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都圣境长干里
2018-05-09高安宁
◎ 高安宁
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大报恩寺
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佛祖顶骨舍利图
晚唐的时候,大诗人杜牧来到秦淮河边。眼前一座座寺庙虽说是碧瓦飞甍,可是已经远不及六朝时香烟缭绕的景象了。他伤今怀古,不由得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这两句诗竟然成了传诵后世的广告词。
中国历史上,洛阳首推北方佛都,金陵乃是南方佛都;而秦淮河边,正是金陵佛都的创始之地和核心之区。
江南首寺名建初。东汉末年,佛教在江东地区已呈萌芽状态。东吴时期,秣陵(今南京)长干一带已“有尼居其地为小精舍”。唐人许嵩《建康实录》记载:是岁(吴赤乌十年),胡人康僧会入境,置经行所,朝夕念佛,有司以闻。帝曰:“昔汉明帝感梦金人,使往西方求之,得摩腾、竺法兰来中国立经行教,今无乃是其遗乎?”因引见僧会,其言佛教灭度已久,唯有舍利可以求请。遂于大内立坛,结静三七日得之。帝崇佛教,以是江东初有佛法,遂于坛所立建初寺。
建初寺的创建者康僧会,原为康居(古西域城国名)人氏,单名“会”字,后人称其康僧会。他祖辈曾世居天竺(古印度),后随父行商,十余岁时因父母双亡,遂出家为僧。康僧会是继支谦之后到江南传教的高僧。孙吴时,他来到长干里,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有司奏报朝廷:有胡人入我吴国,自称沙门,容貌服饰跟我们不一样。孙权听了,召见康僧会问话,意思说你的法术有何灵验?康僧会回答说,西天如来佛离现在已超过千年,遗骨化成的舍利神耀万方。过去阿育王,造塔有八万四千座,塔寺的兴盛就表明佛的传承啊。孙权认为康僧会言语夸张而荒诞,就对他说:你若能得到舍利,就为你造塔;你若说的是虚妄之言,就按照朝廷的法律处理你。
建初寺大殿(左上)
2014年复建的建初寺(右上)
古瓦官寺一角(左下)
位于门西的金粟庵(右下)
于是让他在宫内设坛,经过三个七天,忽闻瓶中当当有声,果然请得舍利。孙权便召满朝文武前来观瞻,只见瓶内舍利颗颗晶亮,闪烁五色光焰。孙权肃然起敬,告诉文武官员,这真是稀有祥瑞之物啊。康僧会进而又禀报说,用劫烧之火不能将舍利焚毁,用金刚之杵也不能把舍利击碎。孙权命其试一试。于是他将舍利放在铁砧磓上,用力锤击,可砧磓陷了一个凹孔,而舍利却丝毫无损。孙权十分叹服,当即同意在小长干(今中华门西花露岗之南)建庙立寺。不久,寺庙建好了。因是江南第一座寺庙,故名建初寺。
大报恩寺全图
从此,康僧会住持建初寺,一心弘法,直到孙吴天纪四年(280),圆寂于寺内。在康僧会身后,许多高僧大德仗锡建初寺,诸如帛尸梨密多罗、支昙籥、释僧祐、释道儒、释明彻、释智矩、释慧哲和释宝琼等人,都曾在此讲经译经。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的唯美睡佛之景
大报恩寺三藏殿
建初寺开创了江南寺庙的先河,这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我国江南地区的第一座寺庙。因为第一,所以它的历史地位不同凡响,具有划时代意义:建初寺的落成,说明在吴国思想界打破了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儒家道统;外域僧人云集,也说明江南传统文化融合了佛教文化,开辟了南京接纳外来宗教文化的新境界。此后,秦淮河畔渐渐成了佛教丛林,而且众多寺院此消彼长,时有分合。直至元末,建初寺已经圮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而此时“琳宫绀宇”的建初寺,则归于矗立一旁的瓦官寺了。
建初寺所在的小长干,位于十里秦淮南岸。可以说,秦淮河是佛教在江南最初落脚的地方,是金陵佛都的发祥地和繁盛地。在此出现和发生了不少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颇具影响的寺庙与事件:
康僧会向孙权宣传佛法的故事(清版画)
瓦官寺——“三绝”。建初寺北侧,原是官府烧造陶器的窑场。晋哀帝兴宁 二 年(364), 在 此 建起了另一座寺庙——瓦官寺。这里是天台宗的祖庭。此寺在佛教史上最知名的有“三绝”:一是斯里兰卡赠送的白玉佛像;二是大雕塑家戴安道雕塑的佛像;三是大画家顾恺之绘制的维摩诘像。相传瓦官寺建好后,还没装饰,老方丈欲请社会人士捐助:皇帝捐钱10万,宰相捐钱5万,平民捐多少不限。没想到大画家顾恺之宣布,要向瓦官寺捐钱100万,这可把和尚们吓了一跳。顾恺之让寺院准备一面白墙,说是一个月后捐款如数到位。到了开光那一天,遮挡墙壁的布幔扯掉了,只见墙上的维摩诘像神采惊人,一下子轰动了建康城(南京)。当时举国信佛,那些当官的、经商的有钱人都以争睹维摩诘像为快事,纷纷前来认捐,三天就捐了100多万。唐代之时,瓦官寺的影响更是如日中天,诗仙李白写下“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的著名诗句。诗圣杜甫发出“虎头金粟影,神妙最难忘”的感叹。“虎头”是顾恺之的小名,人称顾虎头,可见杜甫对维摩诘像真的是佩服之极。
道场寺——译经中心。在今天1865创意产业园的秦淮河边,曾有一座赫赫有名的道场寺,是东晋佛经翻译中心。中外高僧、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诸如佛驮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法业、宝云、慧义等人一时云集。自义熙九年(413)起的四五年间,佛驮跋陀罗与法显合作翻译了《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只比丘尼戒本》一卷、《大泥垣经》六卷、《杂藏经》一卷。佛驮跋陀罗又请100多人,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简称《华严经》)。据说法显也参加译事,他还详述西行求法的经历,留下《佛国记》一书。历史上道场寺一带,曾有重译街、重译桥、重译楼等老地名,可见道场寺对周边地名的影响。在遥远的东吴东晋,一群智者,有的去西天取经,有的来东土传经,他们翻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聚集于此,虔诚地把另一种声音翻译过来,让我们的芸芸众生侧耳谛听,开启了南朝举国信佛的崭新时代。
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工地上的龟趺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外景
大报恩寺塔——“第一塔”。永乐十年(1412),在前代长干寺地基上兴建大报恩寺,明成祖御赐塔名“第一塔”。意思说,它是天底下排名第一的佛塔。明代文人张岱游览后,赞誉道:“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大报恩寺塔,五彩琉璃,九级八面,高耸入云,如彩虹垂地,天宫降临。塔的表面有飞天、金翅鸟、狮子、白象、飞羊等琉璃图案,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象征。塔外有篝灯146盏,昼夜长明。每当夜幕降临,塔上灯火齐明,光耀天地,整个塔身如同一支通天的火炬直照天庭,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可谓人间独此一景!
长干寺地宫——释迦牟尼顶骨舍利瘗藏地。建于东晋的长干寺,宋代更名天禧寺,元代又更名天禧慈恩旌忠教寺,明代兴建大报恩寺时,仍在原长干寺地宫上建塔。后毁于太平军战火,李鸿章在寺址上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了重建大报恩寺塔及其遗址公园,2008年考古人员开启地宫,发现了铁函、石碑等文物。石碑上刻着《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证实了大报恩寺沿用了长干寺地宫。铁函内有七宝阿育王塔,塔内有大量宝物,其中瘗藏的佛顶骨舍利(佛顶真骨)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全世界上仅存一块,其状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发孔清晰,这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三藏殿——玄奘舍利瘗藏地。唐三藏,又称玄奘大师(602~664),俗姓陈,他是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探险家,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去西天取经,跋涉10余万里,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致他成了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主角。他历时17年方回长安,创作了《大唐西域记》,后翻译经文75部,大大地推动了佛教文化发展。玄奘圆寂后,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宋代端拱元年(988),南京可政和尚发现了,就把玄奘顶骨、金钵、衣物背到南京,供奉在天禧寺内。大报恩寺里的三藏殿就是供奉唐三藏舍利的地方。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三藏殿附近建造稻禾神社,挖出一个石函,上面记载了玄奘顶骨辗转迁葬的经过。次年《国民日报》披露此事。日军只得将玄奘顶骨移交给汪伪政府。后被分为三份,分别保藏于南京、北京和日本。南京这份,成为九华山重建玄奘寺的镇寺圣物。
古老的长干里,其实并不长,从东到西不过五六华里,从南至北也不过二三华里,因为有了秦淮河的深阔底蕴,因为有了南京城的特殊禀赋,长干里才成为佛教丛林中高山仰止的圣境。从江南首寺建初寺,到佛经翻译中心,从出土中国圣僧陈玄奘顶骨舍利的三藏殿,到瘗藏世界佛祖释迦牟尼顶骨舍利的长干寺地宫,都表明一点:秦淮河畔的长干里,是中华文明的福地,是佛教文化的宝地,更是金陵佛都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