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8000米以上的道德
2018-05-09张君燕
张君燕
乔恩·科莱考尔是美国著名的登山家。1996年,科莱考尔参与了一次大型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并作为美国《户外》杂志的记者随队前往采访。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到达攻顶的最后关头,突然发生了雪崩,四支来自不同国家的登山队同时遭受厄運,5人在南坡遇难,3人在北坡遇难。
科莱考尔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但他的体力严重透支,在珠峰险恶的环境下,他的状态非常危险。当时,其他幸存者从科莱考尔身边经过时,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救他。在生死关头,科莱考尔靠着精良的装备和强大的毅力及时调整了状态,终于在从山下赶来的救援队的帮助下,安全脱险。
这次事故引发了众人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义愤填膺,纷纷批评那些见死不救的登山队员,认为应该让他们受到道德的拷问。还有人提议让科莱考尔站出来,用亲身经历谴责那些人道德的丧失,因为在这件事上,他最有发言权。
科莱考尔却没有表现出如众人想象的那般激动甚至愤怒,反而冷静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当时的情形下,我们想让他们怎么救?”
把自己的氧气瓶给别人?这意味着自己无氧可吸。把遇险者背下山?可是每个人的体力都接近了极限,别说救人,就是多走几步路也非常艰难,更何况在陡峭的山路上拖着另一个人下山,滑落悬崖的概率非常大。事实上,在那种情况下,能够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就已经是艰巨的挑战。而且,大多数遇险者本身已经面临垂死状态,救治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
科莱考尔的分析让众人陷入了沉默,那些大谈道德的人也纷纷闭了口。后来,科莱考尔把他在《户外》杂志上发表的这些分析报道集结成一本名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书,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书中写道:“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8000米不是道德的边界,而是能力的边界,人们选择见死不救,不是道德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力的不足。而这种不足值得被理解与原谅。”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演讲与口才》201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