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个角色,我们一起成长

2018-05-10

新校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导师学科老师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发展必须实行师生关系的角色重塑。

尤其是近年来,项目式学习备受追捧,打破了中式传统的学科化教学,以培养核心能力为教育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此背景下,老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教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

许萍老师在项目学习上非常执着而且专业。她提出,无论探究式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让学习更加深入,更加真实、自然地发生,让学生能够跨学科发展他的核心能力。

许老师曾在国外见到过这样的场景:老师让学生建造一个人体内脏主题的游乐场,包括人体的所有器官,比如胃的形状、大肠的形状、心脏的形状……学生会自己设计在哪里搭建一个过山车,在哪里搭建一个滑梯,整个游乐场建造好了,人体结构就清楚了,而且还发展了综合能力。

你说这是我们常见的生物课吗?那生物课呢?

四小从2013年就开始项目学习的探索性实践,现在已经建立起比较丰富的项目学习资料库,并且具备成熟的项目学习操作流程。比如桥、太阳能房屋、小社区大世界、飞行俱乐部、小小创客家、小小慈善家、观鸟活动……

一座“桥”的魔力

2014年,四小联合美国的一所项目学习名校,与其他全国课改联盟学校一起,共同展开了“桥”的项目学习。分别设置了“艺术的桥”“心灵的桥”“沟通的桥”等10个相关主题。每个教师作为导师,带10个左右的孩子共同研究项目,家长也参与到项目研究之中,记录孩子的发现以及帮助处理突发情况。

“桥”项目承重大赛

“桥”项目博物馆

1月,老师们根据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视觉、动手操作、音乐韵律等领域,研制《桥项目学习单》,设计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例如动手操作维度,学习单提供了四个水平的选择:一张A4纸能承受一瓶矿泉水吗?请记录你的活动过程;用访谈、调查、搜索等形式了解一座桥的建筑构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经历;仿造一座身边的桥梁,材料和方法不限,记录自己的活动经历,提供桥梁模型;进行项目招标,提供桥梁设计方案和工程预算,比如:“你能建造四小东西门的连接悬空廊桥吗?”

2~5月,学生根据选择自主开展学习。

6月的“桥”学习周,是自主学习后的展示与评价。“桥”的项目学习包括5个内容:

创意的桥——桥的博物馆,从策划、设计到评价,31个班级的同学们在体验中、参与中进行了学习;

韵律的桥——Dance大赛,运动员们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工作人员们积累着交往经验,不断体验和增强责任意识;

艺术的桥——“我型我塑”泥塑创意大赛,人人动手参与,分享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沟通的桥——慈善义卖活动,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友好地与人交往;

神奇的桥——纸桥承重大赛,充满着乐趣和探索的气息。

可贵的是,在“桥”项目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一位老师都是导师,每一位家长都参与评价。学生、教师、家长,在项目学习的经历中,建立了默契的理解:

生活中没有一个问题的解决依靠的是单一学科的知识,项目学习为多学科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渠道,帮助学生建立多领域能力的关联,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启发学生用多元的策略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的“自组织”方式,则鼓励学生主动为自己提出挑战。

“桥”项目学习表

职业体验项目表

职业体验周学习研究流程图

除此之外,“桥”项目软化了学科界限,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也打破了传统的40分钟课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形成师生间的良好对话。

体验不一样的身份

2015年5月,六年级的同学即将毕业,他们希望能发起一个特别的项目,让自己在学校从事一份工作,把学校变成“职业体验中心”,也将这个项目作为献给母校的毕业礼物。

他们将对职业体验的兴趣和回馈母校的心意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了策划团队,并邀请大队辅导员许萍老师和六年级任全红老师参与讨论。

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的创意经过了规划、设计,得到完美的呈现:他们确立出小厨师、小保安、教师助理、小校医、校长助理等10多个岗位,并且采取“邀请函”的方式,诚挚地聘请课程导师。

在导师的启发下采用流程图的形式,将岗位宣讲、岗前培训、竞聘上岗、岗位职责的操作步骤明晰,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每天的职业体验反思。

职业体验的效果评价,拟定为“学生自评、家长感言、导师点赞”三部分,量化学生绩效的同时,用主观的描述性语言将学生的贡献记录下来。

四小不仅非常善于运用校内的资源,对于校外资源的整合同样重视。

2015年,百度公司找到四小合作,想要在学校做客户调研,帮助他们完善“作业帮”的APP。四小的老师很有学习意识和课题设计意识,就提出了一个合作方式:

让四小的学生到百度公司去真正成为一个项目经理、项目工程师、产品工程师等,来共同参与APP的产品设计,同时与学校的项目学习整合起来。四小与百度公司一拍即合,立即就开始着手项目设计。

一位音乐老师对此很感兴趣,并且非常善于沟通,担任了该项目的导师。他和百度公司的沟通特别畅快,团队招募也有序地进行。

音乐、体育、英语……不同学科的老师聚集在一起,打破了过往学科间的界限,很快就和孩子们一起建立小组合作协议、项目工具、项目进程表、项目课程表、项目结果评价等等。

这个过程,在产品经理体验中,学生要制作标书、产品调研、问卷调查、管理团队……学生给了老师很多灵感,老师再把这个灵感运用于设计中,是非常好的师生互动。

各种各样的学生“自组织”,能够渐渐构成常态的学生参与方式。最值得欣赏的是教师观念的发展:从“乱了,管不住怎么办”“尝试给孩子们机会”到“我们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在课堂内外持续学习的热情和意志。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让身体和情感安全、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喜悦与动机,这是教师的责任,而不是学科教学的附属品。

儿童发起的过程强调学生策划、学生推进、学生领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必要的支持。正如“职业体验周”的发起、百度APP的体验,学生参与的界面多了,老师会看到他的多样性,不会再用一个学科的表现对其进行片面评估。学生被老师“看见”,就会有成就感,进而主动和老师成为伙伴关系。

孩子的快速成长,促使老师也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不断地汲取、学习。师生角色的转换,无形中让两者成了紧密相连的学习共同体。

项目式学习的思维,已经深入了四小的教学理念,不仅学校每年的“六一周”会定期举行项目式学习活动,老师也开始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教学。

猜你喜欢

导师学科老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V eraW an g
导师榜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