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俄式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2018-05-10

艺术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塔城建筑群中东

程 霏

程 霏: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俄罗斯的先民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创造了以木构为主的“木刻楞”传统建筑。10世纪开始,俄罗斯接受基督教与拜占庭建筑的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多用于宗教建筑与公共建筑。12世纪后半叶,塔式教堂开始形成又一种俄罗斯民族特点的建筑。接着,角锥式教堂、莫斯科的巴罗克风格、古典主义(图 1、图 2)、新艺术运动、工业化社会主义,以至于今天的历史建筑重建和“地方性”倾向。

最早进入中国的俄罗斯人是13世纪的战俘,他们被安置于现在的北京,其生活的建筑已经不存在了。从18世纪初俄罗斯人的迁入开始到20世纪中叶,由于战争、采矿、放牧迁徙、中东铁路建设、前苏联社会主义同盟等原因,俄式建筑在中国分布较广,包括东正教教堂、俄罗斯族民居以及一些公共建筑,比较典型的包括北京展览馆(1954年)(图 3)、上海展览馆(1955年)、电报大楼(1958年)(图 4)、军事博物馆(195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主楼(1987年)等。但是,集中形成组群的则比较少,主要有三个区域,分布在与俄罗斯国接壤或者邻近的中国北部,呈“两点一线”状,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四省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俄式建筑群(图 5)。

本文主要以这三个区域的俄式建筑为例,由于进入这些区域的俄罗斯人的事件起源、人群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三处俄式建筑组群的起源、类型、形态、装饰、艺术流派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图1 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

图2 圣彼得堡伊萨基辅大教堂

图3 北京展览馆

图4 电报大楼

一、起源与类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句话对于中国俄式建筑的起源、类型、地域的融入性是非常恰当的。由于俄罗斯人的到来,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俄式地域性建筑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主要以塔城为代表。早在17世纪以前就有俄罗斯人过往塔城并定居。18世纪初,一些俄罗斯人来到新疆各地,塔城有俄罗斯人来此做生意的、传教等,也有逃避沙皇的迫害而定居于此的俄罗斯人。到19世纪中叶,由于俄国国内政治、经济、战争等多方面因素,先后有几批旅俄华侨带着俄罗斯家眷回国定居在塔城等地。这些居民便是第一代俄罗斯族。现在,塔城的俄罗斯族人口在全国是相对比较多的。他们居住很分散,多住在城市。当时在新疆乌鲁木齐设有总领事馆,喀什、伊宁、塔城、阿勒泰都设有俄国领事馆,1962年关闭。塔城的建筑类型有教堂、商贸中心、学校、领事馆、民居等。

图5 中国俄式建筑群呈“两点一线”集中分布示意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主要以额尔古纳市为代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主要是19世纪中期至末期,俄罗斯人到此采挖黄金、开矿挖煤、垦荒、放牧等。现在,俄罗斯族唯一的民族乡是额尔古纳的室韦乡。当地的俄罗斯族往往生活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其建筑类型主要以民居为主,也有为生活服务的学校、商业、办公等其他建筑类型。

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俄式建筑群呈线状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四省区。20世纪初,在中东铁路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先后有大批俄国铁路勘测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铁路员工进入中东铁路沿线一带,跟随他们进来的还有许多俄罗斯工商业者。在这四省区中东铁路沿线的城市主要是铁路站场、机车库、相关的办公楼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堂、领事馆、商业建筑、旅馆建筑、民居等等。在1907年时,俄国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后来为苏联领事馆,1962年关闭。

二、形态与装饰

由于建筑群所在自然环境的不同(表 1),三个区域俄式建筑群的形态与装饰和当时的环境相适应,各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

表1 三个区域建筑群所在自然环境的比较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

新疆塔城地区“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已于2008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俄罗斯人迁居新疆塔城等地区时传入的。一百五十多年来,根据新疆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吸收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文化,借鉴汉族的建筑技巧,发展出独具一格的俄罗斯民居营造技艺,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国家级传承人张怀升。民居主要表现在房屋的砖木结构和装饰风格上,房屋修建得比较高大,空间宽敞,有利于空气流通;门窗多而且大,有利于采光,使室内光线充足。墙体厚,有利于冬季保暖,夏季隔热,做到冬暖夏凉。窗扇、天花板、阳台栏杆等地方点缀着雕花,染上鲜亮的颜色,体现着俄罗斯人的热烈性格。在外观上都十分注意用花卉和图案进行装饰,在墙面上用几何形的砖块装饰屋檐和窗户上下,在屋顶天窗、漏水铁皮管、廊檐下、门窗、室外平台、柱子、栏杆等处都有各种图案,都体现了俄罗斯族建筑艺术与当地相适应的风格特征。冬季取暖都用圆形的铁皮毛炉,毛炉一般建在房屋隔墙的墙角,可以使两间到三间房屋同时受暖,节省燃料,同时还有利于保持房屋的清洁卫生。毛炉上还设有小型烤箱,可以在内放茶壶、面包和饭菜。

图6 塔城红楼

图7 莫洛托夫俄罗斯学校

塔城红楼是非常典型的俄式建筑。由原籍俄国喀山的塔塔尔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建造。塔城红楼分上下两层,共有15个房间,占地面积3872m,建筑面积1069m。墙面全部用红砖砌成,呈铁红色,故人们称其为红楼。红楼交付使用后,热玛赞·坎尼雪夫在这里经营大宗土特产购销和对俄进出口贸易,成为当时塔城的商贸中心(图 6)。

塔城原莫洛托夫俄罗斯学校现在是(俄罗斯)文化教育博物馆,始建于1946年,是另一种风格的俄式建筑,外墙为黄、白、绿三种颜色。宽大的砖柱和墙的上沿是白色,墙面全用细腻的涂料涂成黄色,而门窗和屋檐都是绿色,给人的感觉是素雅和别致。屋檐做得非常讲究,上面排满几层由低而高凸出的细密的小三角图案,显得很精致(图 7)。

(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主要建于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额尔古纳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很高,为64.80%,而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4.3%,因此,其建筑以“木刻楞”式的俄式民居为主,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俄式建筑最原始方式建造而成。它全由原木和木板垒积而成,墙身全是“木刻楞”,加上房外用木栅栏围成的小院,院中种满蔬菜和花卉,有的还堆积着很多被砍削好的木柴堆,四周长着白桦树。

“木刻楞”是用原木交错垒起作墙体的建筑,屋顶铺设材板,称“灯笼板”。它是用一定长度的圆木,按所需厚度用大斧纵向劈成木板,这种劈材板比锯材板耐腐蚀。房门北开,南北两面(也有三面、四面)设窗。门窗都是双层,门窗和檐板外面的嵌板雕饰花纹并彩漆,还多装有雨达板,昼开夜关,冬可保温,夏可避雨。内壁镶嵌半截木板为墙围子,门窗、地板、天棚均涂油漆。室内的格局,一般是大客厅、小居室,厅内设套间,厅外设厨房和卧室。宽敞的客厅收拾得都很干净,最显眼的是窗子上挂有俄罗斯族式勾花窗帘,窗帘的颜色多为白色或浅蓝色;窗台上都摆放着盆花,花盆里的鲜花由主人随时在更换,成为家中最有生活气息的点缀。厨房一般有贮藏蔬菜等副食品用的地窖,厨房接连客厅的一角往往搭一个烤面包用的烤炉,冬季用以取暖。俄罗斯族人喜欢睡床,有的老人睡的床在烤炉或壁炉边,中间隔着一道“火墙”,非常暖和。住房外的庭院一般都很宽敞,多分前后两院,院内设有整齐的牛舍、猪圈、仓库。多数人家在院内或门斗内建有夏季厨房,这样可以使主房保持凉爽。建造“木刻楞”住宅需要经过伐木选材、打地基、垒木框、上房梁、架天棚、覆雨淋板、安装门窗、室内装修、修风斗几个步骤和内容(图 8)。

(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省区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俄式建筑群

中东铁路于1897年8月开始动工兴建,1903年2月全线竣工通车。这条铁路的干线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则从哈尔滨起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达旅顺,全长近2500公里。在进行铁路建设的同时,也建造了站舍、教堂、商业建筑、旅馆建筑、民居、领事馆等大量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中东铁路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 9)。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m,通高53.35m,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哈尔滨的松浦洋行建于1909年,后被用做教育书店,也就是如今的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是巴洛克式建筑(图 10)。

图8 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木刻楞”

图9 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

图10 圣·索菲亚教堂与松浦洋行

横道河子中东铁路建筑群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海林横道河子镇,现存完好的俄罗斯式建筑二百余栋。主要包括东正教圣母进堂教堂、横道河子铁路机车库、铁路大白楼、铁路治安所驻地、俄式木屋和中东铁路海林站旧址6处7栋建筑(图 11)。

图11 东正教圣母进堂教堂和铁路大白楼

三、建筑流派

从18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和流派随着世界建筑大潮在变化,中国的俄式建筑也有比较明显的反映。由于四省区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俄式建筑群涉及的建筑类型多,而且当初有建筑师的积极参与,所以涉及到的建筑流派比较丰富。在哈尔滨就主要有拜占庭、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等流派的建筑,圣·索菲亚教堂是典型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图10)。建于1898年的香坊气象站,由于当时俄罗斯正处于西方的新艺术运动的洪流中,因此也反映出新艺术运动的特点,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则是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的建筑。

相比之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俄罗斯族聚居区的俄式建筑群对于建筑时代、流派的反映不是特别强烈。

四、结语

中国俄式建筑随着俄罗斯人的进入而出现,并与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并充实了中国建筑文化,使得它成为人类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区域或者类型的建筑及其相关文化,而对有些区域建筑群的研究比较少,另外不同区域的建筑营造技艺也值得详细调查和继续研究,总之中国俄式建筑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继续解读,为今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前提条件。

注释:

[1]莫·依·尔集亚宁.俄罗斯建筑史[M].陈志华译. 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5:12-14,165-168,300-302,441-445.

[2]余建忠、姜勇主编. 俄罗斯族――新疆塔城市二工镇、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乡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2-14,165-168,300-302,441-44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猜你喜欢

塔城建筑群中东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浅谈多重文化视域下的塔城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灰毛獾的梦想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