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下奖励的合理应用
2018-05-09周雨纳
【摘要】从一次使用奖励控制课堂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的案例出发,思考奖励的理论机制及其合理的应用。奖励作为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在当前教育管理及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人们对奖励的有关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实践中出现各种偏差,使奖励没有达到强化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出发,正确把握奖励的本质,厘清奖励的理论机制,注意奖励的实施事项,使奖励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是探索奖励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奖励;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22-02
在教育领域,奖励是规范行为、管理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反对惩罚教育,崇尚赏识教育的今天,奖励使用频率很高,但也存在部分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一、奖励的现实案例
支教之前之前动员大会上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不要随便用奖励!“随便”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此期间,我有幸作为了二年级的美术课老师。我想艺术家们都追求灵魂的自由,小学生绘画时至少需要时间、空间的自由,所以在开始上课时给予学生最大自由,可是结果却是课堂基本无序:学生们整个教室跑,为了借水彩笔等工具、看看别人在画什么等等,可是跑着跑着就成了玩耍。应对这种无序我采取了奖励的措施,每节课结束时给最守纪律的学生一朵手工花,如玫瑰。刚开始几节课同学们的纪律良好,可是在期中的一节课之后,一位从未得到花的小男生突然对我说:“老师,不公平!”然后课堂在他的带动下再次变得无序。
直到现在,这样掷地有声又带着无奈的话语也经常在我耳边想起,这让我开始反思奖励:奖励是什么?我为什么要使用奖励,还有别的办法吗?我该怎么使用奖励?这些问题现在也一直困扰着我,成为我寻找答案的动力。
二、奖励的实质及理论机制
(一)奖励的实质
在课堂教学者中,奖励是教师对学生个人或集体的一些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并且使其频率增加的方式。其类型有口头表扬,发给奖状、奖章、奖品、奖金,通报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高胜德分析了奖励活动的结构,首先,从主体的角度看,奖励活动有奖励者和被奖励者这一二元结构;第二,二元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奖励者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评判被奖励者的行为是否符合奖励条件,可以决定是否给予奖励、给予什么奖励;第三,奖励者对被奖励者的奖励往往都有目的,那就是改变被奖励者的行为,使其符合自己的要求等等。
(二)奖励的理论机制
奖励的理论机制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主要是研究环境刺激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人类学习涉及人类本性和行为的变化,而人类本性的变化只有通过行为的变化来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桑代克提出效果律,如果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行为将被增强;如果行为得到惩罚的结果将被减弱。从效果律中可以看到奖励强化的作用,若行为后获得奖赏,将使该行为的反应频率增加。斯金纳通过“斯金纳箱”实验,完善了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并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虽然众多学者认为强化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奖励,但是它的理论机理还是从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出发的。
三、奖励的作用何在
(一)奖励作用的争议犹存
奖励的历史由来已久,对它作用的爭议颇多。一方面,有研究者表示奖励有其价值与合理性。其一,教师有效的奖励对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教师教学的管理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其二,适时、恰当的奖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归属感,从而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其三,坚持公平的物质奖励原则,有利于学生日后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社会资源公平分配观念;
另一方面,有研究者持否定态度。其一,奖励是“药物”,奖励不能改变行为的本质,只能改变表象,不能改变不良习惯的土壤;其二,奖励是“糖衣”,引不起学生原始的兴趣,会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兴趣降低;其三,奖励是“靶子”,引起学生不恰当竞争,影响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四,奖励是“牢笼”,使学生更愿意完成教师期待的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任务,影响学生的冒险精神;其五,奖励是“惩罚”,奖励越诱人错失奖励的打击就越大,会对未获奖励者内心造成痛苦等等。
(二)使用奖励的合理性分析
奖励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目的在于人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理想所在。在课堂管理方面,奖励是维护课堂秩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首先从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可看出,如果学生做出了某种行为,希望继续出现,要及时强化,这样学生才能知道是什么行为在被强化。其次,如果想要的行为学生不能及时做到,就需要塑造,通过小步子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从理论上讲,强化能够塑造行为,行为是外显的,能够被观察得到,利于看到学习的效果。从法律上讲,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构不成犯罪,同样,在学习中,学生心里认为学会了也不一定是真的学会了,只有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才能实现价值。最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班杜拉提出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自己也会做出榜样者相似的行为,所以需要观察者的某些行为不一定直接强化观察者。而现今,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班级人数多,如果能实现替代性强化,那一个班级更易管理,并使班级良性发展,建成共同体。
四、奖励实施注意事项
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奖励有其合理性及价值。奖励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奖励的运用是有条件、有原则的,这点已经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教师在奖励时要运用其优点,克服他可能隐藏的危害。
(一)教师为何奖励,明确奖励的价值追求
奖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但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加以运用,必须赋予其教育意义,要根据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奖励的功能有二,其一是调控功能。教师在关注学生时,看到期待行为出现实施奖励,调控希望行为出现的频率;其二是信息功能。提供给学生信息:你这样的行为是对的,值得表扬奖励,希望你能保持。奖励不应该是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给予奖励诱导。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嬉戏,教师说:“如果你们能安静下来,老师就给你们奖励。”这样的奖励改变不了学生课堂上嬉戏的根本原因,一旦奖励消失,安静的行为并不能维持还会变本加厉。根据斯金纳的效果律,只有期望行为出现后,才能给(下转183页)(上接22页)奖励;而不良行为不能给予奖励的诱导。奖励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控制欲。
(二)教师用什么奖励,使奖励成为强化物
在是实际的教育中,有的同学会因为得到了老师的一个微笑,受到强化,但是有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而受到了其他学生的冷落,变得躲避老师,上课不积极等,并起不到奖励应该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奖励。教师要关注和了解学生对什么奖励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实施奖励。其次,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对幼儿园的孩子,教师一个温暖的抱抱可能就是强化物;对小学生来说,一些语言表扬,一个肯定的表情都可能成为强化物;对初高中生,可能帮助实现他理想的东西可能成为强化物。对不同的年龄提供不同的强化物,随时随地变化,寻找强化物也是一种艺术。最后,不同的性别提供的奖励也不同。女学生在情感上更加依赖,教师的强化物是直接让学生感觉到信任关爱,男孩子在运动玩具方面比较感兴趣,可能在情感知觉性上略有不足,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物使学生感到信任得到强化。
(三)教师怎么奖励,奖励必须公正
不论何时,对学生实施奖励必须做到标准一致,公平公正。在班级管理或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实施奖励时,当然有权把奖励颁给某位、某组学生。但是这样奖励是否能起到教育意义,就不得而知。奖励是让学生从中受到强化、获得发展,而不是如案例中的小男生觉得不公平,导致与老师间的关系紧张。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教师的环境与学生的环境是不同的,这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误差。所以学生与教师认识的公平可能有差别。在上述案例中,老师把手工花奖励给最守纪律的学生,但是没有明确的最守纪律的标准。教师在心中有一套自己所认为的标准,而二年级学生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在课堂上从自我出发,感觉到自己就是最好的;并且也没有给学生观察他人行为的机会,并不知道还有学生比他做的更好。这就造成了学生心中的不公平感。在奖励时,教师在奖励时,就要给学生说明:为什么奖励。根据班杜拉的替代性强化,全班学生可以用语言奖励,精神奖励;但是在奖励局部学生时,奖励对象要起到榜样的作用,以期使所有学生的到强化,而不是给奖励对象树敌。
总之,奖励是一个需要使用但又要慎加使用的手段。教师唯有用心、唯有智慧、唯有适逢其时、唯有恰到好处,才能够使奖励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使其具有应有的教育意义,这才是研究奖励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35.
[2]高德胜.奖励的本质与滥用的后果[J].教育科学研究,2009(6):18-21.
[3]【美】愛德华·桑代克著.李月甫译.人类的学习(20世纪心理学通览)[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
[4]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8.
[5]陈传东.教育隐喻:奖励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30-32.
[6]刘磊.现时代,我国教育中奖励的困境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2015(4):41-45.
[7]【美】埃尔菲·艾恩著.程寅,艾菲译.奖励的惩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43.
作者简介:周雨纳(1991-),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