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菜对土壤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吸收转运差异
2018-05-10严煌倩任立云余向阳
龙 玲, 李 勇, 严煌倩, 任立云, 余向阳
(1.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3.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14)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蔬菜中农药的残留、转移等问题得到相应地重视。农药是蔬菜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之一,在施药之后,农药通过挥发、沉降等多种方式,与植物接触继而进入其体内,常常会引起植物产生某种生理变化[1-2]。蔬菜富集农药主要有3种途径,第1种是通过蔬菜的叶面气孔吸收了悬浮在空气中的农药;第2种是直接接触蔬菜表皮,透过蜡质层进而扩散到蔬菜植株体内;第3种是蔬菜根系吸收土壤或水中的农药,并经韧皮部运输至地上部分并累积。其中,第2种接触途径是导致蔬菜农药残留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施用农药的方法主要有种子处理、叶面喷药以及灌根法[3]。在农药传导学中,农药在植物体内的运转模式主要分为2种模式,一种是向上转运模式,一般从植物根部往上部转运,种子处理和灌根法均属于该种模式;另一种是局部转运方式,农药从叶片经叶表皮吸收、转运至植株中的农药作用部位,叶面喷药属于这种模式。Wild等认为,植物根部吸收和转运有机物的途径主要有2种:一种是细胞之间传递称为共质体通道,亲脂性强、非极性强的物质更倾向于经共质体通道进行植物内部的运输传递;另一种是经细胞壁传递,称为非原质体通道,亲水性强、极性强的物质比较倾向于此方式传递[4-6]。Briggs等研究发现,非离子型的有机物更容易在根部细胞膜、细胞壁等亲脂性强的部位积累[7]。
自氨基甲酸酯、有机氯、拟除虫菊酯、有机磷之后,推出了一类具有高选择性且效果佳的新型杀虫剂,即新烟碱类杀虫剂。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大概分为3类,第1类为N-氰基脒类,包括噻虫啉、啶虫脒等;第2类为硝基亚甲基类,包括烯啶虫胺等;第3类为N-硝基胍类,包括吡虫啉、呋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等[8-9]。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种后突触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的激动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阻碍害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使其出现麻痹直至死亡[10]。新烟碱类农药又属于内吸性杀虫剂,可以由植物根部或叶片吸收并转运到植物各部位,有效地杀死各类害虫[11-13]。因其作用机制独特而新颖,且作用范围广、效果极佳,使其迅速成为较受欢迎的一类杀虫剂。在我国登记的有2 000多种新烟碱类农药产品,约占农药总数的7%[14-17]。然而,随着这类农药产品的推出和大量投入使用,不可避免的会残留在蔬菜以及土壤中[18]。
为探究叶菜类小松菜对土壤中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吸收转运差异,采用小松菜(Brassicarapavar.perviridis)以及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和啶虫脒等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利用灌根法对土壤进行施药,利用QuChERS对土壤、蔬菜根、茎叶样品进行预处理。4种农药结构式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小松菜可以从土壤中吸收4种新烟碱类农药,并向茎叶中转移,但小松菜对不同农药的吸收转运差别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蔬菜施用新烟碱类药剂农药提供参考,以指导蔬菜的安全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供试蔬菜主要是小松菜(Brassicarapavar.perviridis),购自福州农播王种苗有限公司。
供试农药主要有95.3%噻虫啉原药粉剂、97.9%噻虫嗪原药粉剂、98.3%噻虫胺原药粉剂、96.4%啶虫脒原药粉剂,均购自济南绿霸农药有限公司;99.5%噻虫啉标准品、99%噻虫嗪标准品、99%噻虫胺标准品、99%啶虫脒标准品,均购自德国Dr. Ehrenstorfer公司。
主要试剂有乙腈(分析纯,上海中试化工总公司)、氯化钠(分析纯,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德国默克公司)、PSA(Agela Technologies公司)、无水硫酸镁(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将无水硫酸镁置于550 ℃条件下烘烤5 h,冷却待用;超纯水。
主要仪器有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高速离心机(TG16-WS型,长沙湘智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微型旋涡混合仪(WH-3,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有限公司)、电子天平(AP2500-0型,瑞士Ohaus)、电子天平(JJ200B型,常熟市双杰测试仪器厂)、海尔立式超低温保存箱(DW-86L338)、海尔电冰柜(BC/BD-379H)、超纯水仪(Direct-R公司);Alpha1-2LDplus型冷冻干燥剂(北京博劢行仪器有限公司)、高通量样品振荡仪(托摩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0.22 μm有机滤膜;实验室其他玻璃仪器及器皿,均购自南京寿德试验器材有限公司。
1.2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ZORBAX SB-C18柱(250 cm×4.6 mm×5 μm),柱温为25 ℃,进样量为10 μL,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iode array detector,简称DAD),噻虫嗪、噻虫胺的扫描波长为255 nm;流动相为V乙腈∶V水=30 ∶70;流速为0.6 mL/min;噻虫嗪出峰时间为7.11 min;噻虫胺出峰时间为9.01 min;噻虫啉的扫描波长为233 nm;V乙腈∶V水=28 ∶72;流速为 1 mL/min;出峰时间为9.53 min;啶虫脒的扫描波长为 254 nm;V乙腈∶V水=28 ∶72;流速为0.8 mL/min;出峰时间为10.25 min。
1.3 试验设计
种菜土壤取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地施药地块表层(0~20 cm)土壤。采集后风干,过筛,灭菌。种植40盆盆栽,每盆称取600 g土壤,播种,定量浇水,待植株生长稳定后,每盆灌药120 mL 10 mg/kg的药剂,每种药剂灌7盆种菜和3盆未种菜的。灌药后,于1、6、10、15、21、28、35 d后采样。
1.4 样品处理
茎叶和根系样品用食品捣碎浆机粉碎并混匀,准确称1 g于10 mL带盖的一次性塑料管中,加入5 mL乙腈,振荡 30 min,加1 g氯化钠固体,涡旋1 min,以5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上层清液3 mL于5 mL一次性塑料管中,加入30 mg石墨炭黑,100 mg PSA,100 mg无水硫酸镁,涡旋 1 min,以8 000 r/min转速离心5 min,取上层清液,过 0.22 μm 滤膜,进样。
土壤样品冻干,粉碎,过100目筛。准确称取10 g于 50 mL 带密封盖的塑料瓶中,加入20 mL乙腈,振荡30 min后,以5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上层清液,过0.22 μm滤膜,进样。
1.5 标准曲线和添加回收试验
用乙腈稀释混合标准母液,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1.00、0.50、0.20、0.10、0.05、0.02、0.01 mg/L的混合标准溶液,按“1.2”节的色谱条件测定。以峰面积为纵坐标,进样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土壤、茎叶和根系空白样品中添加一定量的混合标准溶液,使每种农药添加水平分别为0.01 、0.10 、1.00 mg/kg,按“1.2、1.4节”所述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及测定,每个水平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相色谱方法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和添加回收
在质量浓度0.01~1.00 mg/L范围内,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峰面积(y)与浓度(x)间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和添加回收试验结果见表1。在“1.2节”的色谱条件下,线性良好,添加回收率达标,能够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表1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添加回收
2.2 4种新烟碱类药剂在小松菜茎叶、根系和土壤中的残留量
对小松菜进行农药灌根后,采集小松菜的茎叶、根以及土壤样品,对试验样品进行预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ion,简称HPLC-DAD)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灌根后均可以从土壤、小松菜根和茎叶中检测到4种农药,说明小松菜均可以对土壤中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进行吸收,并向茎叶中转运,但不同农药存在吸收转运差异。由图2-a可知,在灌根施药初期,茎叶中4种农药浓度均快速增加,啶虫脒在6 d后达到最大值,噻虫嗪和噻虫啉在21 d后达到最大值,而后,茎叶中这3种农药浓度均处于下降趋势,而噻虫胺在试验采用期内浓度达到最大值,且保持稳定状态。由图2-b可知,小松菜根中噻虫嗪的浓度在6 d后达到最大值,而其他3种农药浓度均在1 d后达到最大值,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根中4种农药的浓度均逐渐下降。另外,根中噻虫嗪浓度明显大于其他3种农药。由图2-c可知,在施药初期,4种农药在土壤中的浓度达到最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土壤中4种农药的浓度整体处于下降趋势。
2.2 富集系数(enrichment factor,简称RCF)与转移系数(transfer factor,简称TF)
富集系数(RCF)是植株根部的药剂浓度与土壤中药剂浓度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RCF=C根/C土壤,反映植株根部对土壤中药剂的吸收富集能力。当RCF≥1.0时,表明该物质易被此种植株根富集;当RCF<1.0时,表明此种植株根不易富集该物质[19]。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啶虫脒4种农药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5.24、5.13、3.28、0.86(表2)。可见,噻虫嗪的RCF最大,其次是噻虫胺、噻虫啉、啶虫脒,说明4个农药中噻虫嗪最易在小松菜根中富集,而啶虫脒最不易在根中富集。
转移系数(TF)表示药剂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能力,其计算公式是药剂在茎叶残留浓度与根部浓度的比值,即TF茎叶=C茎叶/C根。TF茎叶≥1.0时,表明药剂易从植株根部向茎中转移,则TF茎叶<1.0反之[20]。由表2可知,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啶虫脒4种农药的转移系数分别为4.29、9.49、20.13、71.16,均大于1,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TF啶虫脒>TF噻虫啉>TF噻虫胺>TF噻虫嗪,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均容易从根系向茎叶中转移,其中啶虫脒最容易转移,噻虫嗪较难转移。
表24种新烟碱类药剂在小松菜中的RCF值和TF值
3 结论
通过采取灌根的施药方式比较4种新烟碱类类药(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和啶虫脒)在小松菜上的吸收及转移差异。结果表明,样品前处理采用QuChERS方法,在不同添加水平下,方法重现性好、操作简单,准确度和精密度等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方法要求。结果表明,小松菜可以从土壤中吸收4种新烟碱类农药并向茎叶中转移,但小松菜对不同农药的吸收转运差别较大。通过分析富集因子(RCF)和转移因子(TF)表明噻虫嗪最易在根中富集,不易向茎叶中转移;啶虫脒最易向茎叶中转移而不易在小松菜根部富集。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蔬菜施用新烟碱类药剂农药提供参考,指导蔬菜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Schreiber L. A mechanistic approach towards surfactant/wax interactions:effects of octaethyleneglycolmonododecylether on sorption and diffusion of organic chemicals in reconstituted cuticular wax of barley leaves[J]. Pesticide Management Science,1995,45(1):1-11.
[2]Schreiber L,Riederer M,Schorn K. Mobilities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reconstituted cuticular wax of barley leaves:effects of monodisperse alcohol ethoxylates on diffus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and tetracosanoic acid[J]. Pesticide Science,1996,48(2):117-124.
[3]Li H,Sheng G,Chiou C T,et al. Rel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 equilibrium sorption and kinetic uptake in plan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39(13):4864-4870.
[4]Wild E,Dent J,Thomas G O,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 uptake,storage,and metabolism within plant roo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39(10):3695-3702.
[5]刘菲菲. 三种农药在水稻及其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残留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3.
[6]Su Y H,Zhu Y G. Transport mechanisms for the uptake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rice (Oryzasativa) root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8(1):94-100.
[7]Briggs G G,Bromilow R H,Evans A A,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pophilic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on‐ionised chemicals in barley shoots following uptake by the roots[J]. Pesticide Management Science,1983,14(5):492-500.
[8]谭 颖,张 琪,赵 成,等. 蔬菜水果中的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量与人群摄食暴露健康风险评价[J]. 生态毒理学报,2016,11(6):67-81.
[9]孙宝利,陕 红,李艳华,等. 土壤中六种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的分离及光谱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33(9):2553-2557.
[10]唐振华,陶黎明,李 忠. 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作用的分子机理[J]. 农药学学报,2006,8(4):291-298.
[11]刘少华,唐 蜜,王金金,等. 新烟碱类杀虫剂研究进展概述[J]. 山东化工,2015,44(7):66-68.
[12]黄 庆,欧晓明,欧阳承虎,等. 新烟碱类农药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概况[J]. 世界农药,2013,35(2):37-42,45.
[13]朴秀英,嵇莉莉,林荣华,等. 新烟碱类杀虫剂登记与管理现状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2015,35(3):70-74.
[14]仇是胜,张一宾.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及趋向[J]. 世界农药,2014,36(5):5-6,36.
[15]魏立娜,叶 非.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应用及结构改造的研究进展[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5):27-34.
[16]吴 迟,姜 辉,王长宾,等. 四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J]. 农药学学报,2015,17(4):486-491.
[17]张国生,侯广新. 烟碱类杀虫剂的应用、开发现状及展望[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3):22-26.
[18]程 霞,亦 冰. 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的开发[J]. 世界农药,2001,23(4):17-25.
[19]严 莉,李龙山,倪细炉,等. 5种湿地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转运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2016,36(10):2078-2085.
[20]韩宝华,李建国,马炳辉. 90Sr、137Cs在非人类物种——植物中的转移系数[C]//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论文集,天津,2007:3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