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阈下抑郁的成因及非药物干预对策

2018-05-09高维春王慧叶苏颖王伟丞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阈下因素大学生

高维春,王慧,叶苏颖,王伟丞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抑郁造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专家表示,60%的高校自杀身亡者都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核心症状被称为“缺乏快乐”,意指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而事实上,抑郁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情绪,它还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思维、想象、以及我们的行为,因此,抑郁会极大地降低我们的行为效率,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感觉自己无价值,生活无意义。更严重的是,抑郁会导致自杀念头以及自杀行为[1]。

尽管随着现代医学与科技的发展,抑郁的研究与干预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大多针对于确诊的抑郁症患者,而对于那些有抑郁情绪但又不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人群往往关注很少。美国心理协会和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称这种轻度抑郁症者和不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但确实有着抑郁体验的人群为阈下抑郁者。阈下抑郁是抑郁症的一种新亚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阈下抑郁者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阈下抑郁者不能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不能接受良好的治疗和有效的心理帮助,而导致较高的患病率和致残率。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与振兴的未来,其心理健康尤为关注。然而众多研究证明了阈下抑郁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崔庆霞等人(2014)对某高校287名医学生抑郁症状的调查结果显示,30.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评分达到轻度抑郁、中度抑郁与重度抑郁的比例分别为24.4%、4.9%、1%[2],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中,阈下抑郁在所有程度抑郁中所占比例约为90%,人数众多,是中度和重度抑郁的九倍多。但是由于阈下抑郁症状不明显,未能得到医学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不能得到有效的干预和及时的治疗,导致他们抑郁程度的加重,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因此,解除大学生阈下抑郁的困扰,让更多的大学生回归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抑郁自测量表(SDS)及抑郁成因量表问卷调查:

1.1 研究对象

本项目对我校15、16、17级三个年级共500名在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483份, 回收率为96.6 %。

1.2 调查工具

本项目采用两个量表。一个是国际通用的SDS抑郁自测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用来测量抑郁程度及水平;另一个是抑郁成因量表,用来调研导致抑郁的原因。抑郁成因量表是在参考大量文献及调研的基础上由项目组编制而成,包含“自身性格、人际交往压力、学习压力、感情问题、家庭压力、就业压力”六大指标。

1.3 调查方法

首先进行问卷调查,以班级进行组织,项目组向学生讲解问卷调查的目的及问卷指标的内涵, 使学生精准理解指标,充分认识测量意义。然后发放问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共回收483份有效问卷。然后,对有效问卷按SDS 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前10道题A、B、C、D代表的得分依次为1、2、3、4分,后10道题A、B、C、D代表的得分依次为4、3、2、1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抑郁评定的分界值为50分。标准分数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分数在53-62之间的为轻度抑郁,在63-72之间的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的为重度抑郁,最后对数据进行整体分析。

1.4 研究结果与分析

SDS抑郁自测量表问卷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深圳某高校SDS反应程度

由上表可见,总体具有抑郁倾向的人数为26人,占总有效被调查人数的16.0%,其中,轻度抑郁的有20人,占整个被测人数的4.1%,占所有程度的抑郁被测人数的76.9%,是患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人数之和的4倍左右,占具有抑郁倾向的总体人数的绝大部分,这种确诊的轻度抑郁症者和不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但确实有着抑郁体验的为阈下抑郁,阈下抑郁虽然不符合中度和重度抑郁标准的抑郁表现,具有程度浅、症状轻的特点,但是阈下抑郁群体人数众多,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干预或治疗,其将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2 成因

抑郁成因量表问卷分析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深圳某高校抑郁成因调查分析图

调研显示,在引起抑郁的“自身性格、人际交往压力、学习压力、感情问题、家庭压力、就业压力”六大因素中,感情问题,人际交往压力是引起抑郁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压力、自身性格、家庭压力等,这些引起抑郁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2.1 感情因素

根据市级危机干预中心作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情冲突和痛苦后自杀的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3],而抑郁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学锋(2010)、刘晓琳(2010)的研究均发现大学生恋爱中的冲突主要由于“对方与理想间的差距,双方互动不良与沟通不畅,个性特征差异,客观现实条件”等因素导致。以上的诸多因素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等都有可能引起恋爱冲突,连东琴的《大学生恋爱冲突与抑郁倾向的关系研究》中指出,恋爱冲突与抑郁倾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综上所述,大学生由于感情因素导致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心理的变化,有些甚至会导致心理扭曲,引发早期抑郁。

2.2 人际交往因素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较大的压力。文献4对“就对个人发展而言,交往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这句话的态度进行了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就对个人发展而言,交往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这句话的态度调研统计表

表2显示:高于60%的大学生认为交往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因此,对于大多数人,当他们的人际交往受挫的时候会产生逃避心理,甚至产生人际交往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而对于一些抑郁症易感群体来说,一些个体行为一旦放到人际交往的群体行为里,很多导致抑郁的情绪就会显而易见。如果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放到人际交往中就是被谴责。如果是不善表露自我,放到人际交往中就是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如果是不自信,那么放到人际交往中就是自卑,妄自菲薄。由此可见,人际交往自身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也是导致不良消极情绪,引起早期抑郁的原因之一。

2.3 就业压力

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刘洋的《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作者分别从“不同年龄组毕业生焦虑和抑郁发生比率”,“不同学历毕业生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等证明了就业压力与不同毕业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该文献的调查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发生率为26.38%,抑郁发生率为16.94%,且女性焦虑的发生率高于男性[5]。由此可知,就业因素是大学毕业生一个比较大的压力所在,逐年攀登的竞争压力和失业率给当代大学毕业生或多或少的造成了困扰,更甚者会引起焦虑和抑郁。

2.4 家庭因素

此外,家庭社会经济是大学生早期抑郁的重要考量因素,从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大学生家庭收入越高,患抑郁症的患病几率越低[6]。

随着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的加剧,贫困大学生抑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且呈上升趋势。再者,父母的职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大学生抑郁的重要考量因素。饶燕婷的实验研究显示,父母职业是工人农民或待业的大学生有更明显的抑郁倾向,父亲职位高低与大学生抑郁倾向程度成正相关,母亲职位高低与大学生抑郁倾向程度却成负相关[6]。

可见,父母的职业关系着父母能花在家庭上的时间和家庭生活的稳定与否,更关系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抑郁倾向的产生与否。当然,父母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Yap等人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与家长的教养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会增加孩子抑郁和焦虑的风险[7]。刘媛、徐秀梅、张健英等通过对大连、中山、安徽单亲大学生的研究均发现,单亲大学生的抑郁显著高于非单亲大学生。[6]由此可知,家庭的结构更是与孩子抑郁倾向程度休戚相关。

2.5 人格因素

人与人之间个体性格存在极大的差异,不良的自身性格也是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与抑郁症相关的典型性格特点如表3所示[7]:

表3 与抑郁症相关的典型性格特点表

表3中的五种人格特性,都属于抑郁的易感染人格,如果人长期处于上述五种人格中,在乎的太多,日渐形成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久而久之,这些不起眼的在乎和压力会超过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抑郁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

除了上述的五种人格特点会引起抑郁情绪外,完美人格同样能引起抑郁。研究表明:大学生都存在中等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消极完美主义的几个维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完美主义者过于追求完美与成功,害怕失败,一旦现实个体实力无法达成目标,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妄自菲薄,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消极情绪。研究都证明:许多心理障碍,如焦虑和抑郁等都有其完美主义的根源[8]。

3 非药物治疗对策

抑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康复的最佳时机。阈下抑郁由于症状不明显,不能及时地接受良好的治疗和有效的心理帮助,而导致高度的患病率和致残率。因此,对阈下抑郁及时介入干预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与任务。

由于大学生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地域因素,个性差异等感情冲突导致的阈下抑郁,双方需要经常沟通、交流,把自己的想法与改变传达给对方,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想法与改变,使双方的步调保持一致,才能维护良好的情感关系。

对于人际交往因素导致的阈下抑郁,多换位思考,多看他人长处,少看他人短处。同时,不要对别人的看法想的太多。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和想法,所能做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和事情。

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各个方面,增强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加就业机会的关键。同时,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势,不要孤芳自赏,定位过高,这样在求职时就不会好高骛远。

除以上针对不同抑郁成因采取的干预策略外,对于各种因素导致的阈下抑郁,本文还提出了如下的阈下抑郁的非药物预防治疗策略。

3.1 阈下抑郁的自我干预策略

阈下抑郁的产生因素之一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因此,纠正自我认知上的偏差是预防与治疗阈下抑郁的主要自我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对待事物的情绪并非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来自对事物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因此,基于这理论,阈下抑郁的干预就要从分析自身的认知模式和应对事物的策略入手,从中找出认知及应对策略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逐步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方式及应对策略;最终通过反复训练和积极支持来对不良情绪和行为进行疏导与排解[9]。除自身建立更加合理、理性的认知系统外,释放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也是阈下抑郁自我干预的有效方法。多进行体育锻炼对于阈下抑郁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长期的运动,可以平衡、转化大脑由于抑郁所分泌的化学物质,从而缓解抑郁病情,增加愉悦感。再者,音乐,具有净化心灵,去除杂念的作用。正如罗杰·诺斯所言:“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跟人的感官形成共鸣,在内心跟着音乐轻声附和,如此往复,使之心情愉悦,这也是一种驱赶抑郁情绪的有效方法。还有,遇到烦恼抑郁时应该多找人倾诉。俗话说:“一份快乐分享给一个人就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分担给两个人就成了一半痛苦”。所以,多跟身边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内心的苦闷抑郁,才能更好地减轻心理压力,更有效地预防与治疗阈下抑郁,实现自我成长,自我疗愈。

3.2 阈下抑郁的学校干预策略

高校需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阈下抑郁相关知识。相当部分的学生缺乏对抑郁的认知。腾讯网的一项关于抑郁症的网络调查显示,仅有25.02%的网友对抑郁症“很了解”;而近75%的网友则表示“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或者“知道有问题,但不知道它是病”,甚至表示“完全不知道”。相当部分的学生误认为“开心不会抑郁”、“抑郁等于抑郁症”。同时,对于自己的抑郁情绪无法疏导与排解。因此,普及阈下抑郁及抑郁相关知识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高校需要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协助阈下抑郁者建立更加合理、理性的认知系统,使大学生早期心理问题做到有处可诉,及时可诉,使阈下抑郁能够防患于未然。同时,心理咨询机构能够更加专业的分析个体认知模式及应对策略中的错误所在,并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加以纠正;更加有效地帮助个体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方式。

高校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团及活动。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是有效干预与疏导阈下抑郁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给学生转移注意力,适时的缓解压力与抑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有效帮助个体建立与强化积极合理的认知模式,恢复自信,肯定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认识和发展自我,对有效消除抑郁具有积极的意义。

4 结语

本文通过SDS问卷调研与大量文献查阅的方法统计分析了大学生阈下抑郁的现状,发现具有抑郁体验与轻度抑郁的阈下抑郁者是患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人数之和的4倍左右,占具有抑郁倾向的总体人数的绝大部分。但是,学校和社会更加关注确诊的抑郁症大学生患者,而对于数量更多、增长飞快的阈下抑郁者,则很少关注。这导致他们长期承受阈下抑郁的困扰,有些甚至可能演变为更严重的抑郁症。因此,本文聚焦于阈下抑郁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阈下抑郁的成因,调研显示,感情问题、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是导致大学生阈下抑郁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抑郁成因提出了阈下抑郁的非药物自我干预与学校干预策略,对大学生阈下抑郁做到早教育、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使大学生远离抑郁,更好地适应社会,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与栋梁。

参考文献:

[1]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5.

[2]王丹.阈下抑郁大学生的自我表征及自我差异—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 2017.

[3]连东琴.大学生恋爱冲突与抑郁倾向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5.

[4]刘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4.

[5]刘洋,王金祥,李杰.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26(5):467-469.

[6]魏杰,桑志芹.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11):1752-1756.

[7]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8]孙莉娟.完美主义人格与大学生抑郁症产生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7(1):26-131.

[9]刘爱楼, 刘贤敏.大学生阈下抑郁成因及综合干预对策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6(5):107-111.

猜你喜欢

阈下因素大学生
解石三大因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阈下抑郁大学生的童年创伤研究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阈下信息技术:或成为全媒体时代的脑控手段?
抑郁的新亚型:阈下抑郁
一种新的封闭ECDSA签名阈下信道方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