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共建与重构: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新闻框架*
——基于《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浪网PX报道
2018-05-09□文│余霞赵斓
□文│余 霞 赵 斓
科技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在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它是社会风险的化解工具,也是社会风险的来源。“科学不仅被当作一种处理问题的源泉,而且是一种造成问题的原因”。[1]认识和解决科技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当某种科学技术研究处于 “未完成”状态时,往往存在争议,甚至引起冲突、引发舆论关注、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大众媒体是呈现社会争议的重要渠道,新闻框架决定着如何呈现争议。“真实的环境太大,太复杂,太捉摸不定,因此很难直接把握”。[2]特别是那些远离直接生活经验的科技议题,往往有赖于媒体的通俗化解释。大众媒体通过确立报道主题、选择消息来源、运用新闻符号等方式形成报道框架,影响公众对议题的认知、阐释和反应,进而反作用于议题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媒体对争议本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还有学者通过分析国内外争议性报道指出“欧洲之所以成为转基因争议的持续发源地,与媒体对转基因潜在风险的集中报道分不开”。[4]
新闻框架并非一成不变,媒体也不是孤独的报道框架建构者。从议题发展的整个过程看,新闻语境的变化推动着议题和新闻框架的传播流变。新闻生产是“一个制度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过程”,[5]在此过程中,新闻框架受社会发展、媒体立场、权利关系等多因素影响。不同媒体在报道同一议题时可能存在话语的共鸣与争夺,形成框架之间的合作或竞争。有学者研究了美国政府声明和《纽约时报》报道中的朝鲜框架,认为二者间存在着框架的竞争和流动。[6]
为了解我国媒体对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报道框架,本研究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浪网为研究对象,对其PX报道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媒体如何报道争议性科技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报道是否有差异?媒体各自或共同建构了怎样的新闻框架,其流变历程是怎样的?
一、研究设计
PX,即对二甲苯(Para-xylene),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的有机化工原料。以它作为争议性科技议题的代表,基于两点考虑:首先,PX是尚无定论的科技议题。一方面,它被认为存在一定或较小的危害作用,但风险可控。[7]另一方面,有专家认为PX含毒且危险,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8]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含毒”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其次,PX与当下中国环境发展、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国是最大的PX生产国,也是PX的消费大国。[9]近年,PX项目引发的公众舆论和群体性事件持续不断, PX争议不断发酵。2007-2015年间共有8次较大的群体事件与PX项目有关。[10]
媒介选择。为确保框架图景的代表性、完整性和差异性,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官方主流媒体代表)、《科技日报》(行业媒体代表)、“新浪网”(新媒体代表)进行分析。
抽样方法。本研究所指的PX报道包括PX相关的科技信息报道、其争议引发的社会事件报道、PX相关政策法规报道等。首先,以“PX”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人民日报》的PX报道文本、在《科技日报》官方网站和新浪网新闻中心搜索各自的PX报道文本。对样本逐一筛选,标准为报道中至少有一个关于PX及其事件的完整段落,最后获得样本100个(《人民日报》38篇,《科技日报》40篇,新浪网22篇)。
类目建构。参照坦卡特的“框架列表”,[1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6个主要变量。具体如下:①报道时间。②报道数量。③体裁:消息、通讯、访谈、评论、科普、专题、其他(视频、图集等)。④消息来源:科学家或专业组织、政府、媒体、公众、企业。⑤报道主题:a.事实主题,包括 PX现况(主要指国内外PX发展现状,如产业、科技、经济、管理等),PX事件(指由PX引发或PX相关社会事件)。b.科学主题: PX科学知识/技术,科学素养(指政府、科学家、公众等认知PX相关科学的能力和运用科学的方式),科学与社会(指科学技术、科学传播等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c.治理主题:PX政策,公众参与(指公众参与协商PX项目管理、治理办法等),PX处理(指PX信息公开、续建或者停止项目等)。⑥报道立场:支持、反对、客观中立。
信度检验。采用霍尔斯提公式,对两位编码员的编码结果进行信度检验。除去类目中的固定量“报道时间”和“报道数量”,其余4个变量的信度分别为:消息来源(0.93)、报道主题(0.92)、报道体裁(0.90)、报道立场(0.95),各项信度值均符合信度大于0.70的标准。数据中存在差异的部分,通过多次讨论后确定最终编码结果。
二、研究发现
图1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浪网PX报道时间及其数量分布情况
图2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浪网PX报道体裁分布情况
2013年起报道力度增大。2013年漳州古雷PX项目和2014年PX百科词条事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新闻数量自2013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从报道总量看,2007~2012年共有18篇,2013-2016年有82篇。从媒体分布来看, 2010年前《人民日报》报道量相对较多,2014年后《科技日报》、新浪网PX报道频次高于《人民日报》(见图1)。
报道体裁分布不均,媒体差异较大。如图2所示,PX报道体裁多样,主要以通讯、评论、消息为主,媒体间体裁选择存在差异。《人民日报》以评论为主,《科技日报》以通讯为主,新浪网以消息居多。另外,《人民日报》和新浪网均采用了专题报道。从表现形式看,新浪网较多采用视频、图集。3家媒体都少量使用了访谈资料。
另外,尽管3家媒体的报道中科普体裁都占一定比例,但分布有差异。科普占比分别为:《人民日报》7.89%(n=38)、《科技日报》20%(n=40)、新浪网13.63%(n=22)。《科学日报》作为专业报纸更注重科学传播和知识普及,新浪网作为新媒体代表对科普也比较重视。
主要消息来源为媒体,专家和政府拥有PX议题主导话语权。PX报道的消息来源以媒体为主(占62%),其中大部分为媒体自采,部分转自其他媒体,如新浪网采用了来自《新京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的新闻信息。[12]科学家和政府也是较重要的消息来源,分别占14%和8%。在以媒体自身为消息来源的报道中,专家和政府也是主要参与者,他们往往掌握着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来源于企业和公众的报道相对较少(分别为4%和2%),说明媒体较少通过民间信源获取有关PX的新闻线索和素材。
图3 2007~2016年PX报道主题变化趋势图
主题分布趋于均衡,但各媒体侧重点不同。2013年后报道主题呈现多元化态势(见图3)。2010年前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度、公众参与协商;2011~2012年,报道数量虽少但主题渐趋多样化;2013年后报道主题分布广泛且较均衡,关注PX国内外发展现状、科学素养等内容,多角度报道PX议题。
媒体间报道主题存在差异。《人民日报》涉猎全部8个主题,分布最均匀,力图在PX事实、科普、治理等多个主题间达成平衡。《科技日报》30%的报道集中于科学与社会主题,更关注PX相关科学信息与科学活动,强调科学知识、科学传播、科学管理的重要作用。新浪网侧重传播相关社会事件事实,“PX社会事件”报道占68.18%。
报道立场客观中立。3家媒体关于PX的报道以客观中立为主,部分持支持态度。《人民日报》报道中立态度占92.1%,支持态度占7.9%;《科技日报》报道中95%持中立态度,5%持支持态度;新浪网样本则全部持中立立场。
三、研究结论
1. PX新闻框架的形成与流变
“被架构的行为与进行中的世界紧密啮合在一起”。[13]新闻框架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新旧媒介环境的变迁与新闻框架互动之外,国家政策、公众舆论、科学进程、环境群体性事件等多种因素推动着PX议题的新闻框架流变。
具体来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2012年):“公众参与”与“环境政策”框架。该阶段PX报道量较少且相对稳定,报道焦点为政策制度、公众协商参与。起初,媒体较少关注PX,2007年“厦门散步事件”后全国媒体开始着力于报道PX及其事件,地域抗议逐渐演变为公共争议。报道文本中普遍强调了“公众”“参与”“环评”等关键词,支持公众参与和表达的权力、宣传政府环境政策,如“公民享受不容侵犯的权利”“厦门城市规划环评征集公众意见”等。[14]此阶段的报道以危机处理为主要内容,媒体站在政府的角度,希望稳住民心、获取支持。报道中涉及部分科学技术内容,但多为单向信息传播,缺少与科学家、公众的互动。
第二阶段(2013年至今):“科学与管理”框架。该阶段PX报道总量和频率大幅度增加,2013~2016年报道占全部样本的82%。如前所述,2013年以后报道主题分布广泛且均匀,除报道公众参与、环境政策外,还强调了科学普及和科学管理。以2013年漳州古雷PX项目爆炸事件和2014年清华化学化工系学生捍卫PX百科词条事件为例,媒体的报道框架转向科学与管理:强调科学家的独立立场,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PX的公共决策;鼓励科学管理,强调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提倡参考国外PX项目管理方式。同时,2013年之后的报道深入进行科学传播和舆论引导。“公众参与”的报道主题减少,“民权”色彩淡化。强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只是应对和化解科技风险的第一步,关注公众对新兴科技的态度和心理。媒体多次提及“信任”“风险”等代表公众态度的“社会心理变量”词汇,[15]认为“单向度的宣传很可能被看成是操纵舆论”“细致耐心并富于创新的工作才能涵养信任资源”。[16]媒体逐步变政策宣传模式为科学传播模式,关注公众的态度和意见,试图减少争议带来的社会风险。
2.不同媒体对PX新闻框架的共建与重构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浪网3家媒体共同建构了PX框架,但在各自的报道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在框架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着互动和重构。
事实、科学与治理逻辑下的新闻框架共建。纵观《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和新浪网PX报道,媒体共同构建了一个中立客观、尊重科学、协商治理的新闻框架。第一,共同关注PX事件、政策治理、公众参与等主题,强调科学技术角度,弱化伦理道德视角。第二,始终坚持客观中立的报道立场。媒体均倾向于对PX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介绍,部分支持者主要强调了PX国际发展现状、我国产业发展需求等内容。第三,通讯、评论和消息为主要报道体裁,科普始终占据一定比例。第四,PX报道大部分出于媒体自采,引用的数据多来自政府和科学机构,公众、NGO、企业等发言较少。媒体立场的差异导致了新闻框架的差异,使PX议题拥有相对广阔的讨论空间。《人民日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其报道多从党和政府的角度出发,遵循“官方立场”,报道全面深刻。《科技日报》作为专业性媒体,拥有较多的“专家信源”和科普报道,聚焦于PX事件中的科学知识、科学管理、科学家与公众的关系,持“建设性建议”姿态,表达了较强的“专家立场”。新浪网作为新媒体代表,偏向于以消息的形式报道PX社会事件进展,注重新闻时效性。报道中多次呈现网友的观点和行为,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网民立场”。“媒体差异化的报道与评论都彰显了自身的品格”,[17]媒体不同层面和视角的PX报道为争议性科技议题撑起了议题讨论的空间。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报道框架的互动与重构。争议性议题框架建构也是一种互动行为,《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和新浪网的立场差异形成PX报道框架的张力,使PX新闻框架不断互动并被重构。传统主流媒体拥有概念界定和立场表达的优先权,处于话语影响流的上端。《人民日报》最早开始对PX进行报道,首先定义和传播了PX作为公共议题的概念和立场。其报道内容被其他媒体引用,影响着后者的叙事框架。如《科技日报》曾引用《人民日报》关于PX项目与咖啡同属“可能致癌物”的报道,[18]进一步论证和支持了《人民日报》的观点。新浪新闻转发报道中提及了《人民日报》评论:“产品再低毒、设备再先进、流程再严密,‘人’的因素,始终是决定性的。”[19]同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框架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促使PX新闻框架重构。首先,以新浪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从“非官方”的角度丰富了PX报道的新闻视角。如新浪报道“央视将PX新闻撤换为焦点访谈”一事,[20]这样的信息在传统主流媒体鲜有出现。其次,互联网成为重要信息源之一。环保部曾公布古雷PX项目公函,认为其规划违反环保条例,该公函仅上线1小时就被撤下。时隔一年,新浪网通过搜索发现并报道了公函全文。[21]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新媒体打破了新闻源单一的状况。[22]最后,新媒体多样的报道形态使公众能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和观点,促使其他媒体采用更为多元、包容的视角。
四、结语
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和信息公开制度,为争议性科技议题提供了传播语境。外部环境和各媒体框架的碰撞推进了媒体报道的广度与深度,促使争议性议题遵循事实、理性和科学逻辑。媒体早期主要承担着缓解冲突和维护政府形象的角色,随着转型期矛盾凸显和新媒介环境的冲击,报道框架逐渐改变,开始以多元方式传播科学事实和科学精神,试图改善和引导公共讨论。新媒介环境下,面对迫切保护自身利益的公众和不断发酵的社会舆论,媒体应秉持多元、包容、平等、互动的传播理念,把握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特征,注重民主协商与多方参与,引导公众对科技领域议题特别是争议性议题的积极理解。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1
[2]Lippmann,Walter.Public Opinion[M].New York:Macmillan,1921:16
[3]罗以澄,陈刚.论新闻媒体对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框架——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J].新闻传播研究,2008(4)
[4]范敬群,贾鹤鹏,艾熠,彭光芒.转基因争议中媒体报道因素的影响评析——对SSCI数据库21年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洪浚浩.传播学新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31
[6]J Lim,H Seo.Frame Flow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News Media and its Effects on the Public: Framing of North Korea[M].London: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2009
[7]周维,海摄.关于PX,我们向公众科普得太少了[N].科技日报,2014-06-14
[8]涂超华.赵玉芬:最先站出来反对PX项目[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12/28/content_2013196.htm
[9]宋锦玉,卢红杰.我国及相关国家地区PX供需动向[J].现代化工,2016(6)
[10]王晓易.NE0011.这些年,有关PX项目的那些争议[EB/OL].http://money.163.com/15/0407/00/AMIC9JKH00253B0H.html
[11]Tankard,J.W.,Jr.,et al,Media Frames: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M].Boston:Paper presented to the AEJMC convention,1991
[12][21]新浪新闻.环保部曾就古雷PX项目叫板发改委[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5-04-08/112831692968.shtml
[13]See E.Goffman,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9:269
[14]蒋升阳.厦门城市规划环评征集公众意见[N].人民日报,2007-12-06
[15]贾鹤鹏,苗伟山.科学传播、风险传播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J].国际新闻界,2017(2)
[16]李拯.以更细致工作化解PX焦虑[N].人民日报,2014-04-02
[17]张梅.公共议题的媒介分裂图景——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与《环球时报》的住宅新闻(2008--2013)为例[J].现代传播,2014(9)
[18]段佳.致癌抗癌:咖啡是敌还是友?[N].科技日报,2013-07-02
[19]王石川:漳州PX项目爆炸,以彻查驱散疑云,[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5-04-07/025931686664.shtml
[20]新浪视频.央视调查溃坝遭停播,预告后播焦点访谈,[EB/OL].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1-08-10/151561439845.html
[22]张雅君.报纸新闻报道框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解与重构[J].中国报业,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