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发热包隔药灸对小儿慢性腹泻患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

2018-05-10周小斌陈小波罗娟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灸法小儿患儿

周小斌陈小波*罗娟娟

(1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江西 赣州 341000;2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江西 赣州 341000)

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CDD) 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以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疾病,是儿童常见病,也是小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慢性腹泻病病程长,治愈困难,明显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迫切需要对该病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隔药灸属于中医灸法治疗的一种,其同时具有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间隔药物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灸法能治疗辨证属脾胃虚弱、阳虚气虚型的腹泻,灸法治疗腹泻在我国有悠久的临床实践历史。但是,对小儿进行灸法操作难度大,安全性差,容易烫伤。我们结合小儿治疗的特点,改良了隔药灸的热源,使用自发热包作为热源进行隔药灸操作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本研究通过观察自发热包隔药灸对小儿慢性腹泻病患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小儿慢性腹泻病患者48例。患儿男23例,女25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2岁,平均(52±2.4) 月;病程2~6个月,平均 (2.6±0.5) 月。大便次数5次/d以上(平均7.5±2.2次/d)。按照就诊日期与就诊ID号相加取后两位数,对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隔药灸组、对照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大便次数、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我国卫生部1992年发布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关于慢性腹泻病的诊断标准确定患者:大便性状改变或大便次数增多,即排便量超过10 g/(千克体重·d)、粪便含水量超过80%、次数超过3次/d的其中之一,则诊断为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病。

1.3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腹泻病诊断标准,且近2周内未进行其他治疗的患儿;患儿家属同意入组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大便常规示脓球菌阳性患者;合并有消化系统其它疾病的患者;有严重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有皮肤病或皮肤过敏病史者;不能按疗程完成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隔药灸组 予自发热包隔药灸治疗。治疗方法:患儿仰卧位,在自发热包上放置药饼,贴于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以医用透明胶布固定,保留8 h。治疗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隔药灸药饼制作方法:桂皮90 g,白芥子90 g,车前子120 g,白术90 g,木香60 g。打粉混匀,治疗时取药粉5 g以适量姜汁调和制成间隔药饼。隔药灸所用自发热包(新疆古纳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乌药监械(准) 字2014第1360052号) 主要成分:硅藻土、还原铁粉、焦炭、盐。规格:30 mm×25 mm。性能指标:自发热包接触空气后发热时间>6 h,温度稳定范围:48~53℃。

1.5.2 对照组 治疗方案根据慢性腹泻病治疗指导原则,予以下治疗:蒙脱石混悬液(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0030862H4),服用方法:1岁以下每次10 mL,每日3次;1~2岁,每次10~20 mL,每日3次;2岁以上,每次20~30 mL,每日3次,餐前0.5 h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00220307)服用方法:2岁以下儿童,每次1袋(1 g),1日2次;2岁以上儿童,每次2袋(2 g),每日2次,温水冲服。2组患儿均暂停添加新辅食,根据病情予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补液等支持治疗[2]。2组患者均在治疗15 d后评定疗效。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对小儿慢性腹泻病治疗效果的评定: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2次/d),无全身症状为治愈;大便成型、次数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为无效。

1.6.2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检测 检测2组患儿疗程前后粪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6.3 细胞免疫水平测定 检测2组患儿疗程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以及CD4+/CD8+比值,采用荧光免疫标记法检测。

1.7 安全性分析 记录2组患儿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包括烫伤、皮肤过敏。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6.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隔药灸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χ2=3.24,P<0.05,有显著性差异。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细胞免疫水平比较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前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比较,t=1.09;CD3+比较,t=1.13;CD4+/CD8+比较,t=1.28,均P>0.05。2组疗程结束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比较,t=4.28;CD3+比较,t=3.54;CD4+/CD8+比较,t=3.76,均P<0.05。提示2组指标均有改善,隔药灸组对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程度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SigA及细胞免疫水平比较 ±s)

表2 2组SigA及细胞免疫水平比较 ±s)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igA(mg/mL)隔药灸组 24 治疗前 303.37±27.75 CD3+(%) CD4+/CD8+53.61±5.25 0.83±0.11治疗后 209.24±20.581) 65.73±4.961) 1.59±0.121)对照组 24 治疗前 304.32±26.36 53.57±5.34 0.82±0.21治疗后 249.26±19.42 61.61±5.02 1.14±0.23

2.3 安全性评价 隔药灸组共4例出现施灸部位皮肤潮红,考虑为灸法致轻度烫伤,减少敷贴时间后即好转。无皮肤破损、过敏病例。

4 讨论

目前认为,感染、过敏、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小肠组织异常及吸收机制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微量元素锌缺乏、营养不良均可能与慢性腹泻病因相关[3]。研究表明,肠功能紊乱性机制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如:乳糖酶缺乏时,未被小肠消化吸收的乳糖到达大肠后可转变成短链有机酸,导致肠腔渗透性增加,引起渗透性腹泻[4]。肠道的正常运动方式改变,肠蠕动加速,肠内容物过快通过肠腔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导致腹泻[5]。

隔药灸是中医灸法治疗的一种,它同时具有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间隔药物的药物疗效。中医理论认为,灸法能治疗虚寒、里虚陷下诸候,辨证包括属脾胃虚弱、阳虚气虚型的腹泻[6-7]。隔药灸治疗慢性腹泻具有较好疗效,其机理可能与调节肠功能紊乱有关[8-9],隔药灸属于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主要外治方法之一[10]。本研究选取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行隔药灸治疗。中脘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气海为补气要穴,具有升阳提气、扶正补虚的作用;关元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是治疗元气亏损的要穴,三穴共奏化湿止泻、益气扶正之效。间隔中药由桂皮、白芥子、车前子、白术、木香组成,以姜汁为引药。桂皮有补火助阳、散寒温经的功效;白芥子功效利气豁痰,除寒暖中;车前子功效利湿止泻;白术、木香理气健脾,燥湿止泻;生姜温中散寒,为引药[11-12],选方符合中医治疗辨证属脾胃虚弱、阳虚气虚型腹泻的治则。

本研究中,隔药灸组治愈率50%、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37.5%,隔药灸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隔药灸治疗组治疗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8+比值大于对照组(均P<0.05)。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反映体液免疫功能的指标,该项指标升高与肠道内炎性反应及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13-14]。判断细胞免疫水平较准确的方法是T细胞亚群测定,CD3+、CD4+、CD8+在体内处于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15],CD3+(%) 和CD4+/CD8+是体现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CD3+(%) 下降或CD4+/CD8+比值下降提示人体细胞免疫紊乱,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慢性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16]。本研究结果显示,隔药灸组和对照组的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指标均有改善,隔药灸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的临床疗效与实验室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均显示,自发热包隔药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本研究表明,自发热包隔药灸对小儿慢性腹泻病患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细胞免疫水平具有良性影响,临床疗效较好,可为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方鹤松,魏永毓,段恕成,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实用儿科杂志,1998,3(6):381.

[2]王卫平.儿科学[M].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26.

[3]王琚.儿童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病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236.

[4]Santos N,Hoshino Y.Global distribution of rotavirus serotypes genotypes and its iml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an effective rotavirus vaccine[J].RevMed Virol,2005,15(1):29-56.

[5]Ball JM,Mitchell DM,Gibbons TF.Rotavirus NSP4:a multifunctional viral enterotoxin[J].Viral Immunol,2005,18(1):27-40.

[6]孙国杰.针灸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7-249.

[7]王晓燕.隔药饼灸对虚寒胃痛和脾虚泄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11):756-758.

[8]吕霜,杨燕,盛燕,等.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类文献的相关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29(9):657.

[9]陈小波,罗娟娟.隔药灸与西药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2):847.

[10]张鑫,杨维华.外治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6):34-36.

[1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年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847.

[12]钟赣生.中药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3-548.

[13]农少云,杨晓泉,梁娟英,等.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8):2280.

[14]Mehal JM,Esposito DH,Holman RC,et al.Risk fators for diarrhea-associated infant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2005-2007[J].Pediatr Infect Disease,2012,31(7):717-721.

[15]邱海波,伍小军,周志伟,等.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09,30(3):447-449.

[16]邵仲达,张小平.肠功能障碍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J].疑难病杂志,2010,9(3):243-245.

猜你喜欢

灸法小儿患儿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