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行系统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复兴策略初探
——以上海衡复风貌区为例

2018-05-09LiJing余水仙YuShuixian

住宅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风貌行人空间

■ 李 婧 Li Jing 余水仙 Yu Shuixian

0 引言

历史街区是指文物古迹比较集中,具有一定规模,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通常也称作“历史地段”[1、2]。《华盛顿宪章》列举了历史街区中应该保护的内容,其中地段和街道所表达的城市形制、建筑物和绿地空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都是风貌区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历史街区复兴设计和展示的重点。

在发展中国家,保护和发展一直是历史街区发展价值取向的主要矛盾。据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其理念承认没有一片历史街区是能够一成不变的,历史街区是动态的有机体系,并非一座静态的纪念碑或单纯的建筑群,而是由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动态作用力塑造而成,并且这些动态力量还在不断塑造着它。城市历史景观的方法强调历史街区是一套稳定的系统,且这套稳定系统以保持持续活力为特征,可以促发遗产旅游持续发展和土地价值稳定增值。传统历史建筑保护重视的是建筑单体,而城市历史景观与方法是将建筑周边环境、使用功能、生活场所、社会文化放在和建筑本身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公共领域对于历史街区性格特征的支撑作用[3、4]。

历史街区的公共领域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还是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性的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下的社会结构[5]。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以下简称衡复风貌区)以居住、休闲的生活性功能为主,是上海典型的居住型历史街区。街道和绿地是其基本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使用者各种公共活动的“舞台”。本文选取衡复风貌区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衡复风貌区个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慢行系统作为切入点,初步探究设计策略,以焕发历史街区活力,促进历史街区个性化特征的强化为目标,以期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有所启发。

1 历史背景、定位和设计重点

1.1 历史背景和特征

图1 衡复风貌区范围及路网结构

衡复风貌区是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原为法租界,体现了上海近代居住和公共活动场所的风貌特征。其总面积7.66km2,其中徐汇区域4.3km2,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上海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整体路网格局基本成型于20世纪 30 年代,呈放射状与方格网相叠加的结构(图1)。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宜人,两侧法国梧桐绿树成荫,空间环境优美,绿地尺度适宜。衡复风貌区有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 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 259幢一般历史建筑,其中包括风格多样的独立式花园别墅、新式里弄、公寓等住宅建筑和典雅精致的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科研、宗教等领域的公共建筑。其中,住宅多演化为住区和宾馆,公共建筑多维持原用途或改为行政、科研、文化艺术机构(图2~7),反映了上海近代居住和公共活动形态的优雅时尚,呈现典雅、宁静、闲适的个性化特征。

1.2 功能定位和设计重点

综合历史背景和现状演化特征,衡复风貌区的功能以居住、休闲的生活性功能为主,以通勤、商业、旅游为次,是一个闲适优雅的生活社区。本街区的服务对象是区域内居民、机构通勤者和历史建筑观光游客。其中,机构通勤者大多居住在本区域内,主要交通方式是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因此,保护和提升生活性道路和公共绿地的空间结构、景观特征和使用功能,是延续公共生活、焕发街区活力的切入点和触发器。本文提出以改善优化公共空间和慢行交通网络为重点,鼓励慢行交通出行,打造活力、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2 现状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1 行人和骑行者的交通安全存在威胁

图3 贝当公寓(衡山公寓)

图4 丽波花园

图2 华盛顿公寓

图5 百代公司(小红楼西餐厅)

图6 毕卡地公寓(衡山宾馆)

图7 国际礼拜堂

由于历史道路的红线限制,现状风貌区内多数道路宽度较窄,非机动车道多设计为人非共板或机非共板,且缺乏醒目的标志与隔离,存在使用冲突(图8~10)。根据调研观察,部分人非共板道路的非机动车单方流量比较大,却无专用车道,给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2.2 街区内交流活动较少,社区活力不足

现状街头绿地依托历史建筑的附属绿地、新建建筑的退界空间和交叉路口布置,使用率较低(图11)。历史建筑附属绿地的吸引力有待提升,可以和历史建筑形成更好的视觉互动关系。多数街头绿地的夜间照明不足,光线连续性弱,比较昏暗,夜间使用存在障碍。小游园的场地设计较为单调重复,不能激发或承载多样的活动。

2.3 空间质量弱化,缺乏舒适便捷性

现状街区内大量历史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较好,但是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尤其是花园别墅、新式里弄、公寓等住宅建筑,向道路一侧的可见性和可达性不强,新建建筑的昭示性反而较强,削弱了生活性历史街区的氛围。部分便利设施缺乏维护更新,已经弃用,例如徐家汇公园的部分自动贩卖机等(图12)。

图8 高安路非机动车道标志不清

图9 衡山路电瓶车骑行者与行人混行

图10 衡山路、乌鲁木齐路等道路的电瓶车骑行者占用机动车道

3 策略与措施

3.1 保护行人和骑行者的交通安全,保障安心安全的居住氛围

3.1.1 慢行安全

为了突出绿色出行的优势,交通安全是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的首要准则。非机动车、行人与机动车在行驶速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速度方差越大,危险性越高。因此,为了保障行人与骑行者的安全,建议尽量将其与机动车道隔离,布置专用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可以减少机动车车道的数量,改为单行机动车道,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

图11 街头绿地使用率较低

图12 徐家汇公园内弃用的自动贩卖机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关系方面,在道路空间有限且人流量非机动车流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人非共板,设置区别于人行道的铺面颜色,并与周围的建筑色彩和谐统一,这样可以节约道路空间,利用错峰时间资源,同时降低造价。在道路空间富余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绿化带软隔离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或者设置绿化墩等盆栽式隔离,人行道与车行道不共板有高差,以增强行人的安全体验,同时提高了骑行者的舒适性,空间上隔断了两者的互相干扰。部分路段由于设施占用人行道,空间局促,行人往往被迫使用自行车道,造成与自行车道骑行者的冲突,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规范街道设施的布置,充分保障行人的步行空间。

另外,一些因为道路规划不合理导致的违章穿越也需要改善。在交叉口处的设计上,可以放慢机动车速度,通过减少转弯半径加以控制;道路过宽时,需要设置行人过街安全道。道路的出入口也是行人与机动车冲突较多的地段,可以通过设置坡道或缩减路段的方式控制机动车车速,并且放置醒目的车让人等标志,提醒出行者注意交通安全,城市绿化也要合理规范,不能遮挡行人与驾驶员的视线。

3.1.2 慢行优先

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优先权,一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体现。时间优先一般是在交通信号配时设计体现行人优先;空间优先一般体现在保障行人与非机动车的骑行空间,清除慢行空间的障碍以保障连续性。衡复区域内很多道路实行机非混行,一些路段人行道的空间非常局促,交通设施建设注重机动车的通行,而慢行交通的行驶空间被压缩。可以通过控制机动车车道的规模,规范车道宽度和人行道的行走空间;加强非机动车的停放管理,合理布置商业市政设施,建设专用的非机动车专用道和人行道,以保障慢行交通的优先权。另外,可布设交通标志以导向慢行交通,提供完善的慢行交通信息服务。

提高慢行交通系统的竞争性,必须要保证出行者的出行需求,构建一个便捷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慢行交通除了满足短距离的出行需求外,还需与公共交通相衔接。在城市设计时,我们应该鼓励居民采用慢行与公交相结合的出行方式,可在主要的公交节点上布置或完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并在道路的边角空间设置立体或者斜停放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遮雨棚。

3.2 利用风貌区的开放空间激发社区活力

3.2.1 个性延续

对风貌区个性有重要支撑作用的要素如历史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组合关系应严格保护。加强这些要素的可见性,使历史风貌区的个性得以彰显,吸引居民和游客停留休息、驻足欣赏。

3.2.2 活动激发

3.2.3 交往促进

城市公园具有促进居民交往的社会建构意义。可加强襄阳公园和衡山公园的界面开敞性,增设入口,提升公园的开放性和亲切感,提高使用率。这些公园作为自行车活动的会面点和起终点,宜整体开放,设计穿行慢行道路,纳入慢行系统。

3.2.4 照明改善

(1)安全性照明:目前,不少社区性的街头绿地夜间使用率高,但缺失照明设施。建议使用地灯照明的方式,营造安全安心的心理感受。

(2)景观照明:利用风貌区内的现状,为公共机构的遗产建筑开展夜间旅游,建筑屋身可用显色性好、能真实表现墙体原色且与建筑及环境融合一体的投光灯由下至上照明。灯光尽量重合,使墙面有较好的亮度、均匀度。在夜间遗产旅游线上铺设人力发电的夜光自行车道,并设计为历史怀旧的风格,作为游客和环境互动的一种方式。

3.3 提供舒适便捷的设施体验和优雅闲适的空间氛围

3.3.1 铺装设施整治

慢行系统的路面应平整、防滑,色彩和风貌区相协调。生活便利设施的布点结合分类垃圾收集点一体化设计,既避免路边垃圾桶破坏景观,又保障了卫生。此外,加强设施的维护修缮,如徐家汇公园内的自动贩卖机的维护。

常规护理服务模式通常会告诫患者注意休息,尽量卧床并给予吸氧,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按照医师的叮嘱检查患者服药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3.3.2 绿化景观提升

(1)仰视景观(天际线):风貌区内,街道上空的法国梧桐枝叶围合感好,氛围幽静典雅,应予以保持,并可在历史建筑界面外,其余街道区间连续种植。

(2)平视景观:人行道内侧建筑界面应美观、温馨,和风貌区原有的浅暖、浅灰色调相一致。重视对历史建筑和构筑物观赏方式的设计,如减少市政设施和树冠对外立面的遮挡,提供可供拍摄和休憩的场地等。

(3)俯视景观:街道上由绿化隔离形成的界面应尽可能连续,且修剪精致。宽度允许的情况下,用绿篱分割车道。

3.3.3 路线系统优化

尽量对不同的交通方式分流。保障狭窄的生活性支路的步行友好,限制机动车进入。鼓励自行车观光,提高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和周转效率,设置景观观光系统地图、米制单位与时间距离导图。为旅游者梳理以建筑遗产为主题的若干游线,提供建筑遗产体验观光的游憩机会。例如,在开放式住宅区内部设置游览自行车路径,增强游客对特色居住生活的体验,同时,统一对游客路线集中监控,保障社区安全,注意对游客的指示和非机动车道的设计。

4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中,静态的、片面的物质性局部保护难以为继,往往既不能遏制遗产价值的衰败,又制约街区的城市功能发展。需同等重视其性格特征的延续和建筑单体的保护,使其相得益彰,促进历史街区复兴。在居住型历史街区,建筑单体外围的公共领域对于性格特征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具有承载居民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的功能。结合城市功能和历史价值,使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有助于促进历史街区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历史街区究竟为谁保护?居民生活行为是否对遗产价值有重大的支撑作用?这些都值得设计师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J]. 上海城市规划 ,2001,(04):2-9.

[2]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3版[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景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稿)及其意义 [J]. 中国园林 ,2008,(03):77-81.

[4]罗·范·奥尔斯,韩锋,王溪.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 [J]. 中国园林 ,2012,28(05):16-18.

[5]蒂耶斯德尔.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欢

风貌行人空间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空间是什么?
包裹的一切
创享空间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我是行人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