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变革时代学校共同体的重构

2018-05-09赵宏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新校长 2018年1期
关键词:变革共同体主体

演 讲 / 赵宏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古老国家正在走向现代化,这是人类亘古未有的大事件,必将深远地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我们的教育与这个大时代风云际会,这定是一场问路教育现代化的恢弘的历史变迁,当下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大变革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市场化变革与学校教育的相遇。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由市场化变革拉动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大转型、大变局一方面重塑了社会中每个公民个体行为的逻辑,促使个体权利意识觉醒,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冲突,维权行为的极端现象,或所谓“刁民化”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一关系的变化,每一个公民作为重大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推力,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主性、主体性越来越强。

这些影响都会投射到学校教育领域当中来,投射到家长、老师和学生群体。为什么今天的学生不好管了?老师教学不好教了?校长们感慨学校办学不好办了?是因为社会大转型变革当中,家校关系的紧张、师生关系的紧张、生生关系的紧张、干群关系的紧张,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投射。如果我们仍然在原有的制度平台上来面对这些新变化、新影响、新矛盾、新问题,只能造成管制型模式与多元化诉求两相对峙。可见,当下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治理体系,势必成为教育变革的阻力。

——信息化变革与学校教育相遇。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被打破——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相结合,泛在教育、社会化学习将成为常态;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教育形态将走向以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为中心;教与学关系模式日趋模糊,逐步走向以学定教,教师更多意义上是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和协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情感的呵护者;学校组织将更趋开放,主体构成将更趋多元,更趋复杂的利益共同体正在构成,也将转向成为有着共同愿景的学习社群;新技术变革支持的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正在重新改组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内涵、运行形态、组织结构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模式,因此,必须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建构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安排与治理体系。

——全球化进程与学校教育相遇。学校教育已置身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以更宏大、开放的全球化视野、参照体系、交流平台,探寻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路径。

所以我想,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叠加带来的聚合效应,会使当下中国的学校教育:

运行形态越来越趋于开放;

运行时空越来越不受制约——泛在化教育/社会化学习将逐步成熟;

运行主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功能的实现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性;

运行纵横交错的节点越来越多,将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发生;

运行主体自主意识愈趋增强,价值愈趋多元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组织越来越呈现为多元主体、多元价值集群构成的共同体结构,必然要求我们:

依循和而不同的治理原则;

确保彼此尊重,公平公正;

建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形成最大价值公约——即形成对学校发展理念、愿景的普遍共识和确保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分工,以实现对学校共同体的有效整合,促使学校激发出无限的发展活力和合力,并形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机制。

反观当下教育范式,还停留在“管制”思维及制度的路径依赖里,单一权力体系纵向科层化控制,官本位文化弥漫,学校本位、教师本位司空见惯,教育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教育教学与学校治理封闭化等,都阻碍着教育的发展。

所以大变革时代呼唤学校教育范式的整体转型,必须解构学校共同体的传统结构和关系模式,重构学校共同体的新秩序。

学校教育如何回应时代变革的挑战

由单一的管理主体走向多元的治理主体,由单一权力体系走向多元权力体系,由单一纵向控制走向双向多元的互动,这是未来我们学校治理结构、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方向。

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制度。必须适应学校组织在大变革时代愈趋开放、参与主体愈趋多元的新的运行形态,吸纳政府、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相关合作方等多方主体代表,基于代表性组建理事会制度,形成共商机制,利于达成共识,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促进多元主体的整合。

探索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为适应大变革时代学校教育形态、方法愈趋多样,组织机制灵活多变,学科融合愈趋复杂,各种业务活动专业性不断提升的特征,必须突破单一行政管理体系,形成学术权力体系,分设并行的制度架构,保障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达成对教学、科研等专业性事务实现专业判断,以充分激发学术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促进科学决策。

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必须成为学校治理的重要主体。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实现了民主权利的分设,保障并促进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了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利于形成家—校共同体,化解冲突,拓展并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完善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明确教师是学校重要治理主体,建立教师团队、学习社群。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民主权利分设,形成民主沟通的刚性化制度安排,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

完善学生代表会议制度。学生是学校重要治理主体,学代会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制度保障。通过学生代表会议制度,实现了民主权利分设,保障学生就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切身利益问题进行参政、议政,行使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体现学生在学校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探索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探索项目管理制度,利于适应大变革时代教育形态的新变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任务分解、目标分解,采取项目化承包的方式,由适宜的、胜任的人员来承担,可以打破任何的行政科层管制、部门间人为屏障等各种固有制度的局限,形成教育活动纵横交错的节点化安排,即扁平化管理格局,逐步实现以工作目标分解为运行逻辑的最优化的人财物资源组合。

学校治理要实现一个重要转向——分布式领导。通过以上制度变革,打破学校当下僵化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教育真实发生的内在逻辑,以项目、主题、任务为主线,实现学校领导权力的分布式布局,把教育的领导权力分布于最需要权力的主体当中,分布到教育的全流程当中以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打破领导与被领导二元对立的格局,形成学校领导权力动态组合的关系模式,实现学校教育领导集群式制度安排,真正形成学校群策群力的常态动员机制,形成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和谐共治。

所以我非常同意大家一直在会上讲的“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新的教育形态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不能再囿于旧式工业运作——规模化生产、批量式教育的“加工”、“管制”思维,而应从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信息文明形态下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来重新考量学校的价值旨归和制度设计,强化互联网思维、共同体思维,秉持开放性、参与性、关联性、包容性的治理理念,探索我国学校走向分布式领导的可行路径,建构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为主旨的学校共同体新秩序,汇聚为巨大的改革合力,共同去探索、创生新时代教育的新范式。

让我们共同努力,期待学校3.0的到来。

猜你喜欢

变革共同体主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变革开始了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