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记者如何提高“内在颜值”
2018-05-09陈渝娜
陈渝娜
【摘 要】每年的两会报道是众多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内和国际受众了解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渠道。不管时代、技术如何发展变化,对媒体人应提供“优质内容”的要求不会变。本文以2018年央视《两会1+1》岩松观察和评论为例,探析在互联网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提高专业能力,担负起媒体人应有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两会1+1;故事化;人性化
2018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首次开启,和部长通道一起组成三大通道,与记者见面,回答记者提问。截至2018年3月19日,部长通道开启5场,30位部长回答了记者提问;代表通道开启4场,36名人大代表与记者见面;委员通道开启3场,33名委员与记者见面。与几年前两会上出现“拦部姐”,记者们需要围追堵截向部长提问不同,2018年全国两会,部长、代表和委员们排着队接受记者采访,这显示出我国两会越来越开放、自信和包容,同时也对现场记者的专业能力和提问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融媒体时代,不管新闻的采编方式和传播渠道如何推陈更新,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内容为王。2018年全国两会,白岩松的两会观察和评论再次脱颖而出,用鲜活生动平实简洁的语言,准确传递出“新时代”的两会和以往的不同,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方向。笔者分析他的新闻播报风格和特点,是希望热爱新闻事业的同仁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更好前行。
一、 白岩松两会观察与评论的特色
白岩松的报道风格一贯秉承“像个人、说人话、关注人”的理念,不管是多重要的政治活动报道还是多小的新闻细节,他都会用“入耳走心”的话,让观众“入脑入心”。
(一)将“社会热点和难点”巧妙融入议程
两会期间,《两会1+1》每晚九点三十分播出,时长二十五分钟,设置有瞬间、关键词、面孔、声音、数字五个板块。每期节目关注的都是跟人民群众生活、国家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借助一段VCR短片,还是一句同期声,或者一组数字,均以细节体现,均指向具体的社会问题及实现路径,绝无空洞无物的表述。另外,在内容衔接上,提出问题后必有回响,有时给予明确答案,有时提出方向性的解决途径,有问有答,有始有终,绝无虎头蛇尾、语焉不详的报道,这样无形中增强了节目的公信力和观众的信赖度。
比如在报道这次两会的重头戏——对新成立的监察委的报道上,《两会1+1》分别在3月5日全国人大开幕当天、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以及3月18日杨晓渡当选监察委主任三个节点上进行衔接报道。通过杨晓渡在部长通道上接受记者采访、相关VCR短片的介绍,以及白岩松平实精准的解析、评论,使受众对新成立的监察委的职能和作用有了清晰认知。
比如报道未来中国三大攻坚战之首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两会1+1》巧妙地关注新闻的核心元素——人,以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卸任和易纲的接任为切入点,以周小川应对记者提问“谁来接掌央行”时的回答“你猜啊”,和易纲接棒央行行长后应对众多记者提问时,首先提醒“注意安全啊”,巧妙地引出我国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问题。白岩松将两人的接替称之为“周易”,他用谐音的表达方式,用兩个个体化的“人”,去切入看似枯燥的金融领域改革这样的宏大命题,尽管没有“大里来,大里去”,但却更深入人心。
(二)“故事化、人性化 ”切入“大选题”
“‘空讲事是很难的,太累,人家不爱听,听一会儿就犯困了。但把‘人的元素放进故事里,就不一样了。只要选对了‘人,听者就会感同身受,就会以相同的情态沉浸在你的故事里”。[1]传播,就是给别人讲故事。“正能量”、“主旋律”,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需要好故事来表述和传播。
在2018年的《两会1+1》报道中,在白岩松的观察和评论里,有人、有情感、有故事,使观众轻松且清楚地理解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的“大民生、大主题和大格局”。
比如谈到“人才创新”,白岩松用“苹果、小米”举例子,他说,原来的“苹果、小米”是吃的,现在提到“苹果、小米”大家还会想到电子产品,想到“乔布斯、雷军”,接着自然引出创新中国如何激活人才“富矿”的探讨。
比如谈到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白岩松用治理水污染需要“九龙治水”等形象化的表达,引出生态环境部成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同时,我们又要清醒意识到,任何部门都应依法履职,不能“手伸得太长”。他评论到:“之前环保部没有牙,未来就有了‘钢牙,但有了‘钢牙是不是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随便咬?当然不是,要依法进行环境治理,反对环保督查中的一刀切,乱作为。”
白岩松的观察和评论紧抓细节,注重逻辑和节奏,简短精悍,这得益于他长期的训练积累和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尊重。因为“长篇大论是相对容易的,‘收不住反倒是能力不足的表现”。[2]
(三)“金句”不断 , 风趣幽默
白岩松擅长用老百姓爱听的大实话、大白话进行表达,很多时候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在谈到学生减负时,用了一副对联:“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又放寒暑假”。横批是:“差距进一步拉大”。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非常自然地引出中国教育“减负”减了63年,却越减越重的话题。
比如谈到应树立正确的扶贫观,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时,白岩松评论到:“扶贫脱贫不能搞大跃进,不能吃兴奋剂 。”
比如谈到两会期间雾霾再次来袭时,白岩松称:“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脑子进水了啊,当我看到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的时候,我竟然还挺高兴。高兴原因,就是从去年到现在空气质量一直不错,我就怕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们刚一发力,空气就好了。这次雾霾来袭就是给我们提个醒,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啊!人厉害还是风厉害?依我看,短期看风厉害,长期看人厉害。”短短几句大白话,将未来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严峻性提了出来,听起来轻松却引人深思,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
在2018年两会报道中,《两会1+1》并没有回避社会问题。比如关注樊芸委员提出的“上市公司不分红怎么办?”、姚增科委员直指的“官僚主义”诟病等等,节目不仅指出问题长期存在的深层原因及解决方法,而且进行针砭时弊的观察和评论。白岩松用老子《道德经》中“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这句名句,来表达他对政协改革的心声,这不仅体现了他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也传递出他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同时作为一名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及对自身的要求。
二、白岩松两会观察与评论给我们的启示
时代在发展,如今的传媒业挑战与机遇并存。记者必须拓宽思路、开阔眼界、不断学习,采编出更多内容更优质的新闻,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否则,受众不买账,传播就会徒劳无功。白岩松是资深媒体人,他的播报风格可以给记者们以下启示:
(一)面向世界 ,开放开明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这其中当然包括文化和传媒业。新闻播报应遵循国际通用的报道方法,用“故事、细节、情感”等共通的讲述方式,加深彼此理解和交流。
正如美国著名记者愛德华·默罗所说:“广播没有别的技巧,唯一的技巧就是当你广播的时候,你想着你是到了一个酒吧,喝了两杯后,向你的朋友谈论今天发生了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广播,你的听众一定爱听。”[3]
因此,“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不是口号,而应是故事;不是严肃紧张, 而是轻松活泼;不是分成你我,而是活生生的人。”[4]
(二)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好的媒体人,应立志通过报道,使人民生活更幸福,使国家更好地前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因此,任何时候“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都不可或缺。当然“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应建立在传媒人健全的人格、出众的才能之上,通过锲而不舍地学习、思考和勤奋工作来体现。
(三)以“长跑”的心态做新闻
如今的传媒业,有人离职更多人在坚守。如果喜欢传媒这份职业,那就请保持耐心,以“长跑”的心态做新闻。白岩松说,有一天,当你的形象入眼、你说的入耳、观众信赖你、用心接受你时,那么,你在新闻这条长跑路上的障碍就清除了。“记住,大部分记者都花了几十年才有所成就。履行好你的职责,从学徒做起,记住培养技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5]希望每一位坚守且努力的记者,都能注重“内在颜值”的提高。
注释:
[1][2][4]白岩松.白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20、128、275.
[3]http://study.ccln.gov.cn/fenke/xinwenchuanboxue/xwxkct/213007-2.shtml.
[5]在新闻业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http://www.p5w.net/news/tech/201703/20170328_1750607.htm.
(作者: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