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改造社区养老设施的设计探索
2018-05-09YaoDongYuanZheng吴丽群WuLiqun
■ 姚 栋 Yao Dong 袁 正 Yuan Zheng 吴丽群 Wu Liqun
0 引言
为了应对伴随人口老龄化增长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中央政府提出了利用闲置建筑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一系列政策。《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1]的政策目标,明确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依托价值。为了解决养老设施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16年10月14日指出:“要消除制约养老、教育、体育等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清理取消申办养老机构的不合理前置审批,支持将闲置的旧厂房、办公用房和转型后的公办培训中心、疗养院等改造成养老设施。”民政部、发改委等11个部委随后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拟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有效增加供给总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以调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资源为目标,研究团队自2014年开始,在上海进行社区实证调查。研究成果显示,以四平路街道为代表的多层居住区有充分的空间资源,可以用于改造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研究同时发现,很多居住小区都有闲置的幼儿园可以利用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其中一些已经被改造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图1)。鉴于闲置幼儿园已经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开展针对闲置幼儿园改造社区养老设施的设计研究有现实意义。
1 一种有效的空间资源
幼儿园闲置现象有多层次的原因。自建国以来的工人新村开始,幼儿园一直作为基本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列入规划内容,因此,大部分既有住区都有幼儿园的存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直接导致了幼儿园的利用不足现象。据统计,我国0~14岁的人口比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1964年为40.7%,2000年为22.9%,到2010年已经降为16.6%。从绝对数量看,1990年后的出生人口为1.75亿,而2000年后的出生人口只有1.46亿。相比于1980年后的2.28亿,20年时间内,中国的出生人口减少了36%[3]。”年轻一代向居住条件更理想的新建住区迁移,造成既有住区幼儿园适龄儿童人口规模的进一步下降,并最终导致幼儿园因生源不足被关闭。部分闲置幼儿园被改造成商业用途或养老机构。但大量幼儿园或因远离街道不适合商业开发,或因建筑面积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难以改作养老机构。综合以上众多原因,造成了既有社区中的幼儿园闲置现象。
图1 改造自闲置幼儿园的养老设施
尽管被闲置,幼儿园紧凑的面积、良好的日照条件、小区中心的区位、独立的室外场地都是其改作社区养老设施的有利条件。首先,幼儿园的建筑规模尽管达不到国家规范对于养老机构的面积标准,但完全符合上海市地方标准对于“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养老设施300m2最小面积要求;其次,国标对于幼儿园生活用房3h日照的设计要求,确保了未来养老服务的日照条件良好,这是既有社区中难得的空间资源;第三,闲置幼儿园通常位于小区的中心,为强化社区属性,开展以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和短期寄养为代表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提供了便利;第四,独立的室外场地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各种室外活动的开展。显而易见,闲置幼儿园改造社区养老设施还可以解决幼托空间闲置问题,提升了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公共资产 。
闲置幼儿园改造社区养老设施存在一系列困难,其中平面格局、垂直交通与开放性等三个方面的困难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平面格局是幼儿园改造为社区养老设施的首要困难。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前教育传统模式,2000年前设计建设的幼儿园建筑常采用“I型”和“L型”内走廊串联南侧生活用房与北侧功能用房的平面格局,大空间和长走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来的改造可能与使用效率。垂直交通不便是另一个突出困难点。闲置幼儿园多为没有电梯的三层建筑,不符合规范对电梯等无障碍的基本要求。改造成养老设施必须增加电梯,且电梯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服务效率。出于安全性考虑,幼儿园往往采用较为封闭的建筑形式,因此,有必要在改造中扩大开放性以吸引更多居民的参与,以实现社区养老设施的社区本质(改造社区养老设施常会遭遇权属关系、造价限制、多头管理、手续繁杂等建筑设计之外的困难,本文不涉及此类问题)。
2 典型幼儿园W设施
W设施的前身是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一处人口深度老化、建筑密度超高住宅小区的闲置幼儿园。所在街道现有户籍老人26 749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8.15%,纯老家庭3 054户,60~80岁老人占老人总数的80%,社区养老需求十分突出。小区面积约为1.3hm2,人口0.32万。该社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最初的棚户区在1960年代改建为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小区。小区的主入口位于北部城市主干道;其他三个方向均面向城市次干道。拟改造建筑位于小区地理中心,含面积约300m2的独立花园,北侧为一高层住宅楼;东侧毗邻社区主通道;南侧隔花园和小区宅间路为多层住宅;西面则紧靠该社区的边界围墙。拟改造建筑面积约621m2,最初设计用途为单位托儿所,于2000年被闲置后曾改造为旅馆使用,后因种种原因闲置至今(图2)。
图2 区位图
作为典型的社区幼儿园,W设施有着日照、区位和院落的优势,也有着平面布局、垂直交通和开放性的不足。尽管经过2次改造,且无法找到原始图纸,拟改造建筑的幼儿园特征仍非常明显。建筑原始平面为3开间、3进深的砖混结构。标准层均为第一进7.5m进深的生活单元,第二进2m进深的走廊,第三进3m进深的辅助用房。1层为公共活动空间,2、3层为班级生活单元。每个班级生活单元层均为6m开间、7.5m进深;两个班级合用中间一跨3.6m进深的储藏室。改造旅馆时将班级活动单元一分为二,共计有18间客房分布在2、3层,其中包括6个北向房间、10个单人间、2个双人间。拟改造建筑物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改造社区养老设施的特征。 首先,从改造旅馆的平面可以看出,面宽不足、进深偏大的单元并不适用于社区养老设施的习惯要求;其次,没有电梯的2、3层无法服务于行动不便的群体,也为服务与后勤带来困难;其三,建筑物院墙全封闭,仅在北侧设有一个入口,与社区的关系相当消极(图3)。此外, 拟改造建筑需要结构加固、权属关系复杂,产权关系不明晰,对设计及申报审批过程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W设施按照社区复合养老设施的模式设计——一种建设在社区中,具有复合养老和社区服务功能,服务社区全人群的小型养老设施[4]。不同于传统的养老机构,未来的W设施拥有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睦邻中心等三大功能,将通过全人群服务,成为所在区域社区养老和代际融合的重要支撑。
3 建筑改造设计的探索
3.1 全人群服务
图3 一层平面图(改造前)
为了响应社区复合养老设施的全人群服务特征,改造设计将封闭的院落打开,以多层次的社区花园吸引社区居民参与。W设施300m2的院落自东南角被打开,并被自西向东按照开放程度的不同被划分为内、中、外三个部分。西侧内院落为仅针对设施中老年人使用者的疗愈花园,保留了原有的围墙以营造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格局。内花园的功能布置上以康复与治疗为主,也设置一些运动与康体设施。中部院落则作为社区花园,在营业时段内向所有的社区居民开放。首先,将花园东南角原有的围墙拆除,将边界内收并增设可移动的“隐形围墙”,实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与设施有效安全管理的平衡。然后,在社区花园增设儿童游乐场地和休憩座椅,希望为此区域营造一个较为开放的社区交往氛围。院落外侧在内收边界与社区主通道之间的区域作为外花园,布置了全天候开放的便民服务亭和社区种植园功能。花园东南角设置便民服务亭一个,周一~五分别安排不同的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便民服务亭与主楼之间设有种植园一处,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园艺交流和自然教育的场所,也为设施中的老年人增加了拓展社会关系,缓解孤独的机会(图4)。
3.2 开放共享
针对幼儿园开放性不足的问题,改造设计在底层界面透明与复合功能组织两个方面入手。在保留原北侧出入口作为后勤功能的同时,增加了南向连接社区花园的出入口。在沿小区主通道的东立面上增设了大面积幕墙玻璃,从视觉上进一步拓展了设施的开放特性。在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上考虑到动静分区和功能复合,将对社会交往开放度最高的功能布置在建筑物一楼;再逐层往上布置相对社会开放度较低且需要相对私密和安静的功能空间。1层在营业时段向社区开放,在红绳康复、老年人助餐点和健身康复等为老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包含茶室、放映、阅览等社区服务功能,及其相应的后勤功能等(图5)。2层为社区老人的日间照料,包含一大一小两个活动室,分为动和静两种空间属性,并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分别承担日托和社区服务的功能。同时,还有部分后勤房间,包括网络信息室、医务室、按摩室和储藏间。2层东面联通屋顶花园,可供老年人和设施内部后勤人员日间室外活动使用(图6)。3层为老年人短期托养服务的长者照护之家,只对长照老年人开放。
3.3 建立交通核心
针对幼儿园垂直交通和平面格局的不足,在设施中部增设垂直交通核心,克服无障碍和功能组织问题。在闲置建筑改造过程中增设电梯,出于施工方便的目的往往会在原有建筑外部加装电梯。这种做法存在三大不利因素,交通便利性和空间使用效率的不足是第一大缺点,外挂的新交通核不易与原有水平交通体系衔接,易造成交通行为的混乱。形式感混乱是第二大缺点,外挂电梯井道作为新增的建筑体量,会造成建筑物外立面出现较为琐碎的廓形。最后,改造过程中,外部工程的施工会增加邻避问题的几率,影响总体工程的实施。综上各种缺点,在本项目中,决定将电梯加设在设施中部,并借此将建筑原本的内走道、南北布置房间式空间格局重新调整为“九宫格”式的空间布局;借由中部的交通核心与公共空间,重新串联起设施中水平与垂直方向的交通流线。
图4 实景合成效果图
图5 一层平面图
图6 二层平面图
3.4 九宫格布局
针对幼儿园平面进深不适合养老床位布置的问题,改造设计围绕充分利用有日照外立面的原则,提出九宫格式的平面布局。在主要提供社区服务的设施1层与2层的改造设计中,首先将各种大型的使用空间调整到建筑平面的四周;接着把小规模的功能,诸如设备管井、储藏间和加设的建筑竖向交通——电梯井等预留在建筑的中部,然后围绕中部小规模功能,创造可以往复通行的通道。在建筑物3层的改造过程中,将公共餐厅安排在建筑中部,而主要的护理单元和辅助房间则环绕公共餐厅布置在建筑四周。这样不仅打破了原有形式单一且枯燥乏味的建筑空间,还改善了主要使用空间的朝向,更为活动空间和护理单元全部争取了南向。3楼的长照区域,从原有的公寓式平面布局改造成为3个多人房,但每位老人都有自己较为私密的生活区域和储藏柜,并设有独立的采光窗。采取多人房单人间的形式,既能保持基本的人际交往,又能保证每人拥有自己相对私密的生活空间,同时还能达到生活设施和卫生洁具的最大化利用。在应用“九宫格”平面布局的时候,结合剖面设计增设了屋顶天窗,加强了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也为中部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了仪式感(图7)。
4 结语
图7 三层平面图
在社区养老需求突出而设施空间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既有社区中的闲置幼儿园是有价值的空间资源。研究闲置幼儿园改造社区养老设施的设计方法有现实意义。闲置幼儿园有着日照、区位和院落的优势,也存在平面布局、垂直交通与开放性等方面的普遍问题。以闲置幼儿园典型案例W设施为例,提出了问题导向的研究型设计思路和实施整体改造的策略。围绕着闲置幼儿园的普遍问题与社区复合养老设施的全人群特征,改造设计提出了面向全人群的社区花园、强调开放共享的界面与功能组织、在建筑中部新增电梯建立交通核心,以及利用九宫格布局组织功能与设备等设计策略。W设施的改造设计,在细化程度和具体构造做法等问题上的探讨上还略显不足,其具体的施工细节和运营模式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来检验。
(设计团队:姚栋、袁正、于山、吴丽群、桑铖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姚栋 . 大城市原居安老的空间措施研究 [J]. 城市规划学刊,2015(4):83-90.
[3]凤凰财经. 中国已进入少子化时代 20年出生人口减少 36%[EB/OL]. [2015.09.28]. http://fina nce.ifeng.com/a/20150928/13998218_0.shtml
[4]姚栋. 社区复合养老设施:大城市原居安老的模式创新 [J]. 新建筑,2016(6): 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