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志:传播方志文化的有效路径
——以《中国影像方志》为例

2018-05-10姚永明

传媒 2018年8期
关键词:方志纪录片文化

文/姚永明

经过历史的积累和发展,方志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在追古溯今、孕育人文、凸显地方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方志文化的有效传播,让方志文化活起来,让观众从中得到新知新悟,如何让地方传闻成为众所周知的民族故事,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与思考。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影像方志》大型纪录片,主要以地方志为依据进行改编拍摄,每一集时长为40分钟左右,形式新颖、内容精美、内涵丰厚,一经播出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截至2017年12月底,节目在全网播放次数超过2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1亿。节目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段,为观众打造了一部认识中国地方社会的影像百科,成为方志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盛世修志,记录时代变迁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我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先读当地的《地方志》,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血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我国很早就形成了用地方志记录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民情的体制和文化。盛世修志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地方志作为一种记录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每隔几十年,地方都会开展地方志续修工作,用以及时记录地方的时代变化。

《中国影像方志》在党的十九大成功召开之际,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关键节点,以我国2300多个县作为拍摄对象,旨在全方位记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真实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壮举,通过各地的发展演变和改革成就,弘扬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节目将特色鲜明、内涵独特的地方县市用影像的方式记录成册,并将其汇聚成了一个迈向新时代的完整形象,在多元终端、移动技术、开放传播的背景下,让方志文化传播到了最广泛的群众当中,为方志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纪录片选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以史实为基础,以故事化呈现地方特色

一个县城,对于有着广袤地域的中国来讲只是一个小点般的存在,但对于《中国影像方志》项目团队来讲,要想在短短40分钟内阐述清楚其五千年的发展史,厘清其历史脉络,考验的是创作者的历史观,对不同县城独特个性的呈现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为了确保节目的严谨性,充分体现其历史价值,创作团队在策划选题阶段,坚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与相关领域专家小组密切合作,坚守历史阵地,用辩证的眼光、严格的标准进行筛选。节目中出现的人物基本是当代历史的见证者,每期节目的文稿都会邀请专家进行审核,所有人都带着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之中,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而且是对后代子孙的负责。

同时,节目每期拍摄之前都要进行踩点,并力求搞清楚所要拍摄的县市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色,以及在历史中该县市还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该县市在改革大潮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客观叙事,而且要学会讲故事,在对历史的解读中寻求其背后的独特性。这样节目的主题和架构就逐步形成了。

此外,节目一直强调讲故事的生动语态,追求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曲折性、细节化呈现。简单来讲,在节目策划选题阶段,重点考虑的是,所选用的故事是否可以为观众提供新鲜信息,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重要的社会意义以及典型的时代内涵,能不能有效调动起受众的积极性。而在此过程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处理好集与集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一条主线,并用其架构全篇结构,确保整部纪录片的完整性。对于那些含混不清的信息,导演们会进行反复核查,如陕西洋县在地方群众眼中就是蔡伦的故里,这个说法正确吗?有哪些文献或文物能够证实这一说法?为此,每一位编导的手头都有重要的史学著作,如《史记》《后汉书》《二十四史》等,以便能够随时查阅相关知识,确保史料严谨与真实。导演们在创作时,要不断地去寻找、挖掘、查阅、问询,利用各种手段去收集相关史料,搜索相关线索,同时还要真正去思考、去架构、去设计,用生动的故事架构个性的地方文化。

灵活创新,拓展文化传承路径

有别于影视剧的故事创作,纪录片必须要真实客观地记录对象,这就限制了镜头的使用空间,为其拍摄带来了许多不便。为此,创作团队需要灵活应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大胆创新,在确保纪录片主题和方向不变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创新元素,以增强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浙江卷·峡州篇》的拍摄过程中,恰好遇到了当地的洪涝灾害,为了确保拍摄进度的正常进行,同时为了等待天气的好转,节目组临时决定先拍摄市区内的镜头,并对原定的许多室内场景做出了调整,创造性地融入了“江南烟雨”这一元素,成为这一期节目的一大亮点;在进行《山东卷·长岛篇》拍摄时,摄制组多次因天气原因被困在海岛上,长期的海上作业让许多摄制组成员不得不忍受晕船的痛苦,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止拍摄任务的高效完成。正因为节目创作团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出色的策划能力,才确保了该纪录片的优质性,并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可以说,节目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以地方志为根本依据,采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深奥难懂的地方志用影像艺术进行具象化、艺术化表达,创新背后是文化传承之“志”,而这一价值定位与诉求,不仅有效提高了节目的文化品格,而且拓展了地方文化传承的发展路径。

激发情感共鸣,透视民族精神

《中国影像方志》以局部折射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从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角度,深刻解读中国文化,从生动传奇的地方故事,展现特色风土人情,彰显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节目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在勾起思乡之愁的同时,引导受众思考个人、家乡、民族与国家的命运走向,充分发挥其人文教化作用。

例如,在《浙江卷·安吉篇》中,主角不再是人们所熟知的安吉白茶,而是略显生疏的安吉大竹海,无论是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是关云长的“宁可玉碎而不改其白”,或是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些流淌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血液,在片中都通过影像和情节丰满的故事进行了全面呈现。而在人物选取方面,创作团队选择生于安吉的现代书画大家吴昌硕作为代表性人物。文弱书生吴昌硕,既能够将竹子画得栩栩如生,又能够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不顾个人性命赶赴战场,人们看到了战争时期保家卫国、和平时期守护故土的吴昌硕,更深入了解了人杰地灵的安吉,人物故事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令许多观众深受启发。

结语

近年来,以《中国诗词大会》等为代表的现象级文化节目,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与认可,可见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渴求,而这恰好又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相呼应。《中国影像方志》的出现,强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大众传媒的深度整合,才能创造出既有文化厚度,又有艺术价值的纪录片新篇章。

猜你喜欢

方志纪录片文化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