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下的旅游业与生态效率关系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2018-05-09赵炜涛

旅游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城市群旅游业城镇化

陈 梅,赵炜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1 文献回顾与述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和定位,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如何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旅游业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优势,从共同编制旅游规划,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到长三角旅游业大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研究其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城镇化、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很多,但是现有文献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分开进行的。首先,国外关于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旅游城镇化的角度展开,Mullins最早提出了“tourism urbanization”概念[1],之后Gladstone及Chang等学者分析了旅游城镇化的类型、特征和模式[2-3]。陆林和葛敬炳对国内外城市化旅游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4]。随后学者们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对于城镇化与城市旅游发展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还是单向影响关系,国内相关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5-8]。其次,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实证对象,实证检验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9-10]。Balaguer和Cantavella-Jorda分析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突破了以往只关注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单向研究[11]。之后学者们对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尺度从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多个国家为主,逐步过渡到关注区域内部差异性的问题[12-13]。国内相关实证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大多数研究验证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4-16]。对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刘佳等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明显[17]。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仅强调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总量的增加,更关注的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8-19]。大多文献都是研究旅游业与单纯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考虑环境、资源影响的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新型城镇化下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诉求,本文在研究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的时候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拟采用一个综合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的指标来替代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即生态效率。这一概念是Schaltegger和Sturn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20],之后许多学者围绕着生态效率的测度与评价、区域差异的比较、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21-22],但是对于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却较少。

基于此,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探析城镇化、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过程进行了如下改进:首先,本文将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面板数据具有更好的特性,如反映持续性,减少数据偏倚性。其次,用综合环境和经济因素的生态效率指标替代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更好地反映新型城镇化下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现实诉求。最后,为了避免出现研究假设不符合现实、变量遗漏等问题造成回归结果的偏差,本文将采用不以严格经济理论为依据的Panel-VAR面板向量自回归(panel data vector auto regression,PVAR)模型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模型估计之前对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性进行检验,提高实证结果的可信性。

2 模型设定与指标说明

2.1 计量模型设定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生态效率与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PVAR模型刚好能将目标变量看成一个内在系统来处理,并将所有变量和滞后期考虑在内反映各个变量的互动关系。因而,本文采用PVAR研究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构建模型的时候,为了减少数据的剧烈波动和异方差,对原始变量进行了对数处理,构建的Panel-VAR模型如下:

其中,yi,t={Lnurbi,t,Lnecoi,t,Lnitouri,t}是一个包含3个变量的向量,i代表城市群中各个城市,t代表时期。考虑到个体之间存在异质性,PVAR模型中引入了代表固定效应的变量fi,ui,t表示随机扰动项。

PVAR模型在进行参数估计的时候,因变量滞后项的会导致固定效应与自变量呈相关,则在消除固定效应的同时会使传统的均值差分法在估计参数的时候产生偏误。为了避免这一问题,Arellano和Bover提出了Hermlet转换方法对固定效应进行消除,即采用向前均值差分方法[23]。在此基础上参照Love和Ziccino的研究[24],使用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采用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PVAR模型从结构上来说是一个动态系统的模型,在确定滞后阶数以后通常需要估计大量的参数,这个时候就会导致单个变量系数的具体意义难以解释。因此,与一般的VAR模型相同,在实际应用中对模型进行估计后需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才能弥补模型的缺陷。

具体而言,考虑到本文主要分析城镇化、生态效率与城市群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所以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城镇化(Lnurbi,t)、旅游业发展(Lnitouri,t)和生态效率(Lnecoi,t);解释变量包括城镇化、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效率的滞后项,具体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Lnitouri,t-j,Lnurbi,t-j,Lnecoi,t-j表示将被解释变量旅游业发展、城镇化和生态效率的j阶滞后期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本文在上述的模型设定中更加关注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影响系数γj,φj以及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影响系数δj,θj,其中,j为滞后期,下标i和t分别表示不同的城市和年份。该模型既能够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又可以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对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反应,这种动态的影响能够刻画出各种冲击对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传导机制。

2.2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原则,具体采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选取了旅游业发展、城镇化、生态效率3个指标及其滞后项引入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年鉴》以及部分地级市历年的统计公报。

旅游业发展。旅游收入是旅游经济运行的结果,也是衡量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收入越高,意味着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产值越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大。本文选取“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

城镇化。对于城镇化水平的度量,现有相关研究中,主要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计算方法。复合计算方法考虑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目前在指标选取上没有统一标准;单一指标计算方法即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计算方法,采用城镇人口或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一般是指常住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本文将采用单一指标法,以“城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

生态效率。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采用“投入-产出”的方法测算生态效率。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指标,可以较为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成果。对于投入指标,在测算生态效率时将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视为一种非合意的产出纳入分析框架中[25],构建一个符合生态效率内涵的指标体系(表1)。

根据上面构建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Andersen和Petersen提出的拓展的DEA模型[26],运用EMS1.3.0软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2000—2013年生态效率值进行了测度。囿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展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部分年份生态效率的变动情况(图1)。

表1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efficiency

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3.1 面板平稳及协整性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在进行面板回归之前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目前比较成熟的面板单位检验方法有5种,一类为同质单位根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和LLC检验;另外两类为异质单位根检验:IPS检验和Fisher-ADF检验。考虑到各检验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本文使用Stata 13.0将5种检验结果都表示出来(表2)。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可知,不同的检验方式结果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对于原始变量不能够完全说明是平稳的;第二,一阶差分后的数据都是平稳的。因此,一方面可以采用一阶差分后的变量进行回归,另一方面,需进行更一步有效的协整检验,如果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原始变量进行面板回归。对差分后的变量进行回归不易于解释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故本文对3个变量进行协整性检验,分析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所示,在面板单位检验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Pedroni、Johansen Fisher和Kao 3种方法进行了面板协整检验。Pedroni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在时间较短的面板数

图1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Fig.1 Eco-efficiency of urban cluster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表2 面板单位根检验Tab.2 Panel unit root test results

表3 面板协整性检验Tab.3 Panel co-integration test

表4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Tab.4 The results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图2 脉冲响应函数图Fig.2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3.2 PVAR模型的估计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需要对模型回归的滞后阶数进行选择。在选取滞后阶数时,本文采用目前比较认可的AIC、BIC及HQIC 3个准则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VAR模型的三阶滞后是最合适的。本文采用stata软件利用GMM对PVAR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得到城镇化和生态效率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GMM结果估计之后,对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城镇化与生态效率是旅游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旅游业发展对于二者的影响来看,旅游业发展是生态效率格兰杰原因而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

脉冲响应函数用来研究变量之间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产生的动态影响。为了直观地刻画城镇化水平、旅游业发展及城市群生态效率之间的动态滞后关系,本文给予每个变量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使用Monte Carlo方法进行了200次的模拟得到每个变量的冲击对各变量之后的0~10期的作用。

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从脉冲响应函数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镇化水平、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关系来看,旅游业受到城镇化的1单位的冲击,旅游业发展产生正的影响,这种正的影响逐渐增强在第4期达到峰值,之后慢慢减弱且趋于稳定。从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来看,无论是生态效率对旅游业还是旅游业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从第1~6期来看,二者之间都表现出十分微弱的正影响;第6期以后生态效率对于旅游业发展趋于稳定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对于生态效率逐渐显现出负效应。为了表示各个变量之间的贡献大小,本文将通过方差分解进一步深入探析各种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的结果见表5所示。

表5 PVAR方差分解结果Tab.5 Variance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Panel-VAR Model

表5给出了第1期到第20期的Lnurb、Lnitour及Lneco的部分方差分解的结果。从旅游发展的方差分解来看,第1期城镇化对旅游发展的贡献为10.9%,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第10期左右达到最高,然后趋于稳定;旅游发展对于自身的贡献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第7期达到最低为33.3%;生态效率对于旅游发展的贡献在第1期为0,随后逐渐增加,在第10期以后开始趋于稳定,但是在预测期间内这种效果仍然较小。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自身发展,随着预测期的增长,城镇化和生态效率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贡献逐渐增长,但是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始终高于生态效率。

3.3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实证检验,得到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图。如图3所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效率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城镇化水平是旅游业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图3 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图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eco-efficiency and tourism

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与旅游目的地生态效率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相一致。旅游业为资源依托型产业和无烟产业,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例如,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绿道是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景区绿道,是东湖风景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的核心工程,2017年1月接待游客超73万人次,成为武汉市一张亮丽的名片[27]。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武汉市黄陂区近年来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以美丽风光打造“美丽经济”收获生态红利,2014年黄陂区接待游客达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21%[28]。旅游业发展推动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有利于推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城市生态效率。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面对矿产资源枯竭的瓶颈,2011年提出由城市工矿区向旅游区转变的发展思路,积极谋求城市转型。“十二五”期间,铁山区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呈现出单极带动向多极支撑、以点带面全域辐射发展的良好态势。该区荣获了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城区的称号,辖区熊家境荣获“中国最美特色旅游乡村”称号。2016年2月入选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伴随电子商务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各类型的数据也呈现快速膨胀阶段,已经达到海量级别。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用户在购买商品后,大部分会留下购物体验和对商品使用的感受和心得,这种数据称作为了用户评价数据。用户评价数据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用户对该商品的购买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用户评价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特点,挖掘数据的价值,就可以优化商品的不足之处,提高销售份额。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实践中,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引致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增强,通过消费效应和收入效应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同时,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促进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了旅游城镇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武汉市和长沙市,城市郊区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引致的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增加。例如,武汉市黄陂区坚持把旅游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形成“名镇效应”,加大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使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还成为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兴农富民之路[29]。再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湖南长沙市浏阳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浏阳市获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而本文实证检验中,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第一,本文的研究样本为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而不是某一具体旅游目的地,各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产业相比,研究样本期内旅游业对各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第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对旅游需求和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温泉旅游和避暑旅游城镇的旅游旺季时间较短,由于产品单一和创新不足,出现旅游淡季经营惨淡,大部分商户关门歇业,旅游城镇成为空城的情况。因而,旅游业发展对城市整体人口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显著。

进一步的动态关系分析表明,首先,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始终高于生态效率,说明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例如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比如武汉、长沙、南昌旅游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其次,从长期来看生态效率对于旅游业发展趋于稳定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对于生态效率逐渐显现出负效应。例如江西庐山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近年来屡次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报道。2009年,记者赵雪浩在庐山秀峰景区发现庐山瀑布早已经没有了当年气势,即使在雨水丰沛的7月,瀑布也只剩下“一根线”。调查发现,自2000年以来,庐山瀑布所在的景区经营权和管理权曾先后3次被租赁,景区出现了古迹受损、乱砍滥伐等现象,瀑布源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2010年,庐山由于过度开发引发争议,五老山登山缆车项目被指破坏环境,专家称或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30]。2014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要求整改,“公地”庐山一山六治引发了摘牌危机。

4 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与目前的现实是一致的。研究结果说明:一方面,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较少考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效应,而这种负向的累积效应随着时间增长会慢慢显示出来;另一方面,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因而,需要密切关注旅游业长期发展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入践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具体而言,针对实证和案例分析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重视城镇化水平提高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依托大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充分挖掘其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城市郊区乡村生态旅游,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一条有效途径。针对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与季节性约束,需要树立“大旅游”观,坚持全域开发,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开展差异化竞争,深耕细分市场,才能使旅游景区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为促进旅游目的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关注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类型,提高旅游业附加值,进而提升生态效率。同时借助绿色、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引进新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旅游业发展向生态旅游转型。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保护好绿水青山,打造“美丽经济”,才能收获“生态红利”,为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将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禀赋进行旅游开发。针对当前许多景区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以及旅游业长期发展中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未来的开发中重视环境保护之外,需要深入思考环境破坏出现的原因,加强机制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2]Glandstone D L.Tourism urbanization in United States[J].Urban Affairs Review,1998,34(1):3-27.

[3]Chang T C,Milne S,Fallon D,et al.Urban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284-305.

[4]Lu Lin,Ge Jingbing.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6,25(4):741-750.[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741-750.]

[5]Yu Fenglong,Huang Zhenfang,Cao Fangdong,et al.Influenc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on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4,(8):1297-1309.[余凤龙,黄震方,曹芳东,等.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4,(8):1297-1309.]

[6]Xu Jie,Hua Gang,Hu Ping.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A dynamic analysis of chronological data from 1978[J].Human Geography,2010,(2):85-90.[徐洁,华钢,胡平.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0,(2):85-90.]

[7]Ma Xiaolong,Li Qiuyun.Causality assessment and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14,30(4):95-101.[马晓龙,李秋云.城市化与旅游发展因果关系的判定及生成机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4):95-101.]

[8]Zhong Jiayu,Liu Siwei,Xiong Xi.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J].Economic Geography,2014,34(2):187-192.[钟家雨,柳思维,熊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2):187-192.]

[9]Dwyer L,Forsyth P,Spurr R,et al.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a state economy:A multi-regional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Tourism Economics,2003,9(4):431-448.

[10]Briedenhann J,Wickens E.Tourism route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1):71-79.

[11]Balaguer J,Cantavella-Jordá M.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J].Applied Economics,2000,34(7):877-884.

[12]Tang C F,Tan E C.Does tourism effectively stimulate Malaysia's economic growth?[J].Tourism Management,2015,46:158-163.

[13]Kim H J,Chen M H,Jang S C.Tourism expan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Taiwan[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5):925-933.

[14]Wang Liangjian,Yuan Fengying,He Qiongfeng.An heterogeneous pane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for provinces in China[J].Economic Geography,2010,30(2):311-316.[王良健,袁凤英,何琼峰.基于异质面板模型的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2):311-316.]

[15]Zhang Pan,Yang Jin,Zhou Xing.Tourism and regional growth[J].Economic Management,2014,(6):116-126.[张攀,杨进,周星.中国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管理,2014,(6):116-126.]

[16]Li Qiuyu,Zhu Linqi,Liu Jisheng.Difference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tourism to economic growth[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26(4):73-79.[李秋雨,朱麟奇,刘继生.中国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4):73-79.]

[17]Liu Jia,Du Yanan,Zhang Guanghai.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y,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Commercial Research,2014,(8):155-161.[刘佳,杜亚楠,张广海.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商业研究,2014,(8):155-161.]

[18]Lu Dadao,Chen Mingxing.Several viewpoints on the background of compiling the“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ning(2014-2020)”[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5,(2):179-185.[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2):179-185.]

[19]Yao Shimou,Zhang Pingyu,Yu Cheng,et al.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ca,2014,6(6):641-647.[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6(6):641-647.]

[20]Schaltegger S,Sturm A.Ecological rationality[J].Die Unternehmung,1990,(4):273-290.

[21]Fu Lina,Chen Xiaohong,Leng Zhihua.Urban agglomeration eco-efficiency analysis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 DEA model:Cased study of Chang-Zhu-Tan“3+5”urban agglomera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4):169-175.[付丽娜,陈晓红,冷智花.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城市群生态效率研究: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69-175.]

[22]Luo Nengsheng,Li Jiajia,Luo Fuzheng.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eco-efficiency[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11):53-60.[罗能生,李佳佳,罗富政.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53-60.]

[23]Arellano M,Bover O.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 component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1):29-51.

[24]Love I,Zicchino L.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investment behavior:Evidence from panel VAR[J].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06,46(2):190-210.

[25]Chen Mei,Zhao Weitao,Wu Xueya.A comparative study on eco-efficiency of Chinese Two-oriented Society Pilot area[J].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5,32(22):39-45.[陈梅,赵炜涛,邬雪雅.中国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效率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2):39-45.]

[26]And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27]Kuang Zhida.East Lake Green Road released a list of Q&A and visitors over 730 thousand passengers[EB/OL].http://hb.qq.com,2017-01-24.[匡志达.东湖绿道发布“答疑榜”月接待游客超73万人次[EB/OL].http://hb.qq.com,2017-01-24.]

[28]Fu Wen.Wuhan Huangpi ecological protection activate the“beautiful economy”[EB/OL].http://env.people.com.cn,2015-06-01.[付文.武汉黄陂生态保护激活“美丽经济”[EB/OL].http://env.people.com.cn,2015-06-01.]

[29]Zhang Jun,Guan Xiyan.Huangpi Wuha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help 100 thousand rural get rich by tourism[EB/OL].http://hb.people.com.cn,2016-08-19.[张隽,关喜艳.武汉黄陂旅游扶贫带动10万农村吃“旅游饭”致富[EB/OL].http://hb.people.com.cn,2016-08-19.]

[30]Zhao Xuehao.Over exploitation of Mount Lu causes the dispute,cable cars are alleged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EB/OL].http://news.sohu.com,2010-10-26.[赵雪浩.庐山过度开发引争议,登山缆车被指破坏环境[EB/OL].http://news.sohu.com,2010-10-26.]

猜你喜欢

城市群旅游业城镇化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旅游业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