幽默的实现方式:
3.1.1 同音异义
由于花园小径幽默主要出现在口头交际中, 所以接下来的这种语音手段运用率极高:说话者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异义词以声东击西,最终取得幽默的效果。如:
例(1) 小崔:大妈啊,你们这次到北京是怎么来的?
白云:俺们啊,搭专机来的!
小崔:那太贵了,我们可报不起。
白云:不用报,都小钱儿!
……
小崔:那我再问问大叔。大叔啊,听说你们这次到北京,是搭专机来的?
黑土:啊,是搭拉砖拖拉机过来的。
——2006年春晚小品《小崔说事》(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关联性的大小取决于情境效果和加工信息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情境效果与关联性成正比,即情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大;努力程度与关联性成反比,即加工、处理信息所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小。此例中,观众听到前文白云的描述,很容易从完整的句法结构和语境铺垫推理出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这个理解过程最省力,取得了最大的情境效果,从而寻求到了最大关联——象征权势、地位与财富的“专机”。关联理论同时提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与人类认知追求最大关联相吻合。幽默话语就是利用人们认知的最大关联本能,巧妙地释放认知迷雾,诱导人们先沿着最大关联进行思考,走入最大关联圈,然后再出其不意掀翻最大关联,指向最佳关联——此例中的“砖”机。因“专”与“砖”同音,白云假借“专机”来展示自身的富有、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初来乍到”的听众因为不了解背景,很容易被带进白云苦心营造的语境。直到忠厚老实的黑土“泄露天机”,我们才豁然开朗,不得不佩服同音异义词在制造花园小径幽默方面的深厚功力。再看:
例(2) 大忽悠:请听题!树上骑(七)个猴,地下一个猴,加一起几个猴?
范厨师:八个猴!
大忽悠:错!俩猴!树上骑个猴(示范骑的动作)……
范厨师:哦,是“骑”个,你,你,你这是谐音,我以为……
——2002年春晚小品《卖车》(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此例中,大忽悠充分利用东北口音中“骑”与“七”发音的相似,同时后半句配以数字“一”和加法问题,故意制造圈套引诱范厨师中招。范厨师果然倾向于先进行最大关联,结果上了大忽悠的当。而对于听众来说,从一开始与范厨师一样的不解,到最后恍然大悟、捧腹大笑,也正是因为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过程中,虽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但收获了心理上的愉悦和身体上的放松。又如下文例(3)中的“波”与“菠”同音:
例(3) 小崔:大妈,大叔当初是怎么追的你?
白云:他呀,主动和我接近,没事和我唠嗑,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朗诵诗歌,还总找机会向我暗送秋波。
黑土:别瞎说!我记得我给你送过笔,送过桌,还给你们家送过一口大黑锅,我啥时给你送秋波了。秋波是啥玩意儿啊?
小崔:秋波是青年男女……(被白云打断)
白云:秋波是啥玩意你咋都不懂呢?真没文化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美剧《老友记》对白中很多花园小径幽默,也是借助同音异义词来实现,如:
例(4) Joey: (looking at himself in the mirror) It is odd how a women’s purse looks good on me, a man.
Rachel: Exactly! Unisex!
Joey: Maybe you need sex. I had sex a couple days ago.
Rachel: No! No Joey! U-N-I-sex.
Joey: Well, I ain't gonna say no to that.
—Friends, Season5, Episode 13
Joey在Rachel的推荐下试了一款品牌挎包,甚是喜欢。Rachel提醒他,该款式是男女皆宜(unisex),不曾想Joey误听为you need sex并对此做出回应;Rachel向他澄清,是U-N-I-sex,Joey却再一次误听为you and I sex。这两处因花园小径现象引起的歧义,实则是编剧借助同音异义词而安放的烟雾弹,展现了Joey性格淘气、俏皮的一面,也为顿悟后的观众带来了十足的笑料。又如:
例(5) Ross: You’re over me?
Rachel: Ohhhhhhhh God.
Ross: Wha... you’re uh, you’re, you’re over me?
Rachel: Ohh, ohh.
Ross: When, when were you... under me?
—Friends, Season2, Episode 7
Rachel酒后吐真言,给Ross的语音信箱留言,透露自己曾深深地暗恋过他,但现在已经放手了、不在乎了(I am over you)。Ross第二天当着Rachel的面收听该留言,而酒醒后的Rachel这才意识到昨晚说了不该说的话,却已无法收回。Ross听完留言后,表情惊愕,语无伦次,第一反应竟是When, when were you... under me? 显然,剧本的设计就是巧借over的同音异义——它既可以表达“放弃”、“不在乎”,又能表示方位“在……上方”。当观众都翘首以盼Ross对Rachel的示爱和放手如何回应时,呆若木鸡的他却错乱地以over的另一个意义作答,十分切合当时的心态。观众经过短暂的信息再加工,很快就可以领悟到该句的笑点。再看:
例(6) (Rachel enters from her room, looking panicky)
Rachel: Has anybody seen my engagement ring?
Phoebe: Yeah, it’s beautiful.
Rachel: Oh God, oh God, oh God ... (starts to look under the couch cushions)
—Friends, Season1, Episode 2
Rachel弄丢了自己的求婚钻戒,慌慌张张地寻问大家是否见到过。而说话办事常常不经大脑思考的Phoebe此时脱口而出“见到过,很漂亮”,虽说与语境不符,经分析却也无歧义。此处花园小径现象的出现,是因会话参与者对see一词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Rachel的惊慌失措与Phoebe的天真单纯,对比鲜明,令观众忍俊不禁。
3.1.2 制造断句
口语中有些花园小径幽默是借助故意断句而实现的,通过停顿、打断、尾音延长等手段,在断句前后营造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如:
例(7) 送水工:你别笑话我,我也是有身份的人。有一次我到大酒店消费,就喝的这种酒。我往那一坐,说:“上酒!”小姐“咔”就把这酒拿出来了。我说:“多少钱?”她说:“1880。”她问我:“你开吗?”我说:“开——”她“嘭”就把酒瓶打开了。我说:“开——玩笑呢!”
——2004年春晚小品《送水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很多幽默话语的设计,正是巧妙地利用花园小径的实现方式之一——故意制造断句,误导听众进行断章取义的最大关联,然后话锋一转,出人意料地引出最佳关联,让听众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以此达到幽默的效果。此例中,服务员一听到送水工的“开——”就草率地断定对方已同意开瓶,直到最后出现最佳关联“开玩笑”,听众才意识到送水工的话并未说完,而是精心设计的断句。通过这种方式制造的笑料,过渡很自然,又似突施冷箭,往往出其不意。又如:
例(8) 大忽悠:我知道你干啥的。
范厨师:我干啥的?
大忽悠:你是大老板——
范厨师:什么玩意儿?
大忽悠:——那是不可能的。
——2001年春晚小品《卖拐》(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此例中,大忽悠在自己判断错误、引起范厨师质疑的情况下,借助花园小径句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处理得不留痕迹,既避免了范厨师进一步猜疑,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博得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诸如此类的花园小径句,在美剧《老友记》对白中也屡见不鲜,如:
例(9) Rachel: Oh my God! My dog died!
Ross: What?!
Rachel: Oh my God, Le Poo, our dog!
Ross: Le Poo’s still alive?!
Rachel: Oh God, it says he was hit by an ice cream truck and dragged for nine- (turns over the note) -teen blocks. Oh. Oh my God.
—Friends, Season5, Episode 5
编剧在最后一句精心设计一个小插曲,将nineteen的nine-和-teen分开,分别置于来信的正面末尾和背面开头。由于翻页造成短暂的停顿,听众在此进行二次解码,听众的关联由最初的nine到最后的nineteen,事件的戏剧性得到大大增强,成功地烘托了现场的氛围。
3.1.3 语境突转
还有一种花园小径现象,是借助语境的突转来实现。形成对比的是,上文例(7)、例(8)和例(9)都是单个句子内部的断句(intra-sentential),而接下来这种花园小径现象,超越了句子层面,上升为语篇和语境层面(inter-sentential)。再以《小崔说事》为例:
例(10) 小崔:我听说读者对《月子2》是特别期待。
白云:怎么说特别期待呢?那是相当期待!那家伙,看完《月子1》就想看《月子2》,都在那憋着呢!
黑土:这话是真的,那憋得是相当难受啊!那村长啊,就上俺家,堵着门央求道:别让你媳妇儿乱走了,赶紧写《月子2》吧,村头厕所可没纸了!
人们在理解话语、处理信息的时候,头脑中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会被激活,而最易被唤起的是那些付出努力小、常规性、习惯性的假设,这些假设常常是经过人类认知实践证明为有效合理的判断,因此联想起来轻车熟路,也最容易形成关联,取得最大的语境认知效果(黄碧蓉,2007)。幽默言语的设计正是利用听众往往会先进行最大关联,在前期营造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引读者上钩;后以“当头一棒”,唤醒依然沉浸在前一种语境中的听者,使其对信息进行再加工、重推理,直至达到最佳关联。此例中黑土对白云的补充,看似合情合理,既肯定并延续了白云的伪装,又借村长上门央求的例子,来渲染大家对《月子2》的期待,可谓一箭双雕,听众自然而然地被“拉下水”。但最后语境突转,最佳关联来得令人始料未及,观众“如梦初醒”,幽默效果“防不胜防”。
我们再来看美剧《老友记》对白中借用语境突转而实现的花园小径幽默:
例(11) Ross: Anyway, if you don’t feel like being alone tonight, Joey and Chandler are coming over to help me put together my new furniture.
Chandler: Yes, and we’re very excited about it.
Rachel: Well actually thanks, but I think I’m just gonna hang out here tonight. It’s been kinda a long day.
Ross: Okay, sure.
Joey: Hey Pheebs, you wanna help?
Phoebe: Oh, I wish I could, but I don’t want to.
—Friends, Season1, Episode 1
此例中,Rachel和Phoebe的作答形成了强烈的对照。Ross怕Rachel孤单,所以邀请她晚上到其住所,Rachel回答Well actually thanks, but...。听众听到but时,结合上文铺垫,很容易推断出:Rachel接下来会以某种理由委婉地拒绝Ross的邀请。这种推断是毫不费力的,因此构成最大关联,也被证明是此句的最佳关联。再看下文,当Joey请求Phoebe晚上来帮忙时,Phoebe回答Oh, I wish I could, but...。同上,听到此,最容易被唤起的语境假设为:Phoebe真心希望能去帮忙,却因有其他安排而身不由己、不能成行。可就在此时,画风突变,Phoebe并没有提及其他安排,也未找任何托辞,而是直抒胸臆I don’t want to。毫不掩饰的坦率,不仅令会话参与者始料未及,作为听众的我们,也会先愣一下,琢磨之后,才能体会到编剧在此处的巧妙设计。
3.2 书面语中的花园小径幽默
花园小径幽默也存在于书面语体中,如文学作品中的花园小径幽默可以展现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幽默风趣;科技语体中采用花园小径幽默来诠释枯燥的理论,使晦涩的文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政论语体中偶尔借助花园小径幽默来探讨严肃的话题,文风不再拘泥、呆板;等等。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书面语体中有一类特殊的语体,正变得日益流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借助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呈现,如短信、微信、微博、论坛帖子、朋友圈动态等。同时,上文提到的文学作品、科技语体、政治语体等,也越来越多地以电子版的形式在网络上发布,如网络文学、电子书、网络期刊、新闻推送等,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阅读。花园小径幽默在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网络语言中广泛存在,我们可以称之为“电子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电子幽默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的语言来源于现实生活,简短而又精辟,其传递信息、引人发笑的效果不逊色于其他形式的幽默话语。因此,笔者以网络语言为典型代表,探讨书面语体中的花园小径幽默效应及其实现方式,并试析花园小径幽默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异同。
3.2.1 同形异义
与口语中“同音异义”相对应的是,书面语常常借助“同形异义”这一类似的方式来表达花园小径幽默。如:
例(12)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一报还一报》(MeasureForMeasure)中有如下对话:
FIRST GENTLEMAN: Thou art always figuring diseases in me; 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 I am sound.
绅士甲:你总是挖空心思想着我有那种病,可是你大错特错,我的身体响当当。
LUCIO: Nay, not as one would say, 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thy bones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
路西奥:得啦,响当当但是不结实,空心的东西敲起来倒是响当当。你的骨头都空了,淫欲已将你烂透。
(来源:https://www.amazon.cn/dp/B01EHF4CB6 彭发胜译)
绅士甲自诩I am sound,路西奥却不以为然: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读者初读时,会很容易地判断出第一个sound表示“身体健康”,并按照此义去尝试解读路西奥的回应,这种理解无须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达成(最大关联)。但读完路西奥的回应,读者会发现sound和hollow是对立的,此句产生了歧义,于是再折回重新加工句子信息。经推敲,两个sound含义不同,第二个应理解为“发出声音”(最佳关联)。此对话之谐趣尽在sound一词,借助同形异义之双关,将路西奥的幽默与讽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中译文深得原文之精髓。汉语“响当当”本义为“敲击的声音洪亮”,同时可以表达“棒”、“出色”、“著名”等义。译者以此来翻译原文中所对应的两个sound,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3.2.2 制造断句
口语中通过时间上的距离(如停顿、打断、尾音延长等)来制造断句;相应地,书面语中借助空间上的距离(如空格、换行、翻页等)来为花园小径幽默铺垫。同时,与口语不同的是,书面语中的花园小径幽默还常常借助图像、标志、肢体语言等符号,以可视化手段为辅,使幽默效果最大化。如:
例(13)
图1 网络图片
整个图片将这幸福的一对前景化(foregrounded)和中心化(centralized),突出重点;同时根据自上而下的阅读顺序,将整句话的前半句置于最上,与后半句相隔很远。这样的设计恰恰营造出了花园小径效果。根据句子加工的即时处理原则,读者读到前半句和紧跟其后的图片主题,自然而然“不费吹灰之力”地推断出作者在美美地晒幸福。然而后半句才道出了作者的意图:被人遗忘的角落里那个孤独的身影,这才是作者的真实写照。至此,读者的心理,从最初的羡慕、嫉妒,到最后的同病相怜、感同身受、无奈一笑,花园小径现象所带来的幽默效果油然而生。
3.2.3 语境突转
例(14) When a third grader was asked to cite Newton’s first law, she said, “Bodies in motion remain in motion, and bodies at rest stay in bed unless their mothers call them to get up.”
按照句子信息即时处理原则,读者读到“牛顿第一定律”及小学生的前半句解释——“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文将出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另一部分内容,即“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孰料小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作答,看似文不对题,实则没有歧义。小学生的纯真、淘气和异想天开,一览无遗。
例(15) 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有一种思念叫望眼欲穿,有一种白痴会把短信读完。
在特殊的时刻(如节日、生日、纪念日等),各种祝福信息层出不穷。接收者读到这样的信息时,很容易从它前半部分即铺垫部分的字里行间,推断出信息发送者所要表达的善意、友爱、祝福与关怀,因为在喜庆的语境下,这样理解最节省信息加工所付出的努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内心有一种正面的、温暖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在他受到最后的“迎面一击”时,才被证明是错误的、“自作多情”的。这再一次验证了运用关联理论对花园小径现象进行解释的合理性。
书面语借助语境突转实现花园小径幽默的前提是,避免读者打乱阅读顺序导致后一种语境率先映入眼帘,从而跳过最大关联直接达成最佳关联,这样就失去了幽默的意义。而口语中不存在这个问题——在最佳关联未出口之前,听者是一直蒙在鼓里的。因此,书面语中的花园小径幽默要特别注意版面设计。如上文所言,书面语越来越多地借助可视化手段来“误导”读者,强化铺垫,确保花园小径幽默的成功实现。如:
例(16)
图 2 微信朋友圈截图
此例中,语言和图片搭配,相得益彰。读者看到该图片时,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这辆醒目、拉风的红色豪车上——它的品牌、型号、外观、价位等。再结合下方的文字,读者会毫不费力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该动态的推送者刚刚购买了图中的豪车。可是读到“黄色”时,又不免产生疑问:“明明是红色的,会不会有笔误?”这时候再回头仔细查看图片,会发现角落里一辆不起眼的适合幼儿乘坐的小黄车,原来这才是信息推送者实际购买的“车”。从眉头紧蹙、百思不得其解,到恍然大悟、眉开眼笑,这个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们在处理花园小径幽默时的心理变化。
例(17) 一位肤色较深的小伙问大师:“大师,我长得这么帅,但是因为肤色的问题导致我的事业和人生屡屡受挫,我该怎么办?”大师拿出一个手电筒。小伙:“大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手电筒一样,拥有一个明亮的内心,发挥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人,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吗?”大师:“谁在跟我说话?”
此处花园小径幽默的形成,仅仅借助“拿出手电筒”这一肢体动作,而没有任何附加的、多余的语言,可谓无声胜有声。通常我们对大师的印象为:惜字如金,言简意赅,寓意深远,阐幽明微。当我们求助大师时,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吊足我们的胃口,使我们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所以,当大师拿出一个手电筒时,读者一定也像小伙一样,试图解读该行为的深层含义。这种联想是基于常识、毫不费力的最大关联。直到最后一句话的出现,读者才会发现,最初的理解行不通。此例的真实意图即最佳关联,只是为了再次强调小伙的肤色黑,以此博大家一笑。
3.3 花园小径幽默——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
有的花园小径幽默,以书面语的方式呈现,却需要相应的口语背景知识,才能将其正确解读。如:
例(18) Teacher: Glenn, how do you spell ‘crocodile’?
Glenn: K-R-O-K-O-D-I-A-L
Teacher: No, that’s wrong.
Glenn: Maybe it is wrong, but you asked me how I spell it.
老师欲考察学生的拼写:How do you spell ‘crocodile’,此句的重读和信息焦点应落在spell一词上,这是合乎英语朗读规律和语法规则的。而笑话的设计者巧妙地运用“本末倒置”的手法,将本该弱读的you一词作为该句的重心,引出了学生Glenn为自己的辩解,看似错误,实则合情合理。读者读到Maybe it is wrong, but...时,一定会产生疑问:“如此明显的错误,难道还有其他的解释吗?”直到句末最佳关联出现,读者回过头重新阅读第一句并将you一词重读时,才明白该句的笑点所在——机智幽默的Glenn,如此招人喜爱。再看整个笑话,暂时的歧义和理解的行不通,是因为读者容易按常规方式处理信息;经过信息再加工、付出额外的努力后,会发现整段话又是没有歧义的。
3.4 花园小径幽默——多种实现方式的结合
例(19) 老公鼻青眼肿地回到家。
老婆:咋了?咋成这样呢!
老公:中午吃饭得罪你爸了……
老婆:怎么回事?
老公:吃饭时,大家商量今年这不狗年嘛,每人都说一个带有“狗”字的成语,说不上就买单。轮到我说成语“狗仗人势”的时候,被饭噎着了,只讲了前三个字……
老婆:那不是很要命!
老公:这都不算啥!更要命的是,你爸追问我:“你是说我吗?”我这时才说出“势”……
此例中的花园小径幽默借助同音异义(“仗”音同“丈”)和断句(狗仗人——势),巧妙地设计语言,不仅让笑话里的老丈人误解,也让读者经过短暂的信息再加工后,充分领会到作者的用意,并为之开怀一笑。
4.0 结语
花园小径现象是人际交往(口头、书面、肢体语言等)过程中出现的局部的、暂时的歧义现象,对于该类句子的理解需要第二次解码。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人类认知倾向于先进行最大关联,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足够好的语境效果。受话人受认知经济原则的驱使,当他找到自认为最合适的解释时,就会停止进一步的推理活动,而满足于在那一刻所做出的解释。关联理论的核心即关联原则: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意味着该行为具有最佳关联性。在花园小径现象中,最大关联往往并非最佳关联。花园小径幽默就是在背景铺垫中先设计一个命题,诱导受话人根据认知语境去选择一个最大关联的解释;然后再引出一个与前命题相反或出乎意料的命题,打断受话人的推理思路,使其为了得到最佳关联不得不重新理解整个语篇的含义,幽默也就产生在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相互矛盾中(黄碧蓉,2007)。
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结合以相声、情景喜剧为代表的口语语料,以及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书面语语料,1)对比研究了英汉花园小径句的幽默效应,展示了两种语言在花园小径幽默话语上的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语言之间的共性;2)总结了花园小径幽默在不同语体中的实现方式,如口语中的同音异义、制造时间上的断句(停顿、打断、尾音延长等)、语境突转(最大关联在前,最佳关联在后,无乱序可能),书面语中的同形异义、制造空间上的断句(空格、换行、翻页等)、语境突转(有失败可能,即跳过最大关联、直接达成最佳关联),并特别介绍了书面语借助图像、标志、肢体语言等可视化手段来增强幽默效果这一显著特征;3)强调了花园小径幽默的实现方式有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或多种语体的结合。
目前,该领域还有许多值得深究的话题,如:关联理论解释花园小径现象是否存在缺陷?花园小径幽默还有哪些实现方式?不同语言在花园小径幽默方面存在哪些不同?等等。对于以上问题的探究,还有待学者们的共同努力。
[1] Bever, T. G.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J].CognitionandtheDevelopmentofLanguage, 1970, 279(362): 1-61.
[2] Dynel, M.HumorousGarden-paths:APragmatic-cognitiveStudy[M]. Newcastle upon Tyn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
[3] Frazier, L. & C. Clifton. Construal: Overview, motivation, and some new evidence[J].JournalofPsycholinguisticResearch, 1997, 26(3): 277-295.
[4] Frazier, L. & J. Ford. The sausage machine: A new two-stage parsing model[J].Cognition, 1978, 6(4): 291-325.
[5] Hirsch, G. Humor appreciation in the digital era[J].Lingua, 2017, 197: 123-140.
[6] Hockett, C. F. Jokes[A]. In M. E. Smith. (ed).StudiesinLinguisticsinHonorofGeorgeL.Trager[C]. The Hague: Mouton, 1972.153-178
[7] Kimball, J. Seven principles of surface structure parsing in natural language[J].Cognition, 1973, 2(1):15-47.
[8] Pritchett, B. L. Garden path phenomena and the grammatical basis of language processing[J].Language, 1988, 64(3): 539-576.
[9] Sperber, D. & 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86.
[10] Sperber, D. & 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95.
[11] Townsend, D. J. & T. G. Bever.SentenceComprehension:TheIntegrationofHabitsandRules[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1.
[12] Weinberg, A. Parameters in the theory of sentence processing: Minimal commitment theory goes east[J].JournalofPsycholinguisticResearch, 1993, 22(3): 339-364.
[13] Yamaguchi, H. How to pull strings with words: Deceptive violations in the garden-path joke[J].JournalofPragmatics, 1988, 12(3): 323-337.
[14] Yus, F. Humor and the search for relevance[J].JournalofPragmatics, 2003, 35(9): 1295-1331.
[15] 冯志伟. 花园幽径句的自动分析算法[J]. 当代语言学,2003, (4):339-349.
[16] 顾琦一,程秀苹.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花园路径句理解——与工作记忆容量和语言水平的相关研究[J]. 现代外语,2010,(3):297-304.
[17]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现代外语,1998,(3):93-108.
[18] 黄碧蓉. 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论阐释[J]. 外语研究,2007,(6):25-29.
[19] 蒋祖康. “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4):246-252.
[20] 刘国辉,石锡书. 花园幽径句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浅析[J]. 外语学刊,2005,(5):5-11.
[21] 石锡书. 花园幽径效应探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05,(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