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海:从钳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
2018-05-09
19岁成为厂里最年轻的技术能手,21岁成为厂里最年轻的技师,29岁又成为最年轻的高级技师,39岁时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这一项项华丽纪录的创造者就是张学海。
今年43岁的张学海堪称精密加工的大师级钳工。2014年的时候,他还获得过被誉为
中国产业工人“诺贝尔奖”的“中华技能大奖”。可是,他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工匠”。工作了几十年,张学海依旧痴迷钳工台上的工作。
1992年,18岁的张学海以包头市技校毕业生考试钳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来到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初到工厂的张学海身材单薄、有些腼腆。面对形形色色的零件和机床,他深知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够用,于是每天闷头在油腻腻的工作台前锯、锉、量。前辈们说:“车工怕车杆儿,钳工怕打眼儿。钳工钻孔的孔距只能控制在0.5毫米内。”要强的张学海憋着一股劲儿,暗自下决心一定做一名真正的好工匠。他从基础做起,向“专”字看齐,向“精”字发展,用坏了90多把锉刀,终于练就了一身绝活儿。他总结出的“高精度钻孔操作法”在公司推广应用。在一次技术表演赛中,他仅通过目测就在40多秒内手工配制出一把钥匙并成功开锁,技惊四座。“成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欢钳工这一行。”张学海说,“当每件产品通过精雕细琢从手中变成精品后,它带给我的快乐是别人难以体会的。”20多年来,张学海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了机械制造大专课程,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他跟着师父,对产品的加工,从头道工序一直跟到最后一道工序,从车、铣、刨、磨到装配各个环节都要熟悉,潜心查找问题,摸索解决之道,学习—实践—摸索—总结成为张学海钻研技术的四步公式。
在某坦克初样车研制过程中,由于散热器翅片成型精度达不到要求,多次出现了发动机过热停车的情况。这一难题成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拦路虎”,攻关组请来行业知名专家,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这时,有人想起了张学海,说“可以让他来试一试……”张学海打开模具后,发现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160个刀齿组成的模具,要同时实现成型和冲切两道工序,配合精度极高,而且任务节点仅剩60天。他小心翼翼地分别拆下了160个刀齿,并一一做了记号,可面对众多的刀齿该如何下手?张学海整宿整宿趴在机器前琢磨,经过上万次的拆装、试验、分析,先后解决了150多个刀齿的高精度配合问题。在任务节点的前夜,张学海要攻克的是最难加工的一个刀齿。他根据前159个刀齿的不同特点,制定了最终的间隙调整方案,凭借精湛的钳工技艺,对刀齿进行了精细的修研。终于,在一个夜晚,他将这个刀齿的间隙终于调整到0.05毫米,这时的产品已算合格,但是执着的精神却促使他将精度继续调高……经过60个日夜的努力,所有刀齿的间隙都调整到0.01毫米以内,冲制的翅片公差都落在优质区。张学海一举攻破了国家重点项目中存在的技术难关,保证了该型军品科研如期完成,并在阅兵式上接受了检阅。此外,散热器翅片成型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仅此一项技术就创造经济效益达5500余万元。
2014年,厂里成立了以张学海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完成攻关项目34项,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110余个,自制各项零部件专用、通用夹具、模具20套,完成了13个型号的重点零部件的加工及试制以及新型轮式战车部分零件的工序试制及部件装配工艺流程优化。张学海为公司培养出近百名技师、高级技师,很多同志成为各级技能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并带动了一大批“80后”“90后”青工学技术的热潮。他常对年轻人说:“不要认为当工人就是傻大粗黑,在现代社会做一名工匠,同样可以拥有令人自豪的人生。”