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2018-05-09吴飞
吴飞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以就业作为导向,培养出面向管理、生产、服务、建设的一线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岗位需求,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以给排水专业为例,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措施;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42;TU991-4;TU9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14-02
在国内,给排水这个专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国内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两类,即研究型培养模式与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型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渗透,为后续的硕博教育做准备;应用型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要实现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关键在于教育,数据显示,在21世纪上半叶,我国城市人口会增加至10亿左右,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下,水工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是各个高职院校给排水专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长久以来,我国的工科教育一直存在问题,没有走出传统的育人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大多只能被动接受,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
为了探究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我们针对当地政府部门与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30名大三毕业生、3名政府公务员、8名高级工程师,主要来自于当地污水处理厂与自来水厂,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公务员与高级工程师对于给排水应用型人才的看法基本一致,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强烈的责任心、团队精神、诚实守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创新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给排水专业学生而言,只要同时具备了上述几个能力,就是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围绕上述的要求来开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未能走出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强调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多以填鸭式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不愿意主动探究,缺乏创新能力,在课堂上,也经常出现“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的情况,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给排水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集中在安装工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单位;污水处理、给水处理等水质净化单位,对于此类单位而言,他们最关注的是人才的创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市场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需要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学内容等各个层面进行优化,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需要兼专业技术基本理论、强化实训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为了满足育人需求,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教学实践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二、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分析
(一)確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基于社会变革需求进行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对于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急需一批可以从事水工程研发、设计、施工、监督、污水处理的专业性人才。在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也需要以此为基础,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调整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应用全新的课程评估方式,达到理想的育人目的。
(二)革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实践在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贯彻落实到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教学、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中,构建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奠定基础。为了满足职业化发展需求,在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需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创新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上,需要对传统以理论知识传授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加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能力知识的分析,深入调研,根据职业岗位来确定学生的工作领域,根据工作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以工作过程、工作能力作为参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实践作为先导,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与实践方式。
(三)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行动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进行选择和整合,分阶段的采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教学任务、教学条件,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工作岗位的相关知识,锻炼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应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工学交替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着重锻炼学生的图纸识别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学到日后需要的技能与知识。
(四)构建新型创新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渠道,为此,需要采取企业技术培训、产学研结合、开放性实验室的实践模式,由学校提供人才和场地、企业提供设备与资金,这样,学校解决了资金设备与资金短缺的问题,企业解决了人才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学生接触到了前沿知识。
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包括创新主题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科研基金项目、暑期实训活动、专业竞赛活动等,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与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优势条件,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由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在锻炼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课外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五)设置专业实践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是由课内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组成,由教师给出具体的成绩,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非简单的打分,而是需要将其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为此,可以设置专业实践课程,以选修的形式完成,让学生利用大学三年的时间完成研究工作,利用好学校的实践平台与实验室。在毕业前夕,由学生提交研究报告,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给出最后的考核成绩。作为教师,应该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活动,了解目前行业、企业对给排水专业的人才需求、就业状况。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各岗位的工作内容,掌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六)完善毕业实习制度
毕业实习的时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习效果,(下转192页)(上接114页)在传统实习阶段,时间为2周,这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为此,可以适当延长毕业实习时间,以8周为宜,让学生走出校外,实地开展科研、工程与生产活动。从给排水专业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向,每一个方向又可以细化为多个方向,传统的毕业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只能够走马观花,实习质量并不理想。将实习实习增加至8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与岗位需求。
三、结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使学生在毕业时有望能够具备优秀应用型人才普遍具有的优秀品质或典型特征,参加工作后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磨合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具体项目、工作任务和相关理论知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參考文献
[1]郭永福,徐乐中.高校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5).
[2]王培凤,邹冰,刘芳,刘振华.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3]吴永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2006(22).
[4]李永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1(11).
[5]卢晶琦,杨健君,陈李胜,汤绮婷.通信与电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