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防范护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应用

2018-05-10何旗群吴凤菊曾灵芝吴宗波

天津护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血源性针头医务人员

何旗群 齐 辉 吴凤菊 曾灵芝 吴宗波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2)

针刺伤是指被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针头扎伤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1],是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2]。护生初次临床实习,频繁接触各种注射针头,但又缺乏针刺伤防范知识和操作规范,导致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率高。我院于2016年1月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即将计划(P)、实施(D)、检查(C)、行动(A)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管理体系应用于护生针刺伤的防范中,提高护生对针刺伤防范知识与操作规范的掌握,降低护生针刺伤发生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5年和2016年实习护生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2015年实习护生83人,均为女性,本科生3人,大专生61人,中专生19人,年龄16~24岁;2016年实习护生103人,男性2人,女性101人,本科生1人,大专生58人,中专生44人,年龄16~25岁。两组护生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计划(Plan) 现状分析:调查 2015年护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情况,2015年实习护生83人,发生针刺伤13例,发生率为15.66%,发生类型均属拔针后处置针头操作行为不规范致针刺伤。原因分析:应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原因,确立问题,①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虽已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但存在课时少,与临床实践联系差等缺陷[3],护生对针刺伤防范知识与操作规范认识仍不足;②护生到临床实习,医院职业防护教育仅有一次岗前集中理论培训,形式单一,效果不佳,护生依然缺乏防范针刺伤操作行为规范知识与技能;③护生发生针刺伤环节多在注射或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处置针头操作不规范所致,如注射完毕拔针后双手回套针帽、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持针双手相向(一手在上,一手在下)插入输液器的墨菲氏管等。制定方案,确定目标:防范护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降低发生率。

1.2.2 实施(Do) ①加强护生针刺伤防范知识教育培训,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护生上岗前、入科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科室分别对护生进行职业安全防护与针刺伤防范知识教育,提高护生对针刺伤防范知识的认识与重视;组织护生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科室有关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学习,加深与拓宽护生防范针刺伤知识面,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落实防范措施。②改进护生职业安全防护岗前培训形式,推行护生岗前理论培训+防范针刺伤操作行为规范培训,提高护生对防范针刺伤相关知识与操作行为规范的掌握,有效提升防范能力。③针对护生发生针刺伤多在拔针后处置针头操作不规范此环节,依据《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图解》[4]、《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2]、《临床护理实践指南》[5]、《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6]、《安全输液百问百答》[7]等,制定《针刺伤的预防措施》:落实标准预防;执行安全注射,尽量选择安全器具;操作前评估患者,如不能配合操作应通过家属或其他医务人员协助完成本次操作;操作前评估工作环境,保证有足够的光线与空间来执行操作和处置针头;操作前做好宣教,告知患者操作中避免任何突然移动,以免造成医务人员针刺伤;使用非安全注射器具,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必须回套应采取单手技术或固定装置回套针帽;禁止用持针器或止血钳弯曲、折断已使用的针头;禁止手工拔除或分离已使用的针头,应将针头与注射器作为一个整体丢弃于利器盒内,必须分离针头,应使用持针器或止血钳拆卸针头丢弃于利器盒内;禁止徒手处置溢出利器盒或掉地的针头,应使用镊子或夹子安全拾起放入利器盒内,利器盒符合要求,位置确定,如可移动,应尽量靠近使用点,以便立即处置利器;移动注射器和针头时,针尖不能指向他人,任何时候保持双手和身体在针头之后。制定《护生防范针刺伤操作行为规范》6个操作项目:血标本采集后(包括血培养、血气分析等标本采集)针头处置行为规范;注射后(包括皮内、皮下、肌肉、静脉)针头处置行为规范;密闭式静脉输液后(包括密闭式静脉输血)针头处置行为规范;抽吸药液后针头处置行为规范;建立“中立区”传递锐器(注射器针头、缝针、穿刺针等);整理处置患者使用后用物操作行为规范。

1.2.3 检查(Check) 实施PDCA循环管理防范护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同时加强院科二级质控与指导。①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级质控,加强对入科护生职业安全防护与针刺伤防范知识教育培训,科内检查、指导护生操作行为规范,及时发现问题,现场反馈,指导改进。②医院感染管理科二级质控,科室专职人员实行动态监督检查,每月对全院各科室护生发生的针刺伤职业暴露进行登记、汇总、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或整改措施,及时反馈到所发生科室并督促整改,追踪整改效果,保障持续质量改进。

1.2.4 处理(Action) 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效防范护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降低发生率。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由2015年的15.66%下降至2016年的3.88%。达到预期目标。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2016年与2015年护生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护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χ2=7.679,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2组护生基本资料比较

表2 应用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医院为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高度集中的场所,医务人员是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高危人群,而护生又是其中的主要高危人群[8]。护生职业健康受到威胁,关爱护生职业健康凸显重要。护生临床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率高,与护生缺乏针刺伤防护知识和操作行为不规范有关[3,9,10],本次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改进方案,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护生针刺伤防范知识教育培训和推行护生岗前理论+防范针刺伤操作行为规范培训,有效防范护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降低发生率,效果良好。但本次应用仍存在局限,如“护生防范针刺伤操作行为规范”仅示范讲解培训,没有形成可操作训练的流程,将《护生防范针刺伤操作行为规范》(6个操作项目)拍摄视频,形成一整套操作流程,可满足护生医院岗前和临床实习期间反复学习与训练,强化护生对针刺伤防范知识与操作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熟练掌握,从而更积极、有效地提高护生防范针刺伤能力,保障职业健康。PDCA是一个不断循环,持续改进的品质管理,将此问题进入下一阶段PDCA循环管理,以达到持续改进之目的。

〔1〕高福荣.PDCA管理在预防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与体会[J].天津护理,2012,20(3):163-164.

〔2〕胡必杰,高晓东,索瑶,等.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8-229.

〔3〕鲍娟,王方,胡传来.综合医院实习护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2):135-136.

〔4〕胡必杰,刘荣辉,刘滨,等.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8-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80-97.

〔6〕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编.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62-101.

〔7〕乔爱珍主编.安全输液百问百答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2.

〔8〕花静,李家斌,王进,等.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分析及干预措施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8):4286-4289.

〔9〕Smith EL.How are nurses at risk[J].Work,2012,41(suppl1):S1911-S1919.

〔10〕韩珺.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天津护理,2012,20(3):200-201.

猜你喜欢

血源性针头医务人员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西部地区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IUD取出术致血源性职业暴露1例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氯化锂对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神经分化的影响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