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传媒集团平台融合创新探析

2018-05-10杨青山

传媒 2018年8期
关键词:成都融合发展

文/杨青山

笔者通过对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获得的成功,从侧面解读成都传媒集团在媒体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据此提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继续打造强力品牌”“制定和完善集团新媒体发展规划,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新媒体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等平台融合今后应继续坚持和发展的方向。

基于成都传媒集团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其新媒体平台融合创新的研究,通过对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获得的成功,从侧面解读成都传媒集团在媒体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据此提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继续打造强力品牌”“制定和完善集团新媒体发展规划,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新媒体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等平台融合今后应继续坚持和发展的方向。

成都传媒集团基本情况

成都传媒集团(CMG)成立于2006年11月28日,是顺应媒体融合大势的产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传媒集团已建成拥有5报6刊,14个网站,14个客户端,40个微博,60个微信,60座党报电子阅报屏,314座户外广告大牌,1138辆成都公交车身、1525座成都公交候车亭、3115个武汉公交广告牌、覆盖成都现有4条地铁线路的形态丰富的传播平台融合发展格局。2017年,成都传媒集团资产规模131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连续5年位居全国新闻报刊出版集团前3位,在职员工9100余人;旗下拥有数家产业单位,广泛涉足广告、发行、印务、影视、演艺、音乐、文化园区、动漫、游戏、会展、教育、酒店等多元领域。

近年来,成都传媒集团紧跟新时代科技革命的步伐,适应“万物皆媒体”的新潮流,在2017年12月26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获颁“新华社现场云2017年度创新策划特别奖”。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人民网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近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日报》综合影响力在副省级城市党报中位居前列;《成都商报》在中国西部传播影响力第一;《每日经济新闻》新媒体系列产品影响力在全国财经类报纸中排名第一;全搜索新闻网站综合传播力居城市网站排名第三,被国家网信办列入网络信息稿源白名单;《成都晚报》创办公益媒体开全国报纸转型先河;公交传媒、地铁传媒覆盖出行人流量日均280万人次。

作为一家媒体资源极其丰富的、传播力和新旧媒体融合力较强的综合型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在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原成都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主要构建了以下两大板块。

其一,新闻媒体方阵。包括5张报纸(《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新城快报》《每日经济新闻》),6本期刊(《先锋党刊》《居周刊》《看历史》《时代教育》《Hello Chengdu》《天府文化》),1家综合图书出版单位(成都时代出版社),1家城市新闻门户网站(成都全搜索新闻网),4家渠道媒体公司(地铁传媒、公交传媒、博瑞广告、博瑞眼界)。其中,2014年恢复党刊出版的《先锋》杂志在2017年6月28日荣获“全国城市十佳党刊”称号。

其二,产业经营集群。包括新闻实业、传媒文化投资、博瑞传播、新东方展览、新闻培训中心以及先锋影视等产业单位。其中,博瑞传播(SH600880)为上交所挂牌上市公司。

成都传媒集团的成立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行业、资源分散走向资源整合的尝试转型、突破转型和成功转型的重大实践探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平台融合创新实例概述

实现媒体融合,必须立足于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利用现代新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扩展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信息的综合化管理和运用。成都传媒集团依托原有的《成都日报》和成都广播电视台的综合影响力,开辟出了许多优秀报刊、新闻网站,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传播路径,积极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闻传播体系。

从目前成都传媒集团的发展来看,旗下的诸多报刊在当地甚至是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些报刊均在集团融合创新模式的指导之下,利用多种平台传播实时信息,主动拥抱新技术、新趋势,如《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等,笔者将以这两种报刊网站以及所涵盖的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为基础,作为成都传媒集团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的实例进行分析。

《成都商报》发展简介。《成都商报》创刊于1994年元旦,在创新新闻理念、跨界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均引领行业之先。创刊20多年来,《成都商报》突破了单一的报纸形态,成为多媒、多元、多产的综合传播引擎,相比于同属集团旗下的其他的报纸,《成都商报》在发行量和阅读量上均排第一名。目前,该报日发行量在62万份左右,在中国西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第一,是移动传播影响力在全国报纸中排名第八、都市报中排名第二的都市类报纸。

除纸媒和电子报之外,《成都商报》拥有可观的新浪微博粉丝量和客户端下载量。目前《成都商报》认证的官方新浪微博粉丝量已突破1040万,新浪微博数为105214条,对其微博进行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每日的原创微博在5条以上,转发微博的信息质量也很高,多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重大事件以及备受欢迎的吃喝玩乐的资讯等。其在非主流的腾讯微博也有115万多的关注度,广播条数45000余条。其新闻客户端的下载量近万次,从都市类报纸以及信息交互传播发达的今天来看,是一个很不错的下载量。笔者也有幸成为其第1505774个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者。

《成都商报》在微信平台和客户端以及微博中均开设了与读者的互动渠道,使报社通过读者的反馈,及时迅速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内容选择等关键的信息,以便根据读者需求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成都商报》是集团旗下的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同时也是集团进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笔者通过对该报新闻客户端的研究发现,该客户端与众不同,其页面的设计和内容的架构给用户一种活跃的感觉,一改以往的死气沉沉,将吃喝玩乐、信息资讯、活动福利、投诉互助等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很符合所处中心城市的发展特点:一是吃喝玩乐。客户端设置的“爱上钓鱼”“成都伙食”“成都出发”“跑步”等栏目充分体现了成都当地的文化特色,提供诸多的旅游出行、健康安全等资讯内容,且摆放位置显眼,受众需求定位精准。二是投诉互助。这是为数不多的关注社会人情冷暖的栏目,有寻人信息,各种社会危害社会利益的投诉帮助。看似小小的栏目充分体现了《成都商报》立足于成都的发展实际,切实从市民本身的角度出发,在为市民提供信息传播服务的同时,还承担起了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社会平台作用。三是活动福利。音乐演出、电影提前看、名家书法展等等内容的设置,也更贴近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于不同用户的需求,在提升客户端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便民的渠道。

《每日经济新闻》发展简介。《每日经济新闻》创刊于2004年12月,是国内三大主流财经媒体之一。自2008年5月全新改版后,致力于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如今已从单张报纸拓展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全媒体之一,全媒体用户达4000万+,分布于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旗下拥有《每日经济新闻》报纸、每经网(www.nbd.com.cn)及每经英文网(www.nbdpress.com)、每经APP、每经官方微信及细分行业微信矩阵、每经官方微博及细分行业微博矩阵、海外新闻平台等7大核心产品,每经研究院、每经智库、每经会、每经IMC、企业推广平台“云网客”等5大智略平台。

2017年以来,《每日经济新闻》先后获得美通社“2017最佳影响力媒体奖”、新浪财经“最具影响力财经新媒体”奖等各类新媒体奖项14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两微一端一站”的综合影响力在国内主流财经媒体中位居第一位。目前,每日经济新闻APP5.0版本已全新上线,新增现场秀等多个重要功能。

在微博开始勃兴的2009年,《每日经济新闻》即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保持了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极度敏感。目前,《每日经济新闻》位居新浪财经类微博账号粉丝量第一,其认证的官方新浪微博粉丝量达到惊人的3030余万人次,发布的新浪微博数达157083条。

2017年,视频内容成为自媒体争相抢占关注的焦点,《每日经济新闻》也不甘人后,与新浪微博强强联合,充分利用自身在财经类视频内容资源、专业化原创视频团队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了国内第一个财经领域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产品)机构,同时也开创了主流财经媒体投入MCN事业的先例,其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满足年轻群体个性化“口味”。据新浪微博的官方数据,《每日经济新闻》官方微博的粉丝以占粉丝量86.72%的“80后”年轻人为主。用户的年轻化,为其内容的制作发布提供了方向,也是其不断革新呈现方式的动力。针对年轻用户群体独到的个性化需求,《每日经济新闻》官方微博生产了大量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内容,吸引了众多年轻财经爱好者的关注、转发、评论。二是专业化的原创内容制作团队。《每日经济新闻》拥有一支超过300人的专业财经记者队伍,人人都是微博原创内容制作发布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他们在财经领域各个行业的埋头“攻坚”,源源不断为用户提供原创性、专业化水准的财经新闻报道。三是“我在现场”的意识。《每日经济新闻》官方微博内容的制作发布,除讲求原创、快捷、高效外,还十分强调“我在现场”的意识。当很多重大财经新闻事件发生时,别人还在路上,《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已经在做现场直播报道了。

《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成功原因探析。第一,集团化运作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一是成都传媒集团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作为成都传媒集团的前身,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广播电视台均属于传统媒体,在2006年实施重组之后,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持续深入地蚕食着传统媒体的舆论领地和话语权,媒介公信力逐渐丧失。对此,成都传媒集团深刻认识到要在移动传播时代把握信息传输渠道的变化,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力、媒介公信力的建设,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引进新媒体技术,紧扣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制订出台多项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宏观政策(如2014年出台的“4311”战略),抓住有利时机抢占市场,积极建设天府成都的新闻舆论引导和城市营销的主阵地和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的主力军。二是充分发挥集团的媒介资源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是当下开展新媒体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单一的媒介资源无法形成联动效应。试想,如果报社不改变思路,不依赖于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势,仅仅依靠传统媒体时代遗留的用户群和少量的广告客户优势等少量资源,就不会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获得长足的发展,微博微信粉丝量破百万将是天方夜谭。报业集团化,就是为了避免重复投入和打破数据运用壁垒,建设数据中心就需要由集团层面来整合和统筹内容资源、用户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集中资源优势,实现规模化的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三是集团媒介信息传输渠道的融合。“内容为王”并不总是“王道”,优质的原创内容需要快速、准确、及时、有效的传输平台送达目标用户。《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通过开发APP新闻客户端,运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向广大的用户群推介自身的原创内容。换句话说,成都传媒集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网络资源平台,很好地展现了自身的原创内容发展优势。四是集团给予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资金支持。2016年,成都传媒集团投资3600万元,成立了由《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和博瑞投资公司组建了技术团队做数据中心建设的研究。

第二,内容匹配为王,实现定制化的个性需求。如今,用户接触新闻信息的渠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内容碎片化,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是特定的、个性化的,因此,媒体传播的内容和个人需求相匹配才是最重要的,是谓内容匹配为王。目前,成都传媒集团开始建设并运作属于集团自己的数字化采编中心和大数据中心,通过对用户新闻链接点击量、阅读量等数据的比对和研究,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并采用双向互动模式,在提供分众化和互动化的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挖掘新的客户需求。

第三,深耕专业领域拳头产品,善于制造“爆款”话题。《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均有专业的内容生产制作团队,在提供日常新闻资讯的同时,着力打造自己的原创拳头产品,并充分整合利用信息发布平台资源优势,尤其通过“两微一端一站”吸引广大受众关注、讨论,使之不断发酵,成为“爆款”话题。

《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成都传媒集团来说,新媒体是促进今后旗下所有传媒企业持续发展的“方向标”,也为日渐被人所遗忘的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新媒体中心的建设,改变了媒体内容生产格局和传播格局,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当中,二者展现了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等新媒体平台的特点。第一,均是集团品牌运作和影响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二者隶属于成都传媒集团,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集团的声誉和品牌影响力。通过“两微一端”等多方位的新媒体平台,不仅丰富了信息发布渠道,整合了集团优势资源,还能贴近用户、留住用户,并增强了媒体的营销功能,使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进而扩大了集团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二,体现了成都传媒集团实施新媒体发展战略的态度。成都传媒集团进行新媒体转型并非心血来潮之举,经过周密谋划和全方位的产业布局,短短几年时间,其时政类新闻用户1400万、生活服务类用户1200万、财经资讯类用户3000万、数字娱乐类用户1.5亿。这说明成都传媒集团的新媒体转型不是简单的挂在嘴边,而是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第三,净化了新媒体平台的页面。页面布局直观,这是二者新媒体平台建设的一大优点,除了本身所设置的栏目外,很少有软文、植入式广告的踪影,这为用户迅速准确找到所需信息节省了时间,同时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前面的介绍中,提到了关于集团下属网站、微信、微博以及客户端的诸多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都传媒集团的庞大产业群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新媒体数量多而杂,缺乏发展的重点,缺少“领头羊”级别的新媒体平台。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内部资源的共享与运用。

成都传媒集团进一步深化媒体平台融合创新的建议

成都传媒集团在深化媒体平台融合创新的探索已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深化融合创新就是一个大课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浅见,供参考。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继续打造强力品牌。对于成都传媒集团来说,主流新媒体平台的开通并不意味着向新媒体转型已经实现,从媒体融合的过程来看,这只是一个开端,后面的路还很长。集团应健全媒体融合发展组织保障,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领导管理体系,实现集团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整体化、现代化。成都传媒集团必须依托现有的资源,构建媒体融合发展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整合集团新媒体发展资源,组建新媒体发展公司,落实发展的重点,突破发展的难点,鼓励下属各新闻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创新力度,开发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有利于公司品牌建设的新媒体项目。集团应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先期扶持集团内部发展潜力较大的报刊,树立旗下子品牌发展优势,继而实现品牌发展的联动效应。

此外,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必须树立抢占市场先机的意识,依托专业的活动策划队伍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继续策划执行全球全国性重大文创活动,提高市场营销和产品推介能力,做大做强自身品牌。

制定和完善集团新媒体发展规划,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成都传媒集团在大方向上的发展必须坚持全力推进媒体融合整体发展,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集团应继续从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构建现代化资本运作、传媒产业发展融资新渠道,实现集团资源共享、立体化的内容生产流程,实现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还应继续鼓励和支持报刊品牌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的具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双重性质的社交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支持,挖掘用户的具体需求,实现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无缝对接。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新媒体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新媒体复合型人才是决定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成都传媒集团须立足集团发展的要求,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别是新闻信息的数字化采写编评摄人才、视频数据新闻制作发布人才、资本运作人才等。利用集团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以效率优先、多劳多得为原则的薪酬激励、分配体系;同时,建立以市场、工作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成都传媒集团平台融合创新发展在西南地区最大中心城市的成功,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笔者深知,以一种宏观的发展视角去诠释成都传媒集团的媒体平台融合创新,会使本文略显空洞,遂选取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作为成都传媒集团新媒体平台融合创新的实例进行剖析,力图从其旗下子品牌的发展当中寻找集团融合创新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报刊媒体发展的视角去审视成都传媒集团的融合创新方式,显然有所欠缺,媒体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对于集团来说,媒体融合之路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今后媒体融合之路也将伴随着各种挫折与坎坷,这也是成都传媒集团今后必须要面对的媒体融合困境。

猜你喜欢

成都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